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11
每天冥想,有些变化。
古人讲荣辱不惊、容止若思,可期。
要点在于要保持觉醒,近来似能保持此种状态,但觉时间极慢长。坐立行走、着衣吃饭、洗漱起居略能体验正念。此不错之开始!
酒不利保持觉醒,佛家之拒酒,于修行是有一定道理的。尽量戒之。
识草有进展,转换不自如。
20220812
8:00~8:30,后10min意昏沉,守不住呼吸。
熟记内容,用时不能浮现。记忆之库如何检索的?
近来正念有这样的体验,正念之于生活。
如正念于行姿,形姿会影响,这是专注的效果,比如步频会减缓,会更从容;而着念过重,容易变形?
忽的,另一念头闯入,似有周遭眼光的注视和评判。一旦有如此念头,动作又有所变,忸怩了,又失了正念?
按老子说法,婴儿态是最好的,一切自然,一切正念,人越长杂念俞盛,俞不可救药。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冥想是不是鸡汤? 可能是。
但不可否认,除知识之外,心理状态是极重要的,时髦的话说是松弛感。
不要理解错了,正念之"正",无关对错善恶,仅是专注当下。把犯罪玩出艺术极恶之人,是很有正念的。
婴儿就是抱一的典范,只有"我想要、我想要",是正念的极致。
成年人是打补丁,对生理心理状态调适升级!
补充一点:
关于墨,非命破了神-念想,非乐破了艺-现世快乐,节用,又苦极,一般人做不到!
人生本质是苦,没点念想怎么行?
所以,墨亡。
20220813
6:15, 15min; 10:30, 15min; 冥想
打坐挺直脊椎,身体不平衡?需要略前倾?
10分钟身体会出现少许摇晃,可能正念不够,身体局部痒。
结束后愉悦,有清净感。
又:
上午收到,克里希那穆提 《 生命之书-365静心冥想 》录2句
- 不扭曲的了解自己的真相,不论美或丑,善或不善,便是美德的开始。
- 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看起来苏格拉底"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此观点是冥想之大忌?现代科学不在印度萌芽发展有期文化基因基础?
审视带来的批判、反思,的确有利于知识的筛选和科学的进步。
但洞见和智慧却污染了,思考者和评判者再不是一体,无法感受到天人和一的境界。
冥想的德性是自然本性,是认识自己,是洞见,无关世俗道德判断。
狼的德性是吃肉,不吃肉的狼是不道德的。我以为保持成其所是的品质即德性。
德尔斐的阿波罗神庙上的“认识你自己”倒更像神谕。只是方式不是通过审视。
不予评判,不加反思,不去拉扯,唯有观察,来去无踪
20220814
7:00起,睡太晚,鼻炎,喷嚏打的脑补缺氧。
晚9:00冥想。
不知有南庭5祖白玉蟾,似有附会禅宗5祖之意,不过亦禅亦道非禅道,有点意思。
自称:“非道非释亦非儒,读尽人间不读书。非凡非圣亦非士,识破世上不识事。”
道家多混混,混到极品便是祖师。
关于有道无道辩。
《论语·泰伯篇》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孟子·尽心章句上·第四十二节》:“**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未闻以道殉乎人者也。”
以前理解天下无道时似有矛盾,孔子主张隐,孟子主张"殉道"。
这里关键是“殉“的理解
殉:又營也,求也。【書·伊訓】殉于貨色。【傳】殉,求也。正義曰:殉者,心循其事,是貪求之意,故爲求。【前漢·李陵傳】殉國家之急。【註】師古曰:殉,營也。一曰從也。
凡以身從物皆曰殉。【莊子·騈拇篇】小人則以身殉利,士則以身殉名,天下盡殉也。彼所殉仁義也,則俗謂之君子。所殉貨財也,則俗謂之小人。
孟子说,天下有道,就好好做事,道是第一位;无道,以身殉道,不是我们现在理解的杀身成仁自裁殉道,是保存自我,身是第一位。
君子不立危墙之下,古来归隐乃保身最好选择了,不作恶也是有为。
以道殉人,意思用道服务无道之人,助纣为虐,如“与小人则以身殉利“类似。
2024补记:
又想起一段话。
天下有道,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20220815
晚餐,一罐啤酒,节制为好,酒不利于保持觉醒。
9:00,疲惫。
9:15,冥想。
某些时刻想到某个人、某个画面,而被欲念控制。
试着不去克制,观想画面,观想感受,似有一团邪气,观这股气,慢慢没了,平静了!
恐惧是不自由的根源!佛陀的真知灼见。
恐惧的根源是什么?欲念?
20220816
6:45起 没有喜悦感 没有宽广感。
8:05 冥想,思绪跑马,期间偶昏沉打盹。
- 为什么产生权力场,权力的本质是什么?如何跳脱,思维维度。
- 源于想表现,讨好,人是被无形铁链拴着的猴子,为欲念,为免受皮鞭,卖力表演。
存在主义荒谬感,原本总不能领会,后来想明白了。
我们代入上帝视角,芸芸众生,渺如烟尘,朝生暮死,又要如此庄重寻找意义;
如同看一群插科打诨的小丑,如同看一堆蚂蚁郑重其事的蚂蚁。
共同本质是没有意义,如同,西西弗的郑重其事是荒谬的。
荒谬感的本质是人的局限性和绝对不自由。
不存在不通过蔑视而自我超越的命运。
– 加缪 《西西弗的神话》
8:45 冥想,20分钟后,思绪跑马 … …
20220817
5:57 醒,20分钟冥想
鼻炎困扰中断
读吕澂《中国佛学源流略讲》,直入要害,能得核心。同熊十力,师从欧阳竟无,欧阳竟无不知何许人?
多年前收入,虽未通读,偶得检阅,获益良多,如之前写作《楞伽经对读析义》时,即多有参考吕澂论《楞伽经》的文字。虽然学界多将印顺法师与吕澂并举,私以为吕澂之学术贡献,印顺尚非其匹。印顺学术的基本路径,可以称之为“义格”,即以其所理解的佛法宗旨来判析不同教派之教理,但未具真正透关正眼,故时有偏颇。而吕澂之治学路径,更近于“格义”,对于不同教派间名相教理施设上的差异予以梳理,以语言学、历史学等为佐证,而不多作臧否,所以虽然未必足以发明心性,却有助于教理学习研讨,某种意义上来说,真正建立了中国佛教学术研究的范式,而不仅仅是承续欧阳竟无的衣钵。至于《楞严百伪》中指认《楞严经》为伪经,如果真正契入者也不必受吕澂之笼罩,未曾契入者又何足与论。
– 知乎网友藥王子 2019-02-01 11:04:50
生命以负熵为食
万物终归虚无
正念像魔术,能在一瞬间召回涣散的心思,并恢复重组成一整体。
20:40 冥想,杂念多
要爱所有人
对当下的真实保持觉知。
20220818
6:00 冥想20min
早餐与老杨说冥想,似不以为然?
写经何以沐手焚香,我以为尊佛其次;禅宗呵祖骂佛,不就是为了破除名相;
仪式感有助于保持正念和专注力(定)。
冥想是方法论。实践,修定,内不乱,洞见生,即达慧
即物观物,物我两忘,即心观心,即心即佛;我功利一点,就是打补丁,不取之取
萨特先肯定了,存在就是虚无,而后又说,存在先于本质,选择造就本质。
从这个意义上,人是绝对自由的,人掌控着成其所是的路径。
萨特说:人是其行动的总和。积极的像一句鸡汤。
个人更倾向于:人生而自由,又无往而不在枷锁中;更悲观一点,人生来就不自由。
但与成为更好的自己不矛盾,毕竟人在世上走一遭。
20220819
5:50起,25分钟冥想,平和&喜悦。
9:15冥想,倒计时20分钟,睁开眼时,计时结束,一秒不差,神奇!
早上看完《正念的奇迹》- 一行禅师;
近来在读&读完,基本理路和操作大同小异。
《十分钟冥想》- 安迪迪普科姆;
《冥想的力量》《365静心冥想》;
《生命之书:365天静心冥想》
《初学者的冥想书》
《冥想的力量》
体会: 既着眼于打补丁,务须避免掉入空玄。
心流/入定状态和不加批判的观察似乎有悖,只有一个我,最佳状态就是两忘,没有分别心,没有观察和被观察;怎解?
神经元链接,链接这个词很好。
知识最多,如无链接 = 0 !
子:“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从心所欲不逾矩是个啥境界?
大概是天上人间,来去自如,合乎天道,这样的境界吧。
用佛语大概是,无上正等正觉,修持圆满了。
各类神通,如开天眼,大概多道家所为,佛家好像也有,释迦摩尼的500年前身忍辱道人肢解后又复原。
20日补:
道家好术器,出世能出天庭,入世能入江湖;佛家偏思辨,更出世。不好评判?
其它宗教需要那关键一跃,儒释道不是,渐修渐证,当然顿悟更不需要了。
以出世之心,治入世之事,隐于喧嚣。
20220820
昨3、4、5点各醒来一次,5:55点起床。
德性是苏格拉底的理论。
理解尼采关于怨恨&奴隶道德&超人;传统的强(恶)弱(善)恶观 => 奴隶道德;
强者就是重建自己道德价值的人,他必然与弱者–相互联结而产生的道德价值观念–发生冲突。
海德格尔的常人,跳出常人的是向死而生的人。
20220821
考验下,定的能力还是不够!。
感官等强刺激下,如何保持正念❓身体扫描似乎有些用,观想身体,细微入至。
轴心时代先贤推崇中道。中道是按原则办事,按规律办事,按理想办事。
古希腊神庙写着: 万事勿过度。
亚里士多德讲理智德性和伦理德性中提出“中道”精神,教导获得伦理道德(勇气、节制)要时刻选择中道。
佛学中道是三谛之一,且是最重要的真理,名相、假空都是方便法门,终归获得中道。
墨子的中道是兼相爱交相利。
儒家的中道是什么比较含糊。
孔子中庸/中道,并非一味取悦别人、调和矛盾,让别人都满意。
有个词:乡愿,出自论语。乡,民间。愿,谨厚。所谓乡愿,就是老好人。
对于这类八面玲珑这的老好人,孔子明确反对,孔子说“乡愿,德之贼也。”。
孟子解释很到位:“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人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
某人评论很到位:
如果这世界是美好的,善意的,那么乡愿是没有危害的。
但显然美好不是全部。善意而又美好的世界,用不着你乡愿来说个“好”字。
人的精神和价值,恰恰是在逆境中体现出来的。
当人们遭遇困境和不公的时候,乡愿的行为,就能很轻易地体现出其让人讨厌的地方。
不管谁对谁错,各打五十大板。
支持你死刑的是他,支持你无罪的也是他。
他可恨,你又想不出哪里该骂。
他可爱,你又觉得这个人很恶心。
之所以成为乡愿,其实是为了避免让自己陷入任何的麻烦,不惜靠出卖良心来成全自己的人际关系。 说到底,就是自私。
乡愿是具备一定仲裁权威的,是有一定社会影响和舆论能力的,是可以判析是非对错的。
**有此位而不具此德,不追求公正,不坚守原则,一味搞折中主义,见风使舵,明哲保身,是所谓“在其位不谋其政”的一种。
**孔子在这个词汇后面加了句德之贼也,把乡愿列为坏德之人,实际上也是窃据“有德者之位”的人。
一般的老好人,不具备这种社会地位和能力。也就是说,乡愿不是管好自己的事儿就完了,他经常是要去影响别人的行为,对他人的行为作出评价仲裁。
他隐然以有德者自居,却不过是见风使舵,不仅不能践行美德,还会淆乱美德之名,并使真正具美德者边缘化,使基于美德而应然的美德行为被边缘化。
钱钟书在《围城》里塑造的韩学愈,就很有点现代乡愿的意思:韩学愈虽非哑巴,天生有点口吃。
因为要掩饰自己的口吃,他讲话少、慢、着力,仿佛每个字都有他全部人格作担保。
不轻易开口的人总使旁人想他满腹深藏着智慧,正像密封牢锁的箱子,一般人总以为里面结结实实都是宝贝。
20220822
6:00起来 冥想20分钟
嗜欲深者其天机浅,切记!
毕达哥拉斯认为世间一切是数,1是理性2是男人3是女人……,毕达哥拉斯是禁欲者,他基于数创建了宗教。
毕达哥拉斯的数是有理数,后来有人发现了无理数,动摇其理论根基,毕达哥拉斯不惜杀人毁尸(沉海)。
即便理性的禁欲者触动核心关切,也会干出荒唐事。另一方面,先贤们哲学=生活,用生命践行信念。
不同于当今大部分学者教授,知识只是用来换饭吃。
苏格拉底是智者,是灵魂助产师。你能想象一个毫不起眼的老头,在广场逮到是就一通刨根问底?是挺讨厌的!
想不起柏拉图有什么隽永的话,如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实际上柏拉图就是苏格拉底,苏格拉底就是柏拉图。
大象无形,大方无隅,柏拉图有这种气象。
柏拉图思想的核心是“理型”。关于世界的认识(理型世界,现象世界),洞穴之喻,真、善、美、正义,回忆说,四主德都与理型相关。
基督教把所谓三圣德"信望爱"放在四主德之上构建基督教价值体系。
柏拉图的理想国是由哲人王统治的,外加护卫者阶级,生产者阶级组成的拥有。
哲人王的理性=>智慧,护卫者的意志=>勇气,生产者的欲望=>节制时,正义就产生了,理想国就诞生了。
哲学是什么❓一时语塞。
书里说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
世界观还说的过去,方法论这个有点大了,辩证法、归纳演绎这类方法的确可以放入哲学,那么科学不也研究方法论么?
古人思考人、天地、万物、精神关系,是什么\怎么来\到哪去,思想\行为\方法\意义。
20220823
5:55起床 冥想30min
体验沉浸感,营造精神舒适感
活过于仓促,减少慌乱感
8:30冥想25min。
有说数息法来专注到呼吸上,初学注意力常跑,晚上试着用数息法,注意力并没有游离到不能数息。
5分钟后改回简单专注呼吸,觉得用数息等方法不够纯粹。
中间接工作电话,因这个电话后半程注意力时常被工作念头打断,有觉知,能拉回。
突发奇想,今年还剩余136天,在50个不同的地点冥想打坐!
不管多么荒谬、多么不可置信的事,无一不是这个或那个哲学家主张过的。
—— 笛卡儿
20220824
早上冥想25min,明显感觉困乏。
睡前看楞伽经,很好的睡觉状态。
关灯,因老杨边上安静的处理事情,睡不着,似乎有种连接,产生一种焦虑感。
- 太在意晚上睡觉这个事情,中午躺在沙发上开着电视都睡得着,主要是心理状态不对。
- 正是修定的好时机,明晚可以试试10点钟,躺着冥想。
- 不要让这种焦虑感侵蚀正念。
接纳,即不产生嗔念。
睡意最浓的时候就是离入定最近的时候,但不能睡着,身体坐直,盘腿,实在不行就双盘,痛死了还能睡得着?
睡眠和清醒的边界线就是定境。
- 试试数息法
- 双盘,的确痛。
- 观想睡意。似乎无从观起,无法把握,更别说睡意是睡意,我是我的境界。
到办公室冥想17min - 8:50, 中午冥想15min - 1:20
笛卡尔说:不管多么荒谬多么不可思议的观点,都是这个或那个哲学家主张过的。
**那么为什么没有哲学家提过佛陀的"十四无记"实际上是典型的康德二律背反问题呢?
佛陀很有维特根斯坦所谓"对于不可言说的保持沉默"的精神。
读不懂楞伽经。
行住坐卧劈柴担水皆是禅,当然做事也不例外!
20230516 补充十四无记
1、世界恒常存在。(“世有常”)2、世界不会恒常存在。(“世无常”)3、世界恒常而又不恒常。(“世亦有常亦无常”)4、世界非恒常非非恒常。(“世非有常非无常”)5、世界有边际。(“世有边”)6、世界无边际。(“世无边”)7、世界有边际而又无边际。(“世有边无边”)8、世界非有边际非无边际。(“世非有边非无边”)9、生命即是物质身体。(“命即身”)10、生命与物质身体并非同一。(“命异身”)11、佛死后还存在。(“如来死后有”)12、佛死后不存在。(“如来死后无”)13、佛死后存在而又不存在。(“如来死后亦有亦无”)14、佛死后非存在非不存在。(“如来死后非有非无”)
总结是四个问题:1. 世界是不是恒常的;2. 世界有没有边界;3. 生命与物质身体的同一性;4. 佛死后的状态
依《杂阿含经》卷三十四所述,佛陀对外道以颠倒之见问难的十四个问题,皆不置可否,不予明确的答复。佛陀对此等皆不作答,归纳原因,凡有三种:(一)不应讨论此等虚妄无实之事。(二)诸法从缘起,既非有常,亦非断灭。(三)此十四无记乃斗诤法、无益之戏论,对修行无有用处。
20220825
5:50 20min 昏沉\散漫集于一身
上班路上开车特别困(一个60秒🚥可以睡一觉,如何达到我是我 睡是睡的境界?)
看看小止观,止观法门书已在路上。
楞伽经先看集注,后看内容,不求速度,略有所获。
读书不贪多,贪多会失了乐趣,长了烦恼。
前些天串读中外不同时期哲学已有此感,不可过度,来日方长,细水长流。
想想天下书何止亿万,得读又能几本,多2本少2本,又有什么区别,不必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
晚上到家7:20,吃太多,懒散,9:10开始冥想。
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
应该过什么样的生活?
20220826
6:10~6:40 冥想,思绪游离,不能定
开车路上依然困顿。
哲学是学,佛学是修,哲学有生活做实证,读起来有共鸣,长知识常常不失趣味。
佛学要改变思维模式,枯燥,不然就不是修了。咦,修就是要改变思维模式。
晚上喝了4两6月泡的杨梅汾酒,上头。
睡前做了5分钟冥想。
20220827
6:00起床,冥想
晚上做冥想功夫。后如无特殊体验,不记录冥想琐事。
佛陀临涅槃时,叮嘱弟子们以四念住为住。观身念住、观受念住、观心念住、观法念住的四念住,借着观察觉知当下身心内外生灭变化的状态,来体验所谓的五蕴,是一连串身心现象不断瞬间快速生灭变化所组成的幻相,体悟身心五蕴无常、苦、无我的本质,渐渐去除对自我的贪瞋执着,灭除烦恼痛苦的根源,以正念正知活在当下,观照自己的身体、身体的感受、心的内含的生灭无常、苦、无我。
20220828
6:30起床
《楞伽大义今释》昨寄到,果然不错,原文释文相印证。
有些不确切的之处:
- 三身四智,圣智三相,禅宗三关关系?
- 八识的区别?p44,关于藏与业关系的说法?
一些名词:
名相,自真相,业相,藏识(如来藏,阿赖耶识),分别事识,思维分别,转识,流注,流注相,瀑布之喻,静智,真如,体相,遍计所执,无种(无)、有种(有)、识三缘合生(p33错误观点?),自性,三摩提,自心,无相,如幻三昧,湛然寂静,究竟无生,智慧实相,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20220829
觉得关汉卿和辛弃疾气质有几分似❓
所有问题,该来的来,平和接纳,关键是对治功夫,人定,心安。
无意于佳方佳。
20220830
康德物自体是无法把握的,物自体表现为现象,通过范畴去现象。
佛学说,万事万物没有自性,是心幻化出来。
20220831
前两天日本企业家稻盛和夫去世,据说他一生践行了利他理念,这点很了不起。
生存意志下,利他理念是反模式,克服并践行是比较难的。如此回报也是巨大的。
保持公正已经很难了,如罗尔斯讲“无知之幕“。利他更需换位。
人跟一台机器差不多,历史环境的原因,软硬件上都留下许多天然缺陷,怎么解决?
有良知的人是不断的打补丁,加外挂。此良知是王阳明说的“知善知恶是良知”。
20220901
古希腊的四主德智慧、公正、勇气、节制。
经院哲学提出三主德:爱、望、信。压在四主德之上,形成基督教的道德体系;把神学置于传统哲学之上,所谓“哲学是神学的奴婢“。
提出“除非必要勿增实体”那位奥卡姆把神学和哲学切开,为文艺复兴开了先路。
❓什么是转识成智?为什么是转不是断?转了如何?
20220902
这些天冥想似没有之前的专注。各种人事浮现,心念转移。
20220903
《瞧,这个人》这本书的副标题是“一个人如何成其所是”。
这是尼采留给每一个人的终极追问。我们无法像尼采那样生活,可以像尼采那样发问。
当我们回首往事,对着镜中的自己说:瞧,这个人,他在这一生中是如此这般成其所是的!
20220904
瞧,这个人。如同灵魂出窍,跳脱开我,就像瞧那个人,荒谬感,戏剧感,存在主义意味浓重。
瞧,这个人。维特根斯坦“告诉世人,我过了极好的一生“,几度自杀,一种向死而生的典范。
生命之重易于理解,来自生活的压力也好,疾病的困扰也罢,这些东西依附在脆弱的生命之上,犹如泰山压顶般使人们无时不刻地体会着沉重。而所有的困厄不断地重复、轮回,无限复活正是尼采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永劫回归”。不断重复的困厄有意义吗?尼采认为是有意义的,因为人类每一次正是从不断重复的困厄中鼓起了勇气,重新面对艰难的一切。秉持这一思想,昆德拉极力想通过这部小说表达一种观点:不断重复的事反而是有意义的,人世间所有事情假如只发生一次,才是没有意义的,人生遭遇的困厄命运假如只有一次的话,这样的人生是轻飘飘的宛如鸿毛般的,如果经历的困厄不断地轮回重复叫做生命之重的话,那么这个轻飘飘在昆德拉看来就叫做生命之轻,是最不能承受的,也是最没有意义的。书中曾引用一句德国名言“只做一次是不算数的”也正是此意,所以,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才是人生要面对的最大挑战。
– 米兰·昆德拉‖生命之轻与媚俗
萨特:人类被处以自由之刑。
自由 – 选择,是很痛苦沉重的。
参照肖申克的救赎中的老布和昆德拉小说中的萨比娜。
20220905
关于存在:
- 柏拉图说我们看到的万物是不完美的,存在完美的理型世界,理型世界里有完美的三角形、牛羊马等;
- 笛卡尔认为不能证明世界的存在,只有我思故我在,我思是不容置疑的存在;
- 贝克莱说存在即被感知,我存在,外部世界不存在,只有感知;
- 康德说我们通过范畴认识对象(现象),物自体无法认识;
- 休谟是彻底的怀疑论者,否定因果,否定一切存在;
- 黑格尔还是唯心的,世界终通过辩证法终将走向绝对精神;
- 佛陀认为世界是自性现量,缘起而性空,一切都是虚妄,空有都不对。
20220906
如果明天失业如何?
如果明天死亡如何?
思考关于亲情?
20220907
娱乐大家没问题,务戒自以为是,夸夸其谈!!
20220908
6:50自然醒神清气爽,冥想。
读到牟宗三《中国哲学十九讲》,结合最近读得最多的楞伽经,牟乃佛学大师。
楞伽经读来读去就搞不清楚,八识的本质,八识如自性清净,何来沾染?其它识如瀑流沾染8识,到自证自觉就是斩断前7识对8识的污染,这是须靠渐修得的?一阐提怎可成佛?楞伽又认为斩断说是外道断见,应该是沾而不染境界。
牟宗三说大乘起信论里讲一心开二门,解决了这个问题,二门是俗(沾染),真(清净);所以心(如来藏)本具清净相,顿悟就说通了。
牟宗三也研究康德哲学,常拿来与中国哲学互相比照,个人觉得没啥可比性。
康德所谓“物自体”完全是不可认识的,他不去讨论。
唯识里的心或如来藏是要认识的,是有自性的,一心统攝万法;
如要比倒可以比照休谟哲学,休谟更彻底,否定一切,这个杀伤力太大,最终堕向虚无。
佛学否定一切,但终究还有一心靠得住,求诸于内,内圣的说法应从这里来。
康德认为上帝的事情不属于逻辑或理性范畴,属于信仰范畴的理性如同物自体他不去考察,所以像经院哲学用理性去证明没有意义,从而给上帝信仰保留了一块地盘,这也是康德圆润/狡诈或者说温情的地方。
知识的归知识,信仰的归信仰,想起圣经里说: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世俗的归世俗,宗教的归宗教。
据说人民的名义里有句话:凯撒的归凯撒,人民的归人民,如真能如此,诚然好。
20220909
打完球,睡不着,不知喝茶原因还是打球原因。
中国有没有哲学的问题?看怎么定义,如果对世界的看法价值观,肯定有,做人的道理算吧。如果逻辑哲学应该没有?
昨天回家路上想到,关于好为人师这个事情的问题,孟子说: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当代邓散木等在当时大环境下提倡艺术为劳动大众服务,在这等思想指引下,改造艺术为标准化产品,从而做大众师,功底很深的老艺术家,越干越倒是越接地气,仙逸之气就散了,格调不高。启功也是,倒老干部。
我的看法,艺术就得高高在上,就得跟大众对着干,脱离群众就是脱离低级趣味,雅俗共赏是不可能的。名利和千古都想要,世上哪有这般如意。
关于佛教戒酒肉这事。
记得考据说非佛祖所定,悉达多修习过程重曾经按老办法修苦行,濒临饿死,被一碗乳糜救活,乳糜素食?原来我记错,以为肉糜。
有说,素食这个事情据说始于梁武帝,成为佛家戒律。楞伽经最后部分明确提倡素食,说明梁武帝还是有所依凭的。
一代圣僧鸠摩罗什就酒肉色不拒,高僧草圣怀素极为虔诚,自小皈依,也是酒肉不拒,且酒后状态最佳。
大家似乎也不以为然,现如今出家人都极力规避被人指责为酒肉和尚,说明唐之前,对僧人酒肉这事还是比较宽容。
达摩一行远涉重洋,在海上颠簸了三年之后,终于到达了中国的南海。这时是梁武帝普通七年–丙午年九月二十一日。广州刺吏萧昂备设东道主的礼仪,欢迎他们,并且上表奏禀梁武帝。武帝看了奏章,派遣使臣奉诏到广州迎请,这时是大通元年–丁未年。十月一日达摩等到达金陵(按,即今南京)。武帝接见了达摩,问他:“朕继位以来,营造佛寺,译写经书,度人出家不知多少,有什么功德?“达摩说:”并没有功德。“武帝问:“为什么没有功德?“达摩说:“这些只是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然有,却不是实有。“武帝说:“怎样才是真功德呢?“达摩说:”清净、睿智、圆妙,体自空寂。这样的功德,不是在尘世上追求的。“武帝又问:“什么是圣谛第一义?“达摩说:“空寂无圣。“武帝又问:“回答朕的问话的人是谁?“达摩说:“不知道。“武帝没有领悟。达摩知道二人的心思没有契合,于是在十月十九日,悄悄回到长江北岸。
突然想起来,牟宗三的“明的无明”和“无明的无明”很有意思。楞伽里有一段大意是某个境界,故意不入涅槃,原因是不舍众生。
明的无明有点难得糊涂的意思了,攥着明白装糊涂;牟宗三叫"自我坎陷”,救世渡人高风险,搞不好就被吃人血馒头。
想起卡拉马佐夫上帝降落人间与主教的对话。无明的无明是SB,SB的快乐是真快乐,你看那小狗小猫,哪有忧郁的。
到底无明明好呢,还是明无明好呢?
20220910
晚,中秋,天台,月清朗,家人楼顶赏月!
不谈政治,不谈政治,戒夸夸其谈!
20220911
8点去桐柏宫。
前傍水,后依山,不错。
桐柏宫,与老杨聊起老庄。关于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个无是什么意思,应该不是没有?空无?虚无?似乎都不对。
无为是道家核心概念,但无为之无(不、没有)相比个这个“无“,似乎也差点意思。
庄子里讲"至人无待”,待是依凭/依待,无待状态达到自然自在,去掉了所有造作,去掉所有“矜“,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无需依凭外物,自然上天入地无所不可,这就是道家理想人格,化掉了所有虚假成分,即“真人“。
20220912
说冥想之效,又何异于中药、推拿或扎针之功效呢?
这样想来,我批判中医岂不双标?
所以,对于自己不知的东西保持沉默比较合适。
修养不够!
20220913
有人这样评论黑塞的《荒原狼》,说到心里。
因为我跟你一样。因为我也和你一样孤独,和你一样不能爱生活,不能爱人,不能爱我自己,我不能严肃认真地对待生活,对待别人和自己。
世上总有几个这样的人,他们对生活要求很高,对自己的愚蠢和粗野又不甘心。
冯友兰的中国哲学还是比较忠于原作,中国所谓哲学很容易被过度解读,朴素的摸棱两可的哲学很容易被过度解读。
相比,牟宗三显得过度解读,故弄玄虚。
20220914
道德经里玄字出现12次,玄是什么?甲骨文字形是一束丝。
古文一般意为黑色,天玄地黄,大概是说天黑乎乎的混沌,看着就深不可测,所以,道德经中应该是深奥的意思吧。
但如果只是深奥的意思,说了等于没说?
主要还是说不清楚,道德经中,玄牝,玄德,玄同确实说不清楚,抽象的。
20220915
神道教?
起源与绳文古坟时代的萨满崇拜,万物皆灵;佛教传入后,对抗佛教国家主导神道教,吸收了佛教和儒家的部分内容。
诸神天照大神,天皇是其地下代言人,国家神道教自然把忠君提到最高高度,死去的将军等供奉在神社为神。
20220916
庄子,故事/寓言为认知搭起框架。
能否只用4种颜色就可以标注所有地图而使相邻两国的颜色不会重复?
这个吃饱了撑出来的蛋疼问题自从1852年被提出来后忙坏了一代又一代的蛋疼数学家。直到1976年才被计算机用了1200个小时作了100亿次以上的判断之后搞定,从猜想变成了定理。
不过数学界总认为这有点胜之不武,姿态不优雅,希望找到更简洁的方法。
20220917-18
刻自用印7方。
- 大童读书,大童者,巨婴也,道德经“能婴儿乎“,返璞归真,不矜无待
- 不矜斋朱记,不矜不待,自号不矜斋,楷隶入印,唐宋自有
- 虚室,两方,心境静虚,自出庄子:虚室生白,吉祥止止
- 壬寅书,两方,小草草稿用印。拟刻一方虎肖形印,不得意,罢!
- 陈,仿宋押印;拟刻一方宋体印,不得意,本旁门左道,罢!
周日,写草
20220919
老杨周末哲学课笔记,看了下,自己又思考了一遍,写了点评。
笛卡尔,我思故我在,没懂我思为何绝对不可怀疑?
20220920
关于庄子,文学上气象奇瑰,思想上主要概括几个关键字。
不矜无待,无为无不为,无用之用,弃圣绝智,死亡观,坐忘,同于大通。
20220921
下午学习草书,记草是关键,模棱两可不行,须准确。
关于工作的意义及人生规划问题!
纯粹为五斗米,浪费生命,没有乐趣,没有意义。
20220921
早上开车一贯的极困。
疏于冥想 – 态度问题,态度本身如同信仰,会有种能量。
20220922
鸟虫印,似无规律,而达到整体和谐效果,这个境界高。于凌乱处见统一,吴子建印可窥此机。
虫鱼鸟兽刀剑枪戟均可入印,不拘一格,突破常规,亦印亦画,画是升华表现力,为印服务,印化很重要。
观自己以前的鸟虫印,已不能入眼。
20220923
关于**《四十二章经》**。
格言体,篇幅短,言简意赅,行文流畅,阅读完全没有障碍。
内容较零碎,不成体系,中心内容无非去爱离欲(拔情去爱),少量内容是为善。(劝行善,离爱欲)
“革囊众秽“居然是来自此经。
有人说此经是后人编撰伪经,如梁启超就坚定这么认为,看过梁的佛学十五讲,以梁的佛学修为和江湖地位没有必要杜撰或附会。
本人很同意这种看法,原因是:
- 翻译之人显然懂佛,基本符合判教之四法印,但有夹杂很多老庄道家文风。
如:佛说:道无形,知之无益,要当守志行,譬如磨镜,垢去明存,即自见形,断欲守空,即见道真,知宿命矣。 - 十一章有"饭善人,福最深重,凡人事天地鬼神,不如孝其亲矣,二亲最神也。",这句有些版本没有,但怀素草书四十二章经我看过是有的,典型的儒家孝最大,完全不是佛学正宗思想啊,否则,佛祖悉达多何必出家。
另,疑怀素草书四十二章经非怀素真迹,不确定。
原因有二:
- 一是参考同时期作品自叙帖(两者分别书于40、41岁),使转风格差别较大,经中较生硬,如开头佛-说之连接。
- 二是结字与自叙帖集怀素草书千文差异极大,且有些字不标准,如开头的世尊的“尊”,“寂”,“最”等。
但这个作品整体有逸气,说空古绝今不为过。臆想而已,一鳞半爪不足为判据。
20220924
下午参加工大信息学院羽毛球比赛,社交圈,下次不必去。
20220925
读书\写字\冥想
20220926
朝菌不知晦朔,生命苦短。
20220927
开悟的楞严,成佛的法华。自从一读楞严后,不看人间糟粕书。冲这2句,我当读读楞严。
引:此经为宗教司南,性相总要,一代法门之精髓,成佛作祖之正印。
20220928
今年余期修完楞伽经、楞严经、法华经,略懂其旨意吧,复读金刚、坛经等。
读完楞严卷三,懵懂。
20220929
古人说诗书画,书已略窥门道,画不懂,诗太难!
20220930
萧沆《解体概要》几句:
- 高贵只有一种,就在对存在的否定中,在俯瞰断壁残垣时,那一抹微笑里。
- 还有什么比信仰更彻底的放弃呢?不错,有人是没有信仰才走上了千奇百怪的死路的。但是明明知道什么都不会带来,知道宇宙也只是我们的哀伤造就的副产品,那为什么我们还要牺牲,掉踉跄失脚而一头撞上大地与天空的乐趣呢?
20221001-05
晚去温州
家人是无法以理化情的,所以无法无累,所以称王称圣必有大牺牲。
朱熹要灭人欲以存天理,现实上是讲的通了,但这是对圣人或高级人的要求,不是对普罗大众的要求。
反人性的必定会被策反,但不代表不是真理。
20221006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道出中国思想的各种妙。
作者须精微入致、融会贯通,以至于到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的境界。
哲学史或思想史难写,难在跨越读者和作者的知识鸿沟,换位思考,难在不卖弄知识。
20221007
有种心蒙薄纱的感觉,不够敞亮、清澈。
道德经的片言只语解读:
-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和光同尘,返朴而后归真。
损有余补不足,打土豪,自然熵增过程,趋向混沌,水往低处流;损不足奉有余,割韭菜,强食弱肉,人往高处走。
不敢为天下先,形象至极啊,乌龟缩头,伸头被砍。起点到终点就那么远,按反者道之动,慢一点弱一点就久一点。
庄子.秋水,实在大美文,不选入初小必背可惜。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曲士不可语于道,知识太盛,弯弯绕绕多了,无形镣铐也多了。
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物化”这词从庄子这出来,便有种飘逸,物我两忘之平等机缘,不知我是物还是物是我。
物化直接关系庄子生死观,死便是形式的转化,不必悲伤,安时处顺即好,境界高。
圣人无待,列子能御风而行,还有所待,称不上圣人。
庄子圣人境界是:无己,无功,无名。
能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
董仲舒天人三策:
- 天人感应,君权神授。解决了皇权的合法性问题。
- 独尊儒术,抑黜百家。解决了意识形态不统一问题。
- 大一统,为统治服务。打造大汉气象。
- 建立太学,重用儒生。解决了人才问题。
王弼:应物而不累于物,圣人境界。王弼是人才,可惜生年不过23,天妒英才。
新儒家也是这个路子,静虚动直,廓然大公。
新儒家尊颜回亚圣,最重要原因是,他有个品质:不迁怒。
什么是不迁怒,就是怒其当怒,而不是迁移到不是所怒的对象上,如发怒摔凳子就是迁怒。
颜回的另一个品质是,安贫乐道。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这与庄子还是有些区别,心如明镜照见如实反映,这是直,拿开无损于镜,这是无累。
某僧人:”曾见郭象注庄子,识者云:却是庄子注郭象。“
六经注我,金圣叹?
20221008
边沁 :最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是否导致集体主义?打土豪分田地是不是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
一切事物都包含自己的否定,这是黑格尔的观点。
黑格尔所谓事物的正反相生后上升到合,这个合命题又包含正反,又上升到新的合,如此,不断前进,终归达到终极的“绝对精神”。
“绝对精神是先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永恒存在着的实在,是宇宙万物的内在本质和核心,万物只是它的外在表现。”
这么说又有点像柏拉图的“理型”,朱熹的“理”,或者道家的“道”了。
波普尔批判黑格尔的辩证法,主要是:
- 黑格尔把正反合绝对化,这种趋势很危险,可能导致为反而反,矛盾被制造出来。
- 所谓的“合”命题不必然是上升的解决方案。
马克思批判吸收辩证法,形成唯物辩证法:
马克思去掉了黑格尔唯心部分,保留了逻辑部分,正反的力量来自"生产关系"和"生产力”。
两者匹配是合命题,生产力超前就会破坏生产关系,产生新的的生产关系。
用逝去的历史旁证这套理论,再用这套理论预测历史。
黑格尔的“反”是内生在事物当前属性之内,因为事物的正反属性/成分,必然导出合命题,跟时空没有关系。
道家的包含否定更多在过程中,跟时空有关系,怎么说呢:
就是事物总是要走向它的反面,正 - “逝去“ - 反,这里“逝去”可以指代时间空间等过程。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比如人,出生 - 时间 - 老死,出生和老死是正反,造作一点死的快一些,静虚一点死的慢一点,
寒胜热,静胜燥,清静为天下正 | 妄作凶
这也是“反者道之动”的内涵,天欲令其灭亡,必先令其疯狂,道家要求合乎自然是最高法则了。
按道家说法,保持某种状态,能令其永年?或避祸么?道教似乎干的就是这个事情。
黑格尔的辩证法有破坏性,但是乐观的。
道家“反”也是乐观的,典型的就是:别看我现在很惨,到底了就走向好了;别看他现在蹦跶,到顶了就走向灭亡了。
国人精神胜利法是有其文化基因。这没什么不好的,在困顿中看到希望,在风光中看到祸端。
看到一句话:没有欲望可能是最大欲望。
欲练此功,需先自宫。
某些人吃斋念佛,要的是那个华丽往生,理想很大呀!无欲无非必要手段。
20221009
冥想走神。
总结是,诚意不够。
“识得此理,以诚敬存之”,格物可以致知,但提升修养,关键还是要辅以“敬”。
儒家八条目之“诚意正心”,可不胡诌。
20221010
道家三个阶段,
- 杨朱,为我 贵己 轻物 重生;避世 - 战乱,重视生命。孟子说杨朱: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 老子,道,规律,强调反,弱,绝圣去知,基本规律还是反。
身/生是最重要的。齐物的思想在道德经中已见端倪。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但随即又说:
故贵以身为天下者,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者,若可托天下。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遂成养生之道。
- 庄子,自然万物的平等性,齐物思想。
无待无累是这样子:乘天地之正气,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无情或以理化情。
20221011
儒家的"敬"是个什么东西?认真的态度?工匠精神?
对于个人认知或修养,儒家那些是可取?那些是垃圾?
学者先务,固在心志,然有谓欲屏去闻见知思,则是"绝圣弃智”。有欲屏去思虑,患其纷乱,则须坐禅入定。如明鉴在此,万物毕照,是鉴之常,难为使之不照。人心不能不交感万物,难为使之不思虑。若欲免此,惟是心有主。如何为主?敬而已矣。有主则虚,虚谓邪不能入。无主则实,实谓物来夺之。大凡人心不可二用,用于一事,则他事更不能入者,事为之主也。事为之主,尚无思虑纷扰之患。若主于敬,又焉有此患乎?所谓敬者,主一之谓敬。所谓一者,无适之谓一。且欲涵泳主一之义,不一则二三矣。至于不敢欺,不敢慢,尚"不愧于屋漏”,皆是敬之事也。
- 朱熹/吕祖谦《近思录》
基本是说了=没说,如何做到“敬”呢?就是归于“一”,也就是心能定在一处不放逸、不三心二意。这句话是关于“敬”的总括。
然后举了一个“敬”的应用场景 —— 不欺暗室,哪怕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不自欺、不怠慢,这就是“敬”。
看起来这个“敬”是很厉害的,很灭人欲,就是那种人前人后都的保持的严肃整饬的心态。
古人强调的慎独,如果“敬”为体,那么慎独就是其一用。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诚意正心就是“敬”。
伯克南获诺贝尔经济学奖,之前看过他讲座合编的《金融的本质》,大概也差不多都忘记了。
重温了下此前标注部分,作为美国经济操盘手能把经济问题讲的这么喜闻乐见,实在要点赞。
这本书讲了美联储这个机构由来,讨论大萧条和08年金融危机美联储的应对。
总的就是用好两个工具:
- 一是宏观经济的工具, 二是金融工具。
- 宏观经济工具主要是用多种方式调节利率,金融工具主要是履行最后贷款人的兜底角色。
20221012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回到起点,绝圣弃智,如婴儿如井蛙;庄子表达显然不是这层意思,井蛙是真无明,曲士也许是明,但束于教;
再进一步从明到无明,境界就不同了。
20221013
偶然看到华谊王中军访谈,说他上午睡觉吃完中饭才做事,说到空闲时间最宝贵。
为五斗米折腰,确也是浪费生命。
20221014~16
看<唐朝诡事录>
周日下午写字
20221017
门阀逸事一则
北魏太武帝征士,范阳卢玄被列为天下第一。后来,大臣崔㥄(清河崔氏)每对同僚卢元明(范阳卢氏)说:“天下盛门,唯我与尔,博崔(博陵崔氏)赵李(赵郡李氏),何事者哉!”大意是,没他们啥事。孝文帝定北方四姓,为: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至于当时的天下四姓,则是崔卢王谢。
唐时有小官员崔程(清河崔氏)无政绩。宰相杜审权(京兆杜氏)闻其女有容德,致书为子求婚。崔程拒绝:“崔氏之门,若有一杜郎,其何堪矣?”京兆杜氏,跟喜君的河东裴氏平级,韦裴柳薛杨杜,关中六姓之一,但仍被崔卢鄙视。
魏:九品中正制 - 察举制,举孝廉。中正官品评人才,是依据世、状、行三个方面的标准:“世”是家世出身,是对人才的门第出身、家庭财产及地位等进行审定;“状”是才能表现,是基于“唯才是举”的理念,对人才的才能等状况进行综合评价;“行”是品德品行,是对人才的政治品德进行考察和品评。
20221018
波普尔反对马克思历史可预测的理论。
波普尔的理论是一贯的,推动历史的不是什么辩证法,而是猜想和对猜想的证伪。波普尔认为真理只是暂时没有被证伪的。
波普尔试图说明,思想、知识是进行经济活动的必要条件,而经济因素却不是进行思想活动的必要条件。
恩格斯说,人们只有首先满足衣食住行的需要,才能从事科学、宗教和政治方面的活动。也就是说,经济、物质条件是思想活动的必要条件。
波普尔却认为恩格斯只不过重复了一个众所周知的道理,这种“吃饭哲学”不足以成为社会科学理论的基础。
唯物史观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分析导致了“一切历史都是阶级斗争历史”的结论。
波普尔承认,阶级斗争是历史事实,但又说,在上述命题中,不必过分认真地强调“一切”这个词。
因为很多历史事实不见得能用阶级斗争理论来解释。比如,中世纪教会与国王的斗争深刻地影响了历史的进程,但这一斗争的性质却不是两个阶级之间的斗争,而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同样,世界历史中绵延不断的民族斗争,也不都能被归结为阶级斗争。历史是各种力量和因素互相制约和作用的错综复杂过程。把它简化为两种力量的斗争,恰恰是历史主义的特征。神学形式的历史主义认为历史是上帝与撒旦,善与恶之间的较量;自然主义的历史主义认为历史是种族之间的斗争史;心灵主义的历史主义认为历史主义是理性与偏见、启蒙与偏见之间的矛盾。波普尔说,经济主义的历史主义把历史说成是阶级斗争史,并不比其他形式的历史主义更高明。
20221019
马克思韦伯出生于一个较为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他的母亲是一位虔诚的加尔文派教徒,她对作者影响巨大。
这些家庭和成长背景为韦伯从宗教和文化的角度研究资本主义发展的精神动力提供了可能。
马克思韦伯关于新教与资本主义起源理论实在有点意思:
- 新教区,如德国、英国、荷兰、美国的食物是很乏味的,德国最有名就是猪脚;美食的繁华在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天主教区。
- 新教加尔文宗教义核心是神的预定,上帝全知全能,所以人最后如天堂还是地狱是命定的。进入天堂和地狱是拣选的、命定的(预定说),但同时肯定人有自有意志,通过选择向上帝证明你是天选之人。
=> 人们做事业创造财富来证明自己是进入天堂的天选之人。
=> 创造了大量财富,而不能挥霍,因如若如此,便要堕落坠入地狱,此前的付出都是上帝的考验。
=> 怎么办?投入继续积累财富+做慈善
=> 产生了资本主义精神 - 职业与志业。绝部分人找一份职业蝇营狗苟而已,志业是一种内心使命召唤般驱使去干一件事情,纯粹,不带功利的。
这倒是令人想起印度 #耆那教,把功利浮华的最求转化成艺术追求,造就象千柱神庙这样叹为观止的艺术品。
关于新教和天主教饮食摘录:
葡萄酒产区好像主要是南欧、南美和澳洲,这些国家和地区普遍信仰天主教。而像德国、英国和北欧国家以及部分地区大多信仰基督教新教。
欧洲大陆的天主教国家通常认为热爱、追求美食是基督教文明的优良风气和良好兴趣。因此,法国、西班牙、意大利会热情地追求“美食”。
新教国家认为,食物只是用来充饥的,会引起食欲的都是不好的。而且,与其在市场上购买昂贵的食物,不如从自己的菜园里获取食物。国家倡导人们食用质朴刚健的食物。烹饪书中也大力倡导饮食的简单和节俭。这与天主教国家将饮食作为社交和好生活的一部分,甚至作为一种艺术的态度大相径庭。
对于天主教国家来说,美食与诚实、礼节并不是背道而驰,热爱美食与贪吃、醉酒不一样,通过饮食得到简单的快乐有什么错呢?当然,要懂得尺度,并且不可以将追求美食作为唯一的目的。教会禁止食用过于豪华和考究的食物,也不允许在宴饮过程中过度狂欢。不过这一规定也因社会身份、年龄和性别而有所差异。此外,**天主教会很重视社交和礼仪,**因此将餐桌作为重要的教育场所。他们禁止在正餐之间吃零食、秘密进食,以及暴饮暴食。也就是说,天主教会希望通过用餐和餐桌礼仪,将社会精英培养成仪态大方、彬彬有礼的文明人。
不喝酒是对的,11月19日前不喝酒
20230411补充:
巴菲特是胡格诺派教徒,基督教新教加尔文教派在法国的称谓。
17世纪以来,胡格诺派是法国最有影响力的新教教派,在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
法国20-30%居民信奉基督教,当中的天主教达8成以上,新教徒人口占基督教信仰者的10%,还不如法国穆斯林的比例。
在现代的神学论述习惯中,加尔文主义常指“救赎预定论”跟“救恩独作说”。
加尔文非常重视上帝不可侵犯的主权,因此把人的得救完全归于上帝的预定(预选说),也就是“无条件的拣选”以及“不可抗拒的恩典”。加尔文主义者相信上帝在创世以前拣选了祂要拯救的人,使被拣选者最终进入神的国;他们同时相信上帝不予拯救的其余人将下地狱。
“预定论”并非单纯的宿命论,人仍需按著上帝所赐的自由意志做出选择,而其本人也必须为此选择担负责任。
虽然是上帝预定了天选之人,但这是由上帝的超然角度来看;依照凡夫俗子的角度看来,每一个人都应该做好自己的选择。加尔文亦认为预定论和自由意志互不矛盾,两者是并行不悖的。
后世的加尔文主义者为了便捷记忆、了解多特信经对亚米念主义者的回应,遂发展出加尔文主义五要点及TULIP的背诵口诀:
- 全然败坏(Total depravity)或完全无能力(Total inability),人类由于亚当的堕落而无法以自己的能力作任何灵性上的善事。
- 无条件的拣选(Unconditional selection)上帝对于罪人拣选是无条件的,祂的拣选并非因为人在伦理道德上的优点,也非他预见了人将发生的信心。
- 限定的代赎(Limited atonement)基督钉十字架只是为那些预先蒙选之人,不是为世上所有的人。
- 不可抗拒的恩典(Irresistible grace)又称有效的恩典(Effacious grece),人类不可能拒绝上帝的救恩,上帝拯救人的恩典不可能因为人的原因而被阻挠,无法被人拒绝。
- 圣徒恒忍蒙保守(Perseverence of the saints)已得到的救恩不会再次丧失掉,上帝必能保守并引导圣徒在信仰的路上得胜。
这五点教义的英文首字字母恰好能拼成“Tulip”,即“郁金香”之义。
维基百科说的比较清楚。
20221020
“西方基督教文化,职业有一个说法是calling,上帝的召唤,工作是为了遵循超验上帝的指示,来试图获取上帝的恩宠,进而赎罪,来追求死后的天堂,因此calling的热情是由内及外的。而中国也有句古话叫做天命难违,而儒教徒的热情由外及内的,试图维护的是自身的秩序,来适应世俗的秩序,也就是礼。先有秩序,然后按秩序办事。这种冷静的消极,或许是文化心理上中国没有出现资本主义扩张热情的一个心理结构的原因。”
20221021
按韦伯的理论,清教伦理促成资本主义精神,这里资本主义精神是资本主义制度原动力,而资本主义制度是可复制的,如当今日本中国等等。
所以,此处应区别精神和制度。
理性规划指导一切,如音乐之乐理、企业之治理,不断追求卓越的原动力来自上帝的calling,也就是韦伯说的“志业”。
这似乎是有些道理,现实情况这些资产百亿的大企业家,赚钱只能理解为是一种“志业”?!
那么问题是,按韦伯,清教伦理-资本主义精神-理性这一链条,理性终将蓬勃发展,理性的发展,“去魅”成为必然,去魅动摇了上帝calling的信仰,也就动摇了资本主义精神的原初动力。
20230517:所以,现代性导致“去魅”这个事情很严重,按韦伯的理论,这个对基督教世界确实是根本性。中国传统诚意正心之所谓“敬”反倒影响较小?
“我们这个时代,因为它所独有的理性化和理智化,最重要的是,因为世界已经被祛魅,它的命运便是,那些终极的、最高贵的价值,已经从公共生活中销声匿迹。”–韦伯
好在,理性已成规模,制度业已形成,一个规约下运行的社会,原初的精神动力也许可以放弃,所以,资本主义的生产模式可以移植到世界各地。工具理性取代了价值理性,一切可以用理性的计算,生产线上的工人沦为一件件趁手的工具。 但人毕竟区别与工具,“去魅”把人赖以支撑的精神内核抽离,人们不在那么笃定,如何能够填补这精神的空缺?新的刺激在哪里?
娱乐产业便是很好的替代品,影视游戏能够让人们暂时脱离“工具理性”,沉浸在某种类似宗教的非理性状态中。
吊诡的是,这种梦幻的非理性的背后却又是现代工业最理性的算计的成果,比如游戏工业,每个环节都是理性安排的产物。
理性的反噬一个例证就是希特勒出现,希特勒无论从那个方面都没有成为他那个角色的素质和号召力,关键在于此时的德国人厌倦的工业化理性的安排,人们渴望跳出这样的安排,把自己交给某个人,因信生义,就如同把自己交给上帝。韦伯称之为charisma,charisma就是那个疯狂的人的特质。
韦伯认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就是宗教仪式,病人就是教徒,治疗师就是牧师,病人的倾诉就是教徒的告解;病人和治疗师的角色权威性潜藏着不对称的关系,所以他们总能达成某种一致,就是诊疗师要传递的思想,方式就是诉诸不对称的权威,如同教徒忏悔后牧师以神之名义的宽恕。看似平等关系背后潜藏的权力关系。精妙啊,中医不就是。
20221022
近来读书太杂散跳跃,历史、西方哲学、佛学、道家、儒学广有涉及,唯不精,记忆力不佳,难深参,望能融通。
冥想功夫有,失之诚敬不足,须戒躁!
拟唐法治自用大印一方:不取亦取虽师勿师。未落款
20221023
儒家的精神内核是什么?儒家会导向自私?没有新文化运动、“打倒孔家店”、开放冲击,风尚会不会更好?
三纲领八条目和仁义礼智信什么关系?
儒家之“内圣外王”倒一以贯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以至内圣,“齐家”、“治国”、“平天下”-外王。
诚意、正心就是个“敬”,仁\明德到朱熹这都是“理”,到王阳明这都是“良知”,所以朱熹只讲“识理”,王阳明晚年只讲“致良知”
孔孟没有讲清楚格物致知的具体含义和方法,后人不同理解产生了不同的流派。理学格物是格万物,穷尽理,此理就是致知了。
心学认为心外无物,此物就是心,格物就是洗去心尘,就是为善去恶,达到心光明之体,即无善无恶心之体。
朱熹理学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认为在物质之前独立存在着一种客观精神(理念、理、绝对精神、绝对观念等),这种客观精神在其发展过程中,产生了物质世界。
20221024
中庸 vs 折中主义? 儒家的道德标准?
“乡愿,德之贼也”,貌似谨厚,而实与流俗合污的伪善者。
庄子方可方不可 vs 相对主义?
庄子讲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是讲事物的矛盾转移。并非后来很多人理解的,可以这样也可以那样(相对主义),这里忽略了一个时间要素。
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20221025
早餐老杨提了个问题,“中国"的说法怎么来?“华夏”“汉族”说法哪里来?
- “中国”,最早出自何尊,上古中国之称谓为中原中心之国,古代国的范围时有不同,大致在山西、山东、河南、河北一带,一般“中国”一词是与蛮、夷、戎、狄对举而用,表示一种区分非具体地域范围。
- “华夏”,华古通花,是繁荣昌盛的意思,夏就是中国文明起源的夏朝。
- “汉族”,就是取大汉民族之意,汉代前后中原人一般称秦人。
韩非称:学者(战国末的儒家)、言谈者(纵横家)、带剑者(侠客, #墨家 )、患御者(依附权贵逃避战争或劳役的人)、工商民为“五蠹”。
20221026
下午没有心情上班,没有意义
3:00回家写字,冥想,困顿!!!
下午冥想半小时,极昏沉
- 中国兵制,世兵制,府兵制,募兵制,征兵制
- 世兵制指古代世代为兵,兵有兵籍的兵制。始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是府兵制前生,带有一定征兵制的色彩,对象是军户不是百姓。
北朝则大多承袭兵民合一的部族兵制,直到拓跋氏入主中原以后,才又在世兵制的基础上创立了府兵制
早期的府兵一定程度上带有世兵制色彩,士卒本身仍为军户,一人充当府兵,全家即编入军籍,不再隶属州县。
隋唐时期的府兵制,可以说是世兵制的完善,具有着兵农合一的特点,亦战亦农,出征须自备武器、资粮。
清朝时期:世兵制再度启用,八旗兵、绿营兵,世代为兵 - 府兵制指士兵为兼职兵,平时为农,战时为兵,自筹战备;如花木兰“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魏晋南北朝高欢推广,到武则天后期。
- 募兵制指士兵为职业兵,兵以军饷为生,兵将不分离;唐玄宗开始;
隋唐时期:带有征兵制特点的府兵制,唐中期后再度推行募兵制
至宋圈养职业病成为征服巨大开销,老弱不退,战力不强<见钱穆中国历史之得失> - 征兵制指国家依靠行政手段强行征集国民补充军队。现代一般义务兵役制和志愿兵役制两种。秦朝、西汉时期的主要兵制是征兵制。
现代义务兵就是,你到18了,你可以选择去尽义务,所以叫义务兵,志愿兵就是义务尽完了,选择留下来的,就叫志愿兵。
- 世兵制指古代世代为兵,兵有兵籍的兵制。始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是府兵制前生,带有一定征兵制的色彩,对象是军户不是百姓。
赵孟頫-玄妙观重修三门记。
起收行笔很有点篆隶韵味,筋骨内含,实不像赵字风评之妍丽,可取;结字笔法似魏碑,可参,化魏碑之戾气,增赵体之猛利。
20221027
苏格拉底的所谓正义,不论从国家还是从个人的角度论证,都是要让城邦或者身体的各个组成部分,安守本分,惟其如此,方有正义。
恰如其分 = 正义。
20221028-30
周末读书写字。
临赵孟頫三门记。
深信赵孟頫必定北碑功底!
20221031
读一半《疼痛的真相》,几个核心观点:
- 疼痛是重要的保护机制,先天性无痛感极大概率早夭。人类的生存环境已经完全不同,但基因筛选的机制保留,疼痛常常是人体防卫过当。
- 精神性疼痛,持续性疼痛,某种意义上是一种习得性疼痛。
- 伤和痛不直接关联,通过nav1.7通道转换称神经脉冲,传递给大脑。换句话说,疼痛的感觉不在于伤害有多深,关键通过这个钠离子通道传递神经脉冲的强度。这么说,伤的强度 -> 脉冲强度?阿片制剂可以阻断该通道,从而抑制疼痛,但也有各类副作用。
- 是大脑制造了疼痛,疼痛的强度与文化、记忆、视觉、情绪、注意力等有关。所有改善持续性疼痛的关键是改变大脑或欺骗大脑。有个问题?通道神经脉冲的强度,是大脑制造的?前扣带皮层综合作用。
- 疼痛的干预,催眠,安慰等,重塑大脑,冥想。
- 疼痛地图,幻肢现象 - 神经(脑神经)可塑性引起 - 改变大脑 - 改变疼痛。
- 治愈的希望,一切源自规避风险的不安全感。实操:编制,冥想,VR。
- 调整:让大脑觉得很安全
- 可视化,欺骗大脑
- 教育,改变疼痛就是有病的观念
推荐无名痛困扰者阅读,强烈建议医疗从业者阅读,底层逻辑看,常常帮助总是安慰,可不是句空话。
看起来,中医也未必需要废医验药,你信它有用,它就有用!
20221102
可参黄庭坚、苏轼、米芾结构笔法,选几个典型,参之,以破规矩。
临写三门记。
思考:若是人生最后一天,想怎么过?
20221103
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闲来静处,且将诗酒猖狂,唱一曲归来未晚,歌一调湖海茫茫。逢时遇景,拾翠寻芳。
约几个知心密友,到野外溪旁,或琴棋适性,或曲水流觞;或说些善因果报,或论些今古兴亡;
看花枝堆锦绣,听鸟语弄笙簧。一任他人情反复,世态炎凉,优游闲岁月,潇洒度时光。
—— 沈复 《浮生六记》
早途中想起两句话:他好像一条狗,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两句话本质相同,心境不同而已。一体两面。
前者是不解不屑,套上金圈前只有从心所欲,处处逾矩。同时,套上金圈后,从心所欲不逾矩,确像一条狗;
后者是自负或许还带点无奈,螺蛳壳里做道场,当然不逾矩。
从心所欲是假象,逾矩更不可能,七十人生终点,终修得狗性内化。
20221104
昨晚打完球,睡前冥想。
睡眠不佳,“敬"功夫不够,人欲静心不止!
有些低落,工作不投入。
20221105~6
西溪团建,闲聊有人说到2个有趣的问题:
-
中国帝制是否历史必然?中国地域广袤,地理上并不适合中央集权治理?
-
盐铁专营?盐铁收入占比?
-
中国帝制是否历史必然?中国地域广袤,地理上并不适合中央集权治理?
欧洲早期如最著名的布匿战争和伯罗奔尼撒战争,是价值观之战?古罗马纳入体系的往往是邦联模式,内部自主,认同公民价值观。
话题有点大。
- 地域考量
中国北方广袤的平原?中国内陆国家或者对海洋的忽视? - 制度考量
殷商周从部落制-禅让制-奴隶制,禹是禅让的最后一位王(-2000年左右),孔子视作最好的社会,实际上真正实行禅让的王并不多,不符合人性。
周主要是封建,分封制度,通过分封把家的势力延申到国家的边陲,据说周有340万平方公里,以当时的制度统治这样广阔的领地是不可想象的,典型家天下。“有国才有家”这个观念并不符合实际,家凌驾于国之上,血统最重要,所谓江山刘姓、李姓、朱姓、赵姓……,家国天下。
分封制的负面效果很明显,几代下来,地无可封,中央权威衰败,礼崩乐坏,割据分裂,终至天下大乱。
这和日本战国时期,地方大名割据一个道理,“御家人”不可延续。
熊渠不满足原来的子男之国,便公开宣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公然以天子自居。
这种割据局面为什么没有像欧洲这般产生小国寡民呢?
强者总以匡合天下为理想。春秋战国处乱世,基本上丛林法则,王霸杂用。
国家处于不安全状态,用人重功用不重德操。生存需要,只有两种选择,强大或灭亡。
这种情况下,必然出现能调动一切资源为战争服务的强人政治,东周500多年小霸主辈出,但都没有实力匡和九州,直至秦皇。
匡合后如何治理?说秦皇是千古一帝,绝不仅仅因其统一,而主要是从制度、文化上为后2000年中国制度的走向植入基因。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公羊传·隐公元年》)。
即:都是正妻之子,则立其年长者,不论其贤能与否;如都是庶子,则看谁的生母身分高贵就立谁,而不论年龄,这叫“子以母贵”。
20221107
宗法及影响?嫡长子制度及影响?战国日本?
禹是禅让制终结,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禹之子启用军事手段变“公天下”为“家天下”。
甲骨,占卜,上天背书,行动正当性;这种正当性可以被民间异象所颠覆;如何保持其正当性?
挟天子以令诸侯,同日本上洛。为了解决天子与诸侯在土地财产继承上的纷争,周王室又实行了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度,将继承的权力和政治的地位牢牢地集中在嫡长子这一“大宗”的手中。
郡县制始于春秋楚国,秦始皇全国推广。郡县制的最主要特点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太尉、丞相和御史大夫作为中央政府官员,向皇帝负责。
20221108
六斤浓墨到家,看我挥毫泼洒
20221109
昨晚看战国纪录片。
-
荆轲的故事。嬴政从小做赵国质子,与燕太子丹同是赵国质子,同病相怜,真心交好。
后嬴政回秦为国君,太子丹成秦国质子,阵营决定行动。直至彻底决裂,丹招荆轲刺秦,嬴政杀丹。
人性在权力欲望,尤其所谓“大理想”前,是扭曲和脆弱的。 -
白起的故事。白起vs赵国,长平之战,赵死25万,杀降20万。
秦昭襄王断粮草,迫白起杀降,似有牵强。但时局下,25万人如何安置?用功利算计,杀降可能符合当时利益。
白起终归被秦襄王赐死,若知如此,白起的选择会不会有所不同?
并无对错,赵人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死去并不重要,于历史倒是多了个样本。
中国的文化特质?
《诗经·小雅·北山》云:“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这些诗句就表达了这种萌芽状态的“大一统”的思想诉求和价值取向。(春秋时期)
“大一统”讲法首见于《春秋公羊传》“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
孔子克己复礼,就是要恢复周礼,天下一家,家天下,尊王,“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大一统理念上升到制度高度。
孔子认为礼崩乐坏,重要的一点就是,诸侯纷争上位,周天子权威衰微,所谓天下无道。
所以,孔子说述而不作也是这个意思,周制是最好的,所有的只是阐述周礼而已,没有必要自己发挥。
这种思想超越了狭隘的种族、民族观念。中国境内的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等民族均可在“大一统”思想的基础上,对华夏大家庭产生认同感,从而逐步形成“中华民族”大家庭奠定思想基础。也解释了,中国是有明显的地域的,不向印度等地扩展,俄罗斯等地扩展,因其不是华夏文明圈。
20221110
古代亚述帝国(公元前935年—公元前612年)及之后的波斯帝国(公元前550年—公元前330年)给阿拉伯世界带来的精神内核?
20221111
《长寿》核心观点就是:
- 每天保持10分钟运动。
- 间歇性禁食,激活自噬。
20221112
断袖之癖原来讲的是汉哀帝与董贤的故事,汉哀帝是西汉最后一届王,后王莽篡政。
电影<成为约翰·马尔科维奇>或叫<傀儡人生>,奇诡。
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中说“参差百态,乃是幸福本源。”。
店面招牌印刷体,齐刷刷,整整齐齐的丑,审美的绝症。
知识是什么?柏拉图提出知识是Justified True Belief (JTB)。
JTB认为知识有三要素:justification truth belief ,即,确证的真信念。
某人S知道命题P,当且仅当: 1. P是真的 2. S相信P 3. S有足够好的理由相信P
1963年,爱德蒙德·盖梯尔(Edmund Gettier)在一篇只有三页纸的论文中质疑当时哲学界公认的知识的定义:知识是得到确证的真信念(也称为知识三要素,或“JTB理论”)。他的论文标题是:“得到辩护的真信念就是知识吗?”。
20221113-14
历史和哲学这类无用的东西看多了,不一定有益。现实看太明白,太清醒,容易书生意气,人们常说“把脑子读坏了”。
人性多样性,就不存在一个统一的理想社会,至少现在不是,过100年肯定也不是,过一万年是不是,谁在意呢?
纵向看看,“我们生长在一个最好的时代”这句话也并不浮夸,精神还算饱满,物质丰盈;
横向看看,又有诸多不满,任何一面都容易被强化和放大。我们不能再专注于当下,愤愤不平或就地躺倒。
老杨听课,讲师讲,人生无非宽度、厚度、高度。
那就是就是体积。什么样的人生才是高体积?见闻?财富?名望?
无非一体验,自己满意就好。自己满意的方式各不相同,有人要名垂千秋,有人爱躬耕南阳。
我们为什么本能希望被尊重?
基因进化角度理解,远古时代被尊重意味着得到部落重视,分得食物和获得庇护的可能性更大,生存可能性更大,获得交配权和传播基因的可能也更大。
如何获得尊重?比如征服,助人,及其他特殊才能。
远古主要获得食物,且通过掠夺的方式,力量是一个重要维度。
于是产生了这样的逻辑链条:有能力 -> 被尊重 -> 获得多 -> 更有能力,更能助人 -> 更被尊重。
当生存不在是问题,繁殖不再是第一性时,进化带来的本能行事是否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