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卫国老师海德格尔讲座

此在 vs. 常人

  大童  |   on Tuesday, March 21, 2023  |  990   |  2 minutes

b站听了陕西师范大学赵卫国老师关于海德格尔的讲座,赵老师从生活体验切入讲,容易进入。

  • 后现代就是对抗现代(反理性),对现代性的反思,如奇形怪状的建筑。不符合实用性要求和理性化算计,不可能这样设计。
  • 对抗标准话\模式化,对摩登时代科技的反思,对理性的反思。
  • 常人是对人的抽象。我们这样说话、这样行动,是因为我们是“常人”;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此在"被”常人“(日常此在)推着走。
  • 人的本质,操劳;或海德格尔说的:此在的本质就是操心。 人的本质是“操心”,这实际上揭示了我们当下的生存状况和切身的生活本身:操心与我们整个人生相伴。 我们每天从睁开眼睛到完全沉入梦乡,一直都在操心。
  • 时间性的理解,包含了过去、现在、未来;如预案,如咽着肚里的,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
  • 前有虎后有鼠必死局面下,看到悬崖上触手可及的一颗草莓,吃下并贯注于那个当下。 有点禅宗的味道。时间性消失的感觉?

img

“此在” vs. “常人”

这个他人不是这个人,不是那个人,也不是一切人的总数,而是一个中性的东西,这就是“常人”。 在海德格尔那里,常人有共处同在、庸庸碌碌、平均状态、公共意见、卸除存在之责与迎合等特征,这些特征构成了此在的“常驻状态”,使此在失去了自我。

在上述这些方式中作为存在者存在的时候,本己此在的自我以及他人的自我都还没有发现自身或者是已经失去了自身。常人以非自立状态与非本真状态的方式而存在。

常人由此展开了对此在的独裁:常人怎样享乐,此在就怎样享乐;常人怎样判断,此在就怎样判断;常人怎样愤怒,此在就怎样愤怒。 海德格尔特别强调,常人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平均状态。这种平均状态决定人们的认可与不认可、成功与不成功。

任何想超脱于这种状态的努力都被无情地压抑住,任何有创意的努力都被抹平,任何奋斗的成果都将失去。 一切都淹没在这种平均状态之中,此在没有了自身,没有了意义,成为平均状态的一个分子。 这样,海德格尔便找到了“此在为谁”的答案:“这个常人,就是日常此在是谁这一问题的答案。”

比如在当下这个时代,车子房子票子,成为常人独裁下此在的奋斗目标。 本真的此在被遮蔽,只有重新赢获这个唯一的,独特的“何所因”,世界的因缘整体和万物品阶,才能因其而发生洗牌。

海德格尔对技术和现代性的反思 vs 庄子 绝圣去智? **此在即自我?**我/人

refer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