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伦理 -- 日本是例外吗❓

  大童  |   on Thursday, July 10, 2025  |  1190   |  3 minutes

1

马克思韦伯认为,新教伦理是现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基础。韦伯家族信奉新教加尔文教–新教的一个分支,教徒相信上帝预定了一些人–天选之人。如何证明某人是否天选之人?世俗的成功。问题是上帝不会告诉人们,谁是天选之人,这就普遍的驱动人们去获得成功。此外,新教所提倡的节制欲望的生活态度,限制了资本家在获利后的消费动机,他们倾向把获利投入再生产,以获得更大的成功,进一步确认自己就是天选之人。这是一种周而复始的强大内驱,塑造了一种勤奋、节俭、自律、理性的人格结构。韦伯对新教信仰者的心理动机及对资本主义的促进作用的论证逻辑缜密。

2

有人对马克思韦伯的理论提出挑战。他们问: 日本同属汉文明圈,没有新教精神,怎么同样在资本主义的启蒙阶段高速发展呢❓此前在看韦伯的《资本主义和新教理论》也有同样问题。

3

我自己的解释是,后资本主义社会,基础理论大厦已经建立,生产模式发生了根本变化,韦伯这套理论不那么适用了。前资本主义时代首先发明蒸汽机,可以把世界甩在后面。当今,世界越来越平,机器和技术唾手可得,找到产业场景,并复制改良即能获得回报。精神驱动,变为欲望驱动,经济规律战胜了精神动力。复制,验证,产业化,大量复制,应用创新,无需基础理论创新。有没有新教精神,不重要。比如移动互联网\AI技术,欧美发明了理论,建立原型应用,中国人快速复制,跟进产业化,不就拉平了。

4

有人提出另一个视角,我觉得很有意思。明治时期,天皇地位至高无上,天皇相当于新教中的神,成就功业是忠君的需要,很像新教徒的精神动机

日本文化从大化革新后,全面吸收儒家精神,但唯独抛弃了"仁"这一儒家至高的核心精神。儒家思想"仁"是是对每个人的要求,包括君主,是一种双向关系。君主對臣民不施「仁政」,就失去了身为君主的合法性。臣民對君主报以「忠義」,「忠」是仁的一部分。孔子弟子曾子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日本抛弃了仁,把忠提到更高的高度。双向关系变成了单向,只有人民对君主的忠的要求,于是天皇就塑造成了神。

按这个逻辑,日本符合韦伯的新教精神理念。新教精神把个人欲望和创造力安放在神上,驱动力是神的认可,但并没有对神提出反向要求,是单向的日本人的创造力安放在君上,驱动力是侍奉君主,获得君主的认可。这很有道理,也解释了,为什么二战时日本战士像圣斗士,可以完全屏蔽肉身痛苦,而当君主宣告失败时,人们纷纷用自杀来回应。人在痛苦或逆境中,是可以苟活的,一旦支撑他的精神动力幻灭了,就没法活了。天皇宣布失败是信仰者心中完美的神的信仰体系的崩塌,这是没法接受的。

5

另外有一点。这种单向度的信仰,在宗教上,是没有问题的,因为信仰的对象是抽象无形的,是一个完美的象征。在非宗教性组织上是有问题,被信仰者落实到一个具体的人,这个具身的人并不完美,单向的信仰造成无约束的力量,这是日本的病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