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与禾:中华文明4000年文明史

波音

  大童  |   on Thursday, March 6, 2025  |  2901   |  6 minutes

两周陆陆续续读完,多有春秋笔法,作为历史业余爱好者,耳目一新。以下一些断续记录。

1

-3000~-2000年,南(良渚)北(齐家、红山)及散落的(石家河,宝墩)文明在各地如满天星斗,-2000~-1600这些文明相继衰落。原因何在?书中分析可能有二,一是外族入侵,二是气候变化,而若因外族入侵导致文明衰败,必会有文化上留下印迹,比如雅利安之于印度。气候变化的因素较大,而中原恰是气候巨变的获利者(?),在南北各种文明相继凋落的这段时间商周反而崛起。

气候变化下,北方变得不再宜居,生存所迫印欧人(雅利安)蛮族南下入侵,对世界格局产生了影响。雅利安人最早把铁和马匹用于战争,-1500年前后,雅利安人三个路线南下,一支向印度兴都库什山脉的开伯尔山口进入印度;一支进入美索不达米亚和西亚,亚述人是他们的后裔;一支进入中亚、伊朗高原把天山山麓和河西走廊一带的族裔向东赶(吐火罗人),原来居住这一带的羌人戎人向东迁逃,犹如多米诺骨牌,居住在西北黄土高原上的周人,在羌戎压迫下亦东迁,与更东的商人产生的碰撞冲突。此时,商人与更东方的夷人正鏖战,牵制了商人的武力,这是周人得以取胜的契机。

目前没有证据证明夏朝的存在。中国的信史从商开始。-1600年前后的商朝,青铜器是散发神性光辉的东西,蒙昧时期祭祀是头等大事,而青铜器是祭祀的绝对主角,是权力得以运转的秘密武器,是王朝合法性的象征。当时以德配位这种这种天命观还没有发展出来,天还是自在自为的存在,是处处需要被讨好的对象,人们笃行用最重要的东西拿来祭祀能博得天的欢心,当时最重要的器物就是青铜器,最重要的动物就是人,所以人祭血祭普遍存在。当时的人普遍这么笃信,青铜器炼造技术成为商朝的大国核心,并以此为交换,拉拢盟友,这种治理模式下建立的同盟,必定是体量不大,结构松散,周朝亦如此,后代书写中为凸显华夏正统,商周大国征伐四方,实际上只是几百人上千人规模的部落冲突,当时附近鬼方等几个部落实际上是可以与商朝相抗衡的部落力量。书中记录在一片商朝甲骨上记载了这样的事情,大意是:

有一天,坏消息从西方传来,工方侵入我方领土,掠走75人。另一天,占卜师问,未来10天还平安吗?商王看了卜骨上的裂纹后说,有麻烦,可能会有不幸的事发生。过了几天,果然有坏消息了,土方又攻入我方西部领土,占了我方两个邑。

周朝的控制力同样并不强。如六代楚君熊渠说:“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公然挑衅西周宗室权威。这也是楚人传统。楚人并非如一些正统叙事般不开化,这点从我们逛两湖博物馆文物可以看出来,楚人文化水平很高,很有创造力。这种挑衅更多的来自周楚力量对比,楚国有僭越的底气。

楚国早在西周初期就与灭掉了商的周朝有分庭抗礼的态势。第四位周王即周昭王多次亲率大军征讨楚国,其中大约公元前982年伐楚时,周朝最为精锐的西六师竟然被楚军全部歼灭。周昭王后来在第三次率军伐楚时再次失利,史书记载他“南巡不返”,其实就是暗示周昭王战败身死,据说他是在败逃中淹死在汉水了。公元前704年,第17代楚君熊通荡平邻国,征服江汉平原,又向周天子请求提高封号,再次被拒绝了。熊通大怒说:“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于是他自立为楚武王,开诸侯僭号称王之先河。

《史记》记载,汉高祖刘邦偏爱楚声、楚舞、楚服,他的《大风歌》也是楚地风格。

而刘邦和项羽之间的楚汉相争,本质上是楚人和楚人之间的“内战”。

在文学上,楚国屈原的《楚辞》绮丽、奇诡、想象丰富,开创了浪漫主义诗歌传统,和《诗经》为代表的中原北方文学的质朴、写实风格区分明显。

不单楚国,少数民族和新崛起的力量,同样有僭越之心。公元前771年,犬戎与周的两个诸侯国——申国、缯国联合攻打周朝,洗劫了西周的京城镐京(今陕西西安市西南),周幽王被弑。第二年,平王被迫东迁到东都成周(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周开始,纷乱的春秋战国也拉开了序幕。

2

南北方向的迁徙路线要比在草原带东西方向迁徙困难多了。文明带呈现东西走向。南北走向的大陆板块不利文明的传播,比较落后。游牧人在东西走向上的草原迁徙迅捷,试想骑马从大兴安岭山脚草原向西1500km VS. 北京到杭州。农业早于畜牧业,动物驯化前,只能通过采集渔猎获得食物,牛羊马等大量驯养后,足够的饲料,畜牧业变得可能且比较经济,畜牧业从农耕分离出来。

少数民族领导的合法性在于他让兄弟有肉吃,至于肉怎么来的,抢的、岁贡,不重要。草原民族一直搞不懂汉人文官制度那一套,没有这套东西,治理超级大国是不可能的任务。占地为王,安于一隅,也不是草原作风。综上,通过农耕文明的岁贡方式维系给养,既维持了草原民族的生活方式,又避免内外战争,是比较经济的方式。草原民族内部冲突不断,他们只想让华夏成为一头奶牛 – 一头可以挤奶,而无需供养的奶牛。只有在不得已下,才选择进攻农耕文明,掠夺财物。不得已的其中一项就是汉王朝断绝岁贡。搞懂这一点,对于理解历史上看似屈辱的一些盟约是有帮助,比如北宋的“檀渊之盟”,也许是当时比较好的和平协定。(历史其他盟约:诺水之盟\渭水之盟\苍山之盟\澶渊之盟\宋夏和议\隆兴和议\尼布楚条约❓)

“城头变幻大王旗”,匈奴—鲜卑—柔然—突厥,一路走过来,它们满足于遥控华夏王朝,让其成为向自己提供华夏物产的进贡国,并没有彻底征服华夏王朝,将其土地纳入版图的强烈意愿。

元、清关外蛮族转变这种兄弟治理模式,研究中原治理模式,引入汉人官员,建立官僚体系,治理广大疆域得以可能。

元朝的三大支柱是:草原军事力量、华夏生产力量和西域商业力量。

三者紧密对接,相互支撑,缺一不可。草原军事力量给华夏提供安全和秩序,保障西域商人的运输和买卖活动;华夏生产力量给草原和西域商人提供大量的物产,最重要的是给草原军民提供粮食;西域商业力量将华夏物产转化为财富,支持草原的消费,也给华夏生产提供需求动力。 蒙古人入主华夏后,重农抑商的文化被完全改变了。草原文明对于财富的渴望转化为元朝政府对于理财的重视,商人的地位高于其他职业和宗教人士,仅次于蒙古贵族。于是在元朝政府中,西域的色目人地位比华夏的儒生高得多,因为色目人擅长理财。

元末农名起义迭起,漕运阻塞导致粮食和货物短缺,三大支柱中华夏的生产力输送不到北方,用于交换的华夏商品无供给导致商业力量崩溃,军队得不到给养导致军事力量崩溃,最终帝国崩塌。

明朝并非起于封闭,郑和下海反映了探索的动能,封闭源于世界(工业)和地缘(周边)格局的变化。土木之变(1449)明英宗御驾亲征瓦剌部惨败,明英宗被俘。导致明朝(1368—1644)全方位封闭,敌视外部力量。“北虏南倭”让嘉靖王朝鸡犬不宁,拒绝北方蒙古等使团朝贡。1591丰臣秀吉入侵东北,就是在中断日本朝贡和贸易这个背景下发生的。土木之变之于明朝,犹如安史之乱之于唐朝,明朝全面崩塌的开始。

其他

明清及之后人口的快速增长得益于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玉米、红薯、马铃薯等抗旱作物,把马尔萨斯陷阱的人口天花板向上抬升。

忽必烈2次征日本(1274 & 1281),第一次3万兵力,第二次15万兵力,蒙元擅长骑兵,不善水战,且两次都遭台风,战船折损90%,日本人神话后称之为“神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