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篆刻(11)

  大童  |   on Wednesday, April 16, 2025  |  740   |  2 minutes

当代篆刻家崔志强说当代篆刻水平全面超越古人。这个说法总体没错,但又有一点问题。如果加上时间限制,即在汉以后,大体不错。

隋唐以来,印的水平看似断崖式下降,不是因为古人书法造诣的问题,而是古人环境的局限。一方面他们无法获得全面的资料,在前考古时代,前代遗物不会进入日常,大多深埋地下,古人可参考的也就局限于当时的交流圈子,圈子的鉴赏水平也有很大局限性。另一方面是工具的局限,古人矿石开采的成本很高,四大国石都是在明之后出现,要获得一方硬度适中的石材并不不容易,更别说大量的练习石了。刀具与现代的碳素或合金钢也没有可比性。

印章艺术要到清朝考据和出土大发展后,才有飞跃,当代人站在古人和清人的基础上,变得容易了,也更繁荣了。

崔这种说法的问题是,一类艺术的大发展必须借助时代的广泛审美推力,比如秦汉战国,为什么这门艺术这么繁荣,是因为广泛的受众,人们可以以此为生活,也可以以此艺术。人吃饱饭,并在技艺上长期磨练后,总会有某种更纯粹的、理想性的、超越实用的追求。广泛的人群的大量的实践,也能浪里淘沙,沉淀出经典。当代篆刻可供参考的资料多,加上丰富的媒介,可以很快学会这门技术,但这又毕竟是小众的,相比秦汉,又怎敢妄言超越呢?如果说金属玉材作为载体,那就更不可比了。

毕竟当代人搞篆刻大多数是作为一门爱好,而生活又得另寻他途,自然在专注力和广泛度上不及秦汉。篆刻这门小小艺,不一定会消失,但必定不能走向繁荣。

操作问题

白文的基本功是匀称。如何做到匀称?

主要是定位问题。我的做法是朱白统一印稿(朱文就留墨迹,不必讨论),白文线条,先细冲一刀,作为中线,两边各刻1/2线宽,线条就成型了,印稿对称性没问题,白文最终的对称性就没问题。“入”“木”这类型在白文中比较难处理,使用同样方法,但须细节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