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凯歌

  大童  |   on Sunday, February 9, 2020  |  1043   |  3 minutes

对陈凯歌的映象一直中偏下,除了霸王别姬没有什么印象深刻的作品。也可能是因为他浮肿大眼袋配上神情涣散的小眼睛,总给人一种平庸的感觉。

偶然看到某个视角比较独特不同的评论,也好奇于一个导演会写出什么样的文字。于是借阅。

这是一本大约6、7万字的小书,封面写着潜心之作,文笔极佳。评价算是客观。可是文笔极佳一般倒也未必是对于作家评论的好词,文美易媚么,容易流于无病呻吟,如南北朝的骈赋,如《文化苦旅》哈。读者杂志和中学生微信圈晒出来的文章最是文笔优美;就如同好看不是书法家对书法家评价的好词,好看易俗,就像田英章哈。艺术家往往信奉“看似平常最奇崛”,重剑无锋,平到极点又复归于奇,正复为奇,善复为妖。

好在《少年凯歌》文笔极佳而又不空泛,书中读到更多的是理性、冷静、真诚和反省,是洗净铅华后站在远处好似旁观者来娓娓诉说自己的故事,是对一段沉重的经历的记录和反思。那些人物的苦难让我想起余华《活着》和严歌苓的《陆犯焉识》。

陈凯歌作为电影人,懂得伟大的电影能够带给人思考,陈凯歌深谙此道。

“记忆或许会因为各种因素而改头换面,回忆却应该始终保持真诚。”
“我吃过苦;我看别人受苦;我也曾使别人受苦——我是群氓中的一分子。”

我们都不缺乏基本道德评判,那么是什么让哪个时代癫狂,以至于人们干出那些匪夷所思的事?陈凯歌用人性对落单的恐惧解释。

“大家这么疯狂,是因为恐惧,对脱离人群的恐惧。” “恐惧比爱更有力量!”

融入人群能够给人正当性的借口和行事的力量。恶行一旦冠以大众之名便可以堂而皇之了,作为《群氓之族》和《乌合之众》脚注,好极!

关于人们对这场危难的事后评定,陈凯歌借他们家目不识丁的满族佣人奶奶之口,说出自己的看法。

她说“人不兴欺负人。也不兴叫人欺负。让人欺负惯了,你日后就成了坏人了。——中国的传统,受压迫者,以为有正义在手,便只知有报复,不知有宽宥,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结果压迫本身代代不绝,只是对象换了。奶奶目不识丁,仍能以这样透彻的道理示于后代,可见她目光之锐,见识之高。可当时的风尚是“对敌人要像严冬一样冷酷无情”,我听不懂奶奶的话是自然的事。”,邪恶滋养邪恶,新时代的红卫兵改头换面屡见不鲜。可见智慧这种东西有时候跟读过多少书真没有必然联系,奶奶有大智慧。

如果我有上中学的儿子,必定会推荐给他此书作为必读书目,一来书文笔优美情感纯粹,对作文有帮助,《活着》这类对小孩子则过于直击苦难,二来篇幅不长好读,不至于占用太多兴趣时间,三来有些间接的道理和体验可以给我们看问题提供不一样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