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服庄子无边无际的想象力。
庄子思想有几个关键字: 齐物,逍遥,无为,保身,无用之用,死生一如,坐忘
众生平等,万物齐一
“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大宗师》)
《庄子•则阳》
原文
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
译文
在蜗牛的左角上有个国家,名叫触氏;蜗牛的右角上有个国家,名叫蛮氏。两国时常为争夺土地而交战,每次战斗后倒下的尸体有数万之多,追逐败兵要十五天才肯撤兵返回。
注释
- 国:这里指极小的领地 。
- 逐北:追逐败逃的军队,“北”在古代常指战败逃跑。
- 反:通“返”,返回。此寓言通过夸张地描绘蜗角之争,讽刺世人对蝇头小利的争夺。
《庄子•齐物论》
原文
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谓之朝三。何谓朝三?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 ,是之谓两行。
译文
耗费心思去分辨事物的差异,却不明白它们本质上的相同,这就叫“朝三”。什么是“朝三”呢?有个养猴人给猴子分橡子,说:“早上给三个,晚上给四个。”猴子们听了都很生气。养猴人又说:“那就早上给四个,晚上给三个。”猴子们便都高兴起来。名义和实际都没有变化,猴子却喜怒不同,道理就在于此。所以圣人调和是非,让它们在自然的均衡中平息,这就叫做“两行”。
注释
- 神明:指心思、精神。
- 狙公:养猴的人。
- 赋芧:给猴子分橡子,“赋”是给予,“芧”是橡实。
- 天钧:自然的均衡。该故事揭示了事物本质不变时,形式上的变化对认知的影响,也体现庄子齐同万物的思想。
《庄子•田子方》
原文
曾子再仕而心再化,曰:“吾及亲仕,三釜而心乐;后仕,三千钟而不洎,吾心悲。”弟子问于仲尼曰:“若参者,可谓无所县其罪乎?”仲尼曰:“既已县矣。夫无所县者,可以有哀乎?彼视三釜三千钟,如观雀蚊虻相过乎前也。”
译文
曾子两次出来做官,心境两次发生变化,他说:“我父母在世时做官,俸禄只有三釜,心里却很快乐;父母去世后做官,俸禄有三千钟,却无法再用来奉养父母,心里感到悲伤。”孔子的弟子问孔子:“像曾参这样的情况,能说他没有被利禄所牵累的过错吗?”孔子说:“他已经有所牵累了。真正无所牵累的人,怎么会有这样的哀伤呢?那些无所牵累的人看待三釜和三千钟的俸禄,就像看待鸟雀蚊虫从眼前飞过一样毫不在意。”
注释
- 仕:做官。
- 釜、钟:古代的量器,这里指代俸禄。
- 洎:及,这里指用俸禄奉养父母 。
- 县:通“悬”,牵挂、牵累。故事体现了庄子对利禄牵累的看法,倡导超脱物外。
《庄子•徐无鬼》
原文
吴王浮于江,登乎狙之山。众狙见之,恂然弃而走,逃于深蓁。有一狙焉,委蛇攫搔,见巧乎王。王射之,敏给搏捷矢。王命相者趋射之,狙执死 。
译文
吴王在江上泛舟,登上一座有猴子的山。群猴看见吴王到来,都惊慌地逃开,躲进了茂密的荆棘丛中。有一只猴子却从容自在,腾跃抓取,向吴王展示它的灵巧。吴王用箭射它,它敏捷地接住快速飞来的箭。吴王于是命令身边的侍从一起射箭,这只猴子便被射死了。
注释
- 浮:泛舟。
- 恂然:恐惧的样子。
- 蓁:丛生的荆棘。
- 委蛇攫搔:从容腾跃、抓取,形容猴子展示灵巧姿态。此寓言警示人不可恃才傲物。
原文
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译文
庄子送葬时,经过惠子的坟墓,回头对跟随的人说:“郢都有个人,有一点白泥涂抹在他的鼻尖上,像苍蝇翅膀那样又薄又小,他让一个叫石的工匠用斧子砍削掉这小白点。匠石挥动斧子呼呼作响,漫不经心地砍削白点,鼻尖上的白泥完全除去而鼻子却一点也没有受伤,郢都人站在那里也若无其事不失常态。宋元君知道了这件事,召见匠石说:‘你也为我这么试试。’匠石说:‘我确实曾经能够砍削掉鼻尖上的小白点。虽然如此,我可以搭配的伙伴已经死去很久了。’自从惠子离开了人世,我没有可以匹敌的对手了!我没有可以与之论辩的人了!”
注释
- 垩:白泥。
- 慢:通“墁”,涂抹。
- 匠石:名为石的工匠。
- 斤:斧头。此故事体现庄子对惠子的怀念,也说明辩论需要旗鼓相当的对手。
《庄子•达生》
原文
颜渊问仲尼曰:“吾尝济乎觞深之渊,津人操舟若神。吾问焉,曰:‘操舟可学邪?’曰:‘可。善游者数能。若乃夫没人,则未尝见舟而便操之也。’吾问焉而不吾告,敢问何谓也?”仲尼曰:“善游者数能,忘水也。若乃夫没人之未尝见舟而便操之也,彼视渊若陵,视舟之覆犹其车却也。覆却万方陈乎前而不得入其舍,恶往而不暇!以瓦注者巧,以钩注者惮,以黄金注者殙。其巧一也,而有所矜,则重外也。凡外重者内拙。”
译文
颜渊问孔子说:“我曾经渡过觞深潭,摆渡的人驾船技艺神妙。我问他:‘驾船可以学习吗?’他回答说:‘可以的。会游泳的人很快就能学会。要是像那些能潜水的人,即便从没见过船也能熟练驾驶。’我再追问原因,他却不告诉我,请问这是什么道理呢?”孔子说:“会游泳的人很快就能学会驾船,是因为他们忘记了对水的恐惧。至于那些能潜水的人从没见过船却能驾驶,是因为在他们眼里,深渊就像高地,船翻就像车子倒退一样平常。各种翻船倒退的情景摆在他们面前,也不会扰乱他们的内心,到哪里他们不从容自在呢!用瓦片作赌注的人心思灵巧,用带钩作赌注的人心里会害怕,用黄金作赌注的人则会心智昏乱。他们赌博时的技巧本是一样的,但因为有所顾惜,就看重身外之物了。凡是看重身外之物的人,内心就会笨拙。”
注释
- 津人:摆渡的人。
- 没人:能潜入深水的人。
- 注:赌注。
- 殙:心智昏乱。此寓言强调排除外在干扰,专注内在才能达到高超境界。
原文
纪渻子为王养斗鸡。十日而问:“鸡已乎?”曰:“未也,方虚憍而恃气。”十日又问,曰:“未也,犹应向景。”十日又问,曰:“未也,犹疾视而盛气。”十日又问,曰:“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译文
纪渻子为齐王饲养斗鸡。过了十天,齐王问:“鸡驯好了吗?”纪渻子回答说:“还没有,它现在正凭着一股虚浮的骄傲之气。”又过了十天,齐王再次询问,纪渻子说:“还不行,它仍然容易被外界的动静所惊扰。”再过十天,齐王又问,纪渻子说:“还是不行,它眼神还过于锐利,气势太盛。”又过了十天,齐王又问,纪渻子说:“差不多了。即使别的鸡鸣叫挑衅,它也没有反应了,看上去就像一只木鸡,它的精神内敛,德性完备,别的鸡没有敢应战的,见到它转身就跑。”
注释
- 虚憍:虚浮骄傲,“憍”通“骄”。
- 向景:“向”通“响”,“景”通“影”,指对声音和影子有反应。
- 木鸡:看似呆笨,实则精神凝聚的斗鸡。体现庄子推崇内敛、不外露锋芒的思想。
《庄子•天地》
原文
子贡南游于楚,反于晋,过汉阴,见一丈人方将为圃畦,凿隧而入井,抱瓮而出灌,搰搰然用力甚多而见功寡。子贡曰:“有械于此,一日浸百畦,用力甚寡而见功多,夫子不欲乎?”为圃者卬而视之曰:“奈何?”曰:“凿木为机,后重前轻,挈水若抽。数如泆汤,其名为槔。”为圃者忿然作色而笑曰:“吾闻之吾师,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吾非不知,羞而不为也。”子贡瞒然,俯而不对。
译文
子贡往南到楚国游历,返回晋国时,路过汉水南岸,看见一位老人正在菜园里整理菜畦,他挖了条隧道通到井边,抱着水瓮取水浇灌,费力很多却功效甚少。子贡说:“这里有一种机械,一天能浇灌上百畦地,用力很少而功效很大,老先生不想试试吗?”种菜老人抬头看着他问道:“什么样的机械?”子贡说:“用木头制作成机械,后面重前面轻,提水就像抽水一样,快速如同沸腾的水向外溢出,它的名字叫做桔槔。”种菜老人变了脸色,讥笑说:“我听我的老师说,使用机械的人必定会做机巧之事,做机巧之事的人必定会生机巧之心。机巧之心存于胸中,就无法保持内心的纯粹完备;内心不纯粹完备,精神就无法安定;精神不安定的人,是不能承载大道的。我并非不知道(这种机械),只是觉得羞耻而不愿去做。”子贡满面羞愧,低下头不说话。
注释
- 汉阴:汉水南岸,水之南为阴。
- 槔:即桔槔,古代的一种汲水工具。
- 机事:机巧之事。
- 机心:机巧功利之心。此寓言反映道家对返璞归真、摒弃机巧功利的追求。
《庄子•应帝王》
原文
列子自以为未始学而归,三年不出。为其妻爨,食豕如食人。于事无与亲,雕琢复朴,块然独以其形立。纷而封哉,一以是终。
译文
列子认为自己还没有真正学到道,于是返回家中,三年不出门。他替妻子烧火做饭,喂猪就像伺候人一样。对于世间的事物没有偏爱,去除雕琢浮华,恢复质朴本真,像土块一样独立自存。在纷扰的世界中持守本性,终身如此。
注释
- 爨:烧火做饭。
- 雕琢复朴:去除人为的修饰,回归自然质朴。体现道家顺应自然、返璞归真的理念。
原文
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译文
南海的帝王名叫倏,北海的帝王名叫忽,中央的帝王名叫浑沌。倏和忽常常在浑沌的领地相遇,浑沌对待他们十分友善。倏和忽商量着报答浑沌的恩情,说:“人都有七窍用来视、听、吃和呼吸,唯独浑沌没有,我们试着给他凿开七窍吧。”于是他们每天凿一窍,到了第七天,浑沌就死了。
注释
- 七窍:指人的双眼、双耳、双鼻孔和口。寓言说明违背自然规律,强行改变,会带来危害。
《庄子•大宗师》
原文
子舆与子桑友,而霖雨十日。子舆曰:“子桑殆病矣!”裹饭而往食之。至子桑之门,则若歌若哭,鼓琴曰:“父邪!母邪!天乎!人乎!”有不任其声而趋举其诗焉。子舆入,曰:“子之歌诗,何故若是?”曰:“吾思夫使我至此极者,而弗得也。父母岂欲吾贫哉?天无私覆,地无私载,天地岂私贫我哉?求其为之者而不得也。然而至此极者,命也夫!”
译文
子舆和子桑是朋友,连绵大雨下了十天。子舆说:“子桑恐怕要饿病了!”于是就包了饭食去给他吃。到了子桑家门口,就听见里面又像唱歌又像哭泣,还弹着琴唱道:“父亲啊!母亲啊!天啊!人啊!”声音微弱得好像承受不住,歌词也急促不连贯。子舆走进屋子,问道:“你这样唱歌吟诗,为什么是这种腔调?”子桑回答说:“我在思考让我落到如此困境的原因,却想不明白。父母难道希望我贫困吗?天无私地覆盖万物,地无私地承载万物,天地难道会偏偏让我贫困吗?我寻求造成这种困境的原因却找不到。看来我落到这般绝境,这就是命啊!”
注释
- 霖雨:连绵大雨。
- 任:承受。
《庄子•秋水》
原文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二大夫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以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涂中。”
译文
庄子在濮水钓鱼,楚王派两位大夫先去传达他的心意,说:“楚王希望把国内的政务委托给先生!”庄子拿着钓竿头也不回,说:“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已经死了三千年了,楚王用丝巾包裹着,放在竹箱里,珍藏在庙堂之上。这只神龟,是宁愿死去留下骨头享受尊贵呢,还是宁愿活着在泥水里拖着尾巴爬行呢?”两位大夫说:“宁愿活着在泥水里拖着尾巴爬行。”庄子说:“你们回去吧!我也宁愿在泥水里拖着尾巴活着。”
注释
- 以境内累:把国内的政务委托,使庄子受累。
- 巾笥:用丝巾包裹,放在竹箱里。体现庄子对自由的追求,不愿被功名利禄束缚。
原文 – 濠梁之辩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 。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
译文
庄子和惠子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鲦鱼在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在,这就是鱼儿的快乐呀。”惠子说:“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呢?”庄子说:“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是快乐的呢?”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就不知道你(的想法);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这是可以完全确定的。”庄子说:“请追溯话题的本原。你说‘你哪里知道鱼快乐’等等,既然你已经知道了我知道鱼的快乐而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注释
- 濠梁:濠水上的桥。展现了庄子与惠子之间关于认知、主观感受的精彩论辩,体现了庄子对自然万物的独特体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