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阅读的一些想法

  大童  |   on Saturday, February 9, 2019  |  1690   |  4 minutes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古人重道而轻器,往往眼高手低,道是价值观,器是方法论,没有方法论的价值观无法落地,读书似有不同。

碎片化数字化下日常阅读,还是要取悦自己,要有"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的心态,持之以恒的习惯,破除功利的执念。前两个好理解,为什么要破除功利阅读的执呢,大家都说要读经典,可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并非此书提供瞬间帮你解决某种问题的良药,而是能引发思考,且不同人还可能有完全不同思考,或者仅仅是有趣的,所以成功学虽然宣称可以解决这个问题那个问题而大行其道,却极少经典,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读书无用论"还真是对的,非得让读书很有用,往往格调不高。

关于阅读方法论谈的够多了,适用与否,主要看资质,资质好的有一目十行、过目不忘、融会贯通,那一切方法如浮云了;资质差的看不懂不吸收,一切方法也是浮云。 所以阅读的方法论,不用太在意,不是普适,关键是合适。谈谈我自己的经验。

选书

读书清单大体有几个来源:

  • 一是经典、名著,这类传播度高的,又是自己感兴趣题材,列入清单。
  • 二是在阅读文章过程中获得书讯,比如浏览网站、微信微博等的一些作者推荐的作品,又是自己感兴趣的题材,筛选后列入清单。
  • 三是体系性的内容,比如看了译本《地中海的衰落》这本书,内容涉及地中海周边国家的演变和文明演进。但是可能内容比较泛,还想进一步了解古希腊、古罗马或迦太基的历史,在进一步去找细化题材。或者看了一个作者的某个作品,觉得意犹未尽,再去找这个作者的其他作品,比如看了阿西莫夫《基地》》,想看他其他的书。
    这样点面都有了,容易构建起一个体系,以后在看书时相关题材的内容就可以丰富到这个体系里边。

以上后面两个来源都有个甄别筛选的过程,毕竟精力有限。我方法大体是:

  • 先看下主流评分,比如amazon、豆瓣的评分。6分以下如非特别想了解的知识,一般先PASS掉
  • 再看看目录,基本上知道这本书讲什么的,看看是不是自己需要的或感兴趣的内容。
  • 大体看下短评,短评一般数量会比较多;
  • 综合下来基本上就能确定要不要把这本书列入阅读清单了。
    看着繁复,实则花不了几分钟,简易甄别。有人算过一个人一辈子阅读量小于3600本,这个甄别还是有必要的。

笔记

既然读书主要是取悦自己,那么看的高兴就行,不做笔记也可以的。比如看小说现在我会写个简评,以前从不做笔记的,时间久了可能情节不太记得,但观感还是在的,因为有触动。而有些书做些笔记是有好处的,比如历史、经济类的书,笔记是梳理消化加深记忆过程。

用什么来记笔记,其实都可以,手写就是太慢,但慢反过来能加深记忆,也有好处。我目前基本就是,印象笔记+markdown文本,印象笔记记录一些随想,方便翻阅;Markdown文本,主要是上传Github,缺点是Github在国内使用push、pull实在太慢了,目前放在gitee(码云)上,使用没有区别,速度相当ok。不好是,gitee基本不能设置public,全是敏感词无法显示的。

印象笔记包了会员,用了好多年了,有几个优点:

  • 稳定
  • 浏览器或微信好的内容可以直接剪藏到笔记,分类方便
  • 新版本现在也支持思维导图和markdown记录
  • 新版本支持public外链
  • 笔记模板(基本不用)
    yingxiang

这里要说下,Github/Gitee是记笔记神器,markdown文本本地编辑,可以用vi这个编辑器神器,写好后,一条git push就到云上去,效果马上可以看,另一台终端上,一条git pull马上可以更新到本地,所以,用github做知识管理也是相当好的,增加链接、图片插入都方便。

kindle阅读,还有个笔记整理工具叫kindlemate,导出标记和注解,写书评就容易很多了。
我自己也用python写了一个kindle笔记管理的工具,我叫它kman,适配mac,windows。
自己使用很方便,kindle即插即用。
read

补记:2024年发现,kindle已经可以PC端同步自己的个人图书了,标记也可以直接导出分享,非常方便整理,再不需要kman这些工具了。
看起来,amazon退出中国商圈后,反而干了件功德无量的事。我的kindle又焕发生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