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篆刻(9)

  大童  |   on Thursday, March 20, 2025  |  1714   |  4 minutes

近期的一些零碎记录。

20250115

古玺白文的统一性不足。隶书边款需更下功夫。

工稳容错性低,必须功夫到,人们对工稳的喜好,源自审美中对对称性取向。工艺大师花大量时间萃取工艺,把对称性做到极致,这点值得尊敬,但过度工稳,过于规范化,又失去艺术的神秘性。

古玺讲究总体和谐,在参差中找平衡,容错性强。容错性强了,干法多了,规律少了,比的是气息境界。

早上在写印稿时,想到鸭子定律。关于笔法、刀法,古人常常搞的无比玄虚,篆刻是审美,师古就是模拟某种类型的熟悉的味道,所谓的气息。比如汉印,古人用什么工具并不重要,实际上也比较难考证,用砂轮、或者铸造、或者凿刻、或者铜条焊接都可以,这不重要。

20250120

搞软件工程的都知道"鸭子定律"。C++、JAVA等语言对家族继承有比较严格的约束,鸭子必须定义成鸭子或者继承自鸭子家族,而象python、ruby这类语言说,则不必如此,走路、游泳、叫声等行为像鸭子,便可称之为鸭子。这个看法更本质,不故弄玄虚,直达结果,不被过程路径所束缚。

图灵测试实际上是鸭子定律的另一种表述。不管墙后面的机器是什么,你只管问问题,如果它的回答看起来像人,那么他就是人。

创新是突破老过程的约束的结果,老作坊老师傅,秘而不宣的老工艺固然重要,但不是必然遵循的法则。古法不重要,只要你的印看起来像浙派,就可以说已学会浙派。古代很多大师深谙这个道理的,比如米芾,仿古几可乱真,比如张大千,据说考仿制古画(如石涛的画),赚了不少。

20250205

规划<心经>系列,可能用半年时间。继续道德经系列,重点注意金文朱白统一问题

以邓石如、赵之谦、徐三庚为代表的流派印之所以初学易入,主要是因为,只需要总体协调,容错性较高。(写意、古玺、隋唐也是如此,但对刀法和审美要求略高) 初学视觉效果惊艳,但易流俗

汉印容错性较低,是较好的训练,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20250211

要快速提升,临刻还须与纸上谈兵的临摹结合。纸上临摹,这个功夫很有必要,是一个捷径。多看自然可以逐步获得对古典印范式和气息的印象,对鉴赏有帮助。

纸上谈兵,实践上是不够的,如何化为己有?关键把握细节范式和气息的表现力,通过线条、使转、结构表达出细节。纸上临摹锻炼眼识,越到位,篆刻实践时就知不足,知不足就促进步,而后渐次到位。“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眼识不足就会"不知知",以为自己是高手,我学印早期就是这样,给人赠印,以为珍品,现在看来贻笑大方不足为观,这是"不知知"。

视野须不凡。 取法乎上,仅得乎中,取法乎中,忧虑得下。 鉴赏不博,杜撰必多,纵能自成一家,易坠野狐下乘。

临刻重要,但临刻的时间成本太高,选其精要。

20250225

观摩王福庵和韩登安多字印,首要是工稳,可不谈。另两方面很重要:

  • 一是姿态,姿态通过细微的变化营造,比如横线微凸微凹,竖线轻微弧度,线条两端粗细变化,目的是局部变化,打破工稳的拘谨,营造灵动的姿态。姿态的营造务必不能破坏印的总体和谐,否则就走向很多流派印过度妍丽,变得媚俗,明末印家主要是这个毛病。看似随意,却也要经营。
  • 二是容错,工稳印的容错率低,多字印点上的设计败笔,很容易失去整方印的平衡感,而有些多字印笔画多寡悬殊,很难安排,容错性则可以通过笔画的增减达到,这需要准确计算,另一种比较方便的方式是通过拉长简字的线条,创造封闭块面,块面的高度依据其他字的排布需要来增减,来增强容错性。此外块面还可以增加整方印的对比和变化。说起来比较抽象,比如这方: 谈篆刻5.jpg

20250320

中午堂姐到我单位附近,探讨篆刻。谈到边款问题。

篆刻家常说,以刀代笔,运刀如笔,印从书出,容易造成误解。载体和工具不同,效果自然就不同,比如甲骨文和金文,大体同一个时代的东西,面貌则完全不同,主要是工具和载体造成的。书是结构,载体是石,灵魂是金石气息。

到实操层面,边款是刻出来,不是写出来的,更不是划出来,以毛笔的笔法造边款,线条必然有问题。刻就是刀头嵌入石头,崩开石头,无论深浅粗细都是这个感觉,金石气自然就出来了,线条形质也有了。拿毛笔讲笔法,拿刀讲刀法,拿刀讲笔法就不对了。要作这样想: 不管字写的如何,忘掉毛笔,用刀找到了一种很好的表达书法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