如如居


我们是镜子,也是镜中之脸

我们是痛苦,也是止痛之药

我们是甘泉,也是盛水之坛

小楷日常丙

随便写几字,掺入太多个人面目。
考虑同时练孙过庭《书谱》。

img


小楷日常乙

今天主要练习墨色变化。

以清水为体,笔尖蘸浓墨。以此,墨色从弄到淡,过渡自然。或以浓墨为体,蘸淡水。

img


小楷日常甲


不紧不慢

写小楷

断断续续练了两个月的小楷,比预期的顺利,重点是变得稳健。大概突破了笔法这一环节吧,或者还谈不上笔法。笔法包含不同书体或书家个细腻变化,叫手法比较好一些。手法是小楷的基础环节,没有稳健的手法,谈不上细腻笔法,没有表现力,气韵就出不来。


谈篆刻(8)

细白文关键还是线条,线条要劲琅有弹性,匀称中含变化。细白线条用冲刀,不用太用力,用劲绵绵不断,收放自如。我的体会是:刀角浅浅的埋在石头里的感觉,刀跟石头是亲和一体的,不用很用力,刀按线条要求走,刀又不会滑出。我且叫他“吃刀”,听起来有点玄。

谈篆刻(7)

汉印体系庞大芜杂,总体水准极高,但也不免有一些粗制滥造。艺术发展必定有个培育和绽放期。三代至秦私印之风极盛,一定身份的人都有一方自己的印信,这是培育期。秦定六国,统一文字度量衡后,至西后中后期100年间,国力强盛,人的气度和审美趣味渐高,工匠也有了3代的传承,汉印艺术达到了鼎盛。到王莽和东汉就走下坡。在工艺上原来以铸印和玉印为主,玉印材质的原因,工匠必须倾注十分的心力,工艺精良,铸印同样需要繁复工序,加上后期手工修正,也很精美。而东汉后面以凿印为主,尤其将军印,明显是凿出来,社会不稳定,工匠技能断代,加之很多印临时急就,只讲功用,就不讲什么艺术性了。

谈篆刻(6)

昨天临了5方汉印印面,本想昨天刻了。练球手指受伤,作罢。

谈篆刻(5)

录了一段刀法视频给堂姐,示范线条刻法。看出堂姐此前的朱文印有邓石如篆书痕迹,堂姐说她之前练了很长一段时间《邓石如篆书千字文》,自然把邓石如篆书结体入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