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寨-中国式解构

[德] 韩炳哲

  大童  |   on Thursday, February 9, 2023  |  2995   |  6 minutes

img

(一)山寨 vs. 进化论

作者把中国山寨拔到哲学高度,过度解读,倒大可不必。如果说山寨蕴含着那么点幽默感,甚至道法自然和解构能力的意思,也只能说是纯属巧合。

“网络上那些模仿官方媒体的山寨表演被解读为针对舆论霸权和权力垄断的颠覆性行为。这一现象表明,人们希望山寨运动能够在政治层面上解构国家权威,释放民主能量 【P522-523】”

如ADIBAS,HIKE,阿迪斯,阿达斯似有些戏谑解构意味。我要说始作俑者本意并非如此,只是基于实用性考量,朗朗上口,强化对特定群体亲和感,增加获客能力,就那么简单。这类山寨,内在原因还在于缺乏创新能力,加内生的实用主义倾向。毕竟山寨比搞创新更加简单实用,且风险可控。

从进化论的观点来看山寨,复制是进化的重要手段,大量复制意味着有足够的变异样本,某些优良的样本可能被筛选保留;况且山寨往往并非100%复制,需要裁剪、增添或改造,借鉴并迭代很重要。规模足够,辅之以时间,质变和新的内涵能够发生

“自然虽不具备创造性的天赋,但实际上它比最聪明的人类更具创造力。高科技产品往往是自然造物的山寨。自然的创造力源于不断变化、组合和变异的过程。进化遵循的也是不断转化和不断适应的模式。如果西方世界认为山寨不过是欺诈、剽窃和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那么它将永远无法企及山寨中所固有的创造力。 【P549-551】”

谈到山寨或复制,中国字画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关联话题,字画向来非常讲究传承和师古的,长时间的临摹和淬炼本身是必经之途,此外,书画还往往需要跨代际的酝酿,在世书家能名垂青史极少,时间让字画本身发生了内容或形式的变化,临摹评论,钤印题跋,都可以丰富了长卷的内涵和解读空间,如同美酒在时间加持下多出来的那些多酚类物质,增加品味的层次质感。

艺术家临摹不能少,中国书画价值似乎并不因临摹而折损,也不认为这是剽窃或道德瑕疵。唐宋以前的许多所谓孤品真迹就是临摹作品,包括兰亭序,这没有关系,一切留给时间去酝酿。就像一壶好酒,同样的工艺,假以时日就会很不同,字画\山寨亦如此。时间带来了质的变化,时间在帮助创造。这是不差的洞见,别着急,留给时间,静待,惊喜。

“大师是一个没有同一性的符号,不断地被赋予新的含义。所谓的源始,实际上来自后续的构建。 【P139-140】",“静待事情发生就是创造力之母。” 【P554-560】",“在中国,一幅名作永远不会保持不变。它越是受人推崇,它外观的变化就越多。鉴赏家和收藏者通常会将题跋和印章覆盖在原作上,以求在大师作品上留下自己的印记。这就好像心理机制中记忆痕迹的重叠发生在了画作上。作品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不停地被转录 【P129-131】”

对于书画,与古为徒固然是重要的,作者把握了个中精髓。如果能够更进一层,在似与不似之间,大而化之,那可能是开宗立派的境界,理解了这点也就能看懂,那些大众眼里所谓丑书,何以被奉为圭臬。当然也不排除一些丑书是真丑,留给时间判断。

(二)易 vs. 辩证法

中国的的哲学,在黑格尔看起来并不纯粹和本质,西方柏拉图以来更重视对本质、纯粹、理念的完美永恒的把握,道家权宜之术、顺势而为在黑格尔这里=狡猾、不道德。不可否认,道教文化落到大众这,很容易走向庸俗和狡猾世故,但不是道家原初的面貌。

“中国人的思想在某种特殊的意义上来说是实用的。它不追溯实体或起源,而是顺应物(Dinge/pragmata)之自然。它注重识别事物变化的过程,讲究顺势而为,做出反应并从中受益。中国思想不相信固定不变的实体或原则。这种顺势而为、源于无实体(Wesenlosigkeit)和“空”的因势利导,在黑格尔看来,是狡猾的、不真实的、不道德的 【P50-53】”

黑格尔对中国的“易”误解极大。老庄强调变化和顺应自然,但这个变化不是黑格尔所谓的狡猾甚至不道德,读过老庄的人也一定不会同意,老庄给人更多是一种神秘感,返璞归真,按时处顺,极端一点的就是绝圣去知,是一种达到婴儿态的意象,到了这个**“无待”的状态,人可以“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而黑格尔的狡猾属于“伪”,正是庄子极力反对的和需要在修炼中去除的。

这是黑格尔的误解,实际上也是一直普遍的误解。读到像“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庄子讲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是讲事物的转化,并非态度上可以这样也可以那样的相对主义解读,这里的重点还是忽略了一个时间要素

黑格尔辩证法正反在某个时间片断同时存在事物中,必然走向合,而新命题又内生了正反,走向新的合,重点不在于时间性;相反中国哲学最重要的是时间性,正反、兴衰、生死、祸福放在一起的概念,实际上悬于时间段的两端,加上连续时间的因素,这些概念才会流动转化。这渗透到中国人处世与养生哲学,事情总要走到它的反面,但快慢便是那个道。“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妄作凶”,说的都是这个道理,造作便速死,清静可致永年。

在时间性这个问题上,没有比中国食物体现更淋漓尽致了,中国美食必须与时间为友方成,纪录片里透过镜头把较长一段时间食物变化在几秒钟中展示,实在叹为观止。《山寨》谈到"在他们(中国人)看来,变化不以事件的形式发生,它不是爆发性的,而是暗含其中、不被察觉、连续不断的。**那种发生于某个绝对时间点上的创造,在中国人看来是不可想象的。**以事件形式标记的时间,其特征是非连续性。” ,这段话实在是对中国道学的极为精准的理解

忒修斯之船 & 克隆

“著名的伊势神宫是日本神道教的最高圣地,每年都有数百万日本人前往朝拜。这座神社已有1300年的历史。但实际上,这个寺庙群每隔20年就会被彻底重建一次。这种宗教习俗对西方艺术史学家来说是如此陌生,以至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激烈的争论之后,将这座神道教寺庙从世界遗产名录中除掉了。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专家看来,该寺庙群最多只有20年的历史。那么在这里,什么是原件? 【P417-421】”

“所谓“看到的是原件”,无非是人们的想象罢了。如果弗莱堡大教堂的最后一块旧石料也被换成了新的,那么大教堂的原始性何在呢? 【P451-452】”

“我是一个佛教徒,我对克隆没有哲学上的顾虑。大家都知道,佛教的基础就是通过轮回完成生命的循环。我认为,在一定程度上,用于治疗目的的克隆技术重新开启了生命的循环。”[2]在伊势神宫的例子里也是一样,保存技术的应用是为了不断地重新开始生命的循环,生命的维持不是通过对抗死亡,而是通过死亡本身来实现的。 【P472-475】”

作者果然是一个佛教徒。中国大大小小的佛寺还在讲着古老的故事,日本并不介意原初的金阁寺已化为灰烬。 小乘《杂阿含经》里讲了这样一个问题:从前有一个叫阿能诃鼓的鼓,这个鼓的声音非常好听,于是人们就喜欢不停敲打它,慢慢的这个鼓发生了破损,人们又对它进行修补,久而久之,直到这个鼓的全部材料都被更换过一边之后,那么这个鼓还是原先的阿能诃鼓吗? 佛法长期一定会有个成住坏空的过程,那么是什么让千年后的佛法还是佛法呢。 佛陀讲这个事是要说,有些本质在规定一个事物,大概是法印和判教之类的东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