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如何发生

  大童  |   on Wednesday, May 21, 2025  |  3345   |  7 minutes

1

一直好奇审美的起源。看到知乎上有个相关帖子,正好捋一捋自己的思路。帖子里把审美总结为两类,一是生物审美,一类是人文审美

所谓生物审美是从生物学/演化论角度来讲的。人类演化过程中,最重要的是生存和繁殖,生存是繁衍的前提,也是为繁衍服务的(为了保存繁衍成果,有些生物甚至可以在交配结束后,杀死自己或同伴)。演化论视角看,凡是有利于繁衍的,就是好的对的,不利于繁衍的,就是错的坏的。错的坏的,就不能通过繁衍这个筛子。比如突变出ABC三种鸟类,A厌恶同类,B厌恶虫子,C厌恶蛇喜欢虫子,最后A孤老,B饿死,C生了一堆小鸟,C喜欢虫子厌恶蛇的基因🧬被保留,久而久之喜欢虫子成了鸟类的属性。

人文审美,也许称为文化审美更加合适。指经过后天文化熏陶产生的审美取向。拿美食来举例,不同地域美食偏好不同,海边的人偏好海鲜,川渝偏好麻辣,是因为当地民俗和环境影响的结果。我们说“妈妈的味道”,小时候妈妈做的饭菜,形成了对美食的偏好。妈妈不同,偏好不同,和食物本身没有关系。

文化审美是被养成的。一个文盲农妇去逛博物馆,只会觉得无聊,不会产生愉悦,你不能怪这个农妇不懂审美,因为实际上她压根没觉得这是美的。年轻的喜欢金属摇滚迷,在SOLO响起时会激动,你让中国父辈的人听金属摇滚,只会觉得呱噪低俗,而革命歌曲会戳到他们的高潮。让老农欣赏维纳斯,他只会骂你流氓。

没有被教育(洗脑),没有养成,就不会共鸣,就没有美的体验。

2

审美被环境、家庭塑造,被成长经历,教育历程等等塑造。美不美到底谁说了算?弹钢琴 vs 玩泥巴,“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vs “风景真美”,蒙娜丽莎 vs 张三的涂鸦。哪个更美?我们也许有普遍的答案,但认为前者更美凭什么呢?

休谟在《人性论》中的洞见:“不是因为某个东西美,所以欣赏那个东西才会使得审美者感到开心。而是因为某个东西使得审美者感到开心,所以审美者才觉得那个东西美。"。美不美的关键不是那个东西,而在于看东西的人,换句话说客体不重要,审美主体才是关键。

这种说法,姑且称之为功利主义审美。按休谟的说法,不存在统一审美标准,审美是主观的,审美偏向由审美主体决定。那么,我们接着会问,审美主体偏爱什么?及何以偏爱这个?从功利主义的观点来看,什么对自己有利就偏爱什么。比如卖钢琴的会宣扬钢琴的优雅,文化人喜欢推广文化的古典美,奢侈品从业者会宣传品牌格调。特定文化被赋予了特定审美价值,说唱文化、摇滚文化、钢琴文化、唐诗文化、书法文化……,都有特定的审美趣味。

这很像病毒,被感染的人的审美偏好会发生变化,觉得自己的审美偏好更高级,比如王羲之的字比xxx的字要好。

这种病毒被有钱有权的人引导,以理想、健康、高尚的面目出现。他们的审美偏向影响更多的人,因为他们掌握更多的资源,而被影响的一大票掉入审美怪圈的人,愉快的给有钱有权的人输送更多的资源,并帮着去影响其他人。比如一个有钱人,手中有一堆xxx的字画,他可以利用影响力,让博物馆收藏,进入拍卖行,让人喜欢上这些字画,这些字画就具有了更高的审美价值,xxx字画的价值自然就不再普通。奢侈品品牌花费大笔钱请大牌模特或体育明星拍唯美广告,目的就是尽量广泛的传播审美病毒,让广告受众觉得背上一个特定包包可以让自己变得像明星模特那么高雅耀眼。更具强化作用的是,一旦群体感染了审美病毒,别人也觉得你变得高雅耀眼了,你还真的感受到高雅耀眼,变得更迷人。

权力金钱是制造审美偏好的发动机,人们自然对权力金钱本身产生了审美偏好,有了它们就可以制造审美病毒,让感染者慷慨解囊,加速权力金钱滚动。网上调侃,有些女生看到PT(某政治人物)能够原地排卵,说明面对权力的极大的愉悦感,说“权力是春药”大概表达的一个意思,这是不有自主的。喜欢美女是生物学上的,因为年轻貌美往往是比较健康的,有利于繁殖,喜欢权力金钱,更多的是功利主义审美。

女生觉得LV\爱马仕包好看,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审美病毒的影响。某个群体一旦被某类审美病毒所感染,比如LV病毒,这种审美取向成为这个群体的集体认同,而不能匹配这个群体认同的人会被视为异类而受歧视,比如背了一个廉价包包的女生会觉得心理上的矮化,实际上不仅仅是她的主观心理,她可能会实实在在的感受到歧视。我们常常听到某个圈子或某个场合“安全穿着”,什么是“安全穿着”?就是符合这个群体审美标准的穿着。至于什么是这个群体审美标准,那得去研究这个群体感染了那一类审美病毒。

3

功利主义审美除了讨论金钱权力,可以推而广之的看。我断言,进到博物馆,看到的远古人类的物件(或许可以讲所有物件),没有纯粹的审美目的的物件,也没有不是因实用性而产生的物件。在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实用性产生的审美是占最主要的,也就是说我们当代人所谓的“美”的东西,在古人那里只是为了解决一个实际的问题。

有人会反对,并举例说陶器上面的花纹或者玉器上的精美雕饰,是古人出于纯粹的审美需要或部分的审美觉醒所创作的艺术。我不这么认为,我认为这跟审美无关。拿陶器来说,远古时代,制作陶器并不简单,而冒着更容易破裂的风险,在上面雕饰花纹,是出于某种实用的目的,否则一定会斥责为不务正业。你可以想想一种场景,就是飞机制造厂的员工,出于审美的需要,在飞机上自由作画。现代学者考据的结论是用于祈福或者祭祀,也证实了这个说法,比如鱼纹象征丰收,鸟纹以及饕餮是图腾。在他们眼中,这些纹饰跟粮食丰收高度关联,是事关生存的最实用的事情。我们以为先人只是吃饱了撑,作为艺术启蒙,在那里随便涂鸦,就过于轻描淡写了。又比如博物馆里最常见的西周青铜器,工艺繁复,精美绝伦,有人说它并不实用。错了,它首先是实用,而后脱离实用变成祭品,成为新的更高的实用,青铜大鼎是西周垄断性的、震慑四方的必需品,是国之大器,他的作用可以跟现代的顶尖武器媲美。那些精美玉器更如此,如良渚制作工艺繁复的玉器,在前机械时代制作费时费力程度是难以想象的,唯一的目的只能是祭祀。祭祀当然应该归为社会学的实用性的范畴里边去了,目的是更好的把人组织起来,形成有效合力去对抗风险。

那有人说我们常见的远古人类脸上涂花纹、耳朵嵌石头或者挂骨串呢?我同样认为并非审美需要,这么做要么用于区分族群,要么认为可以带来好运,与现代人理解的好看无关。而这一切的内在动机就是生存和繁衍,根本是繁衍,生存也是繁衍的需要。远古时期,所有我们叹为观止不可方物的器物,在当时就是实用目的,在严酷环境下,首先需要生存,有上顿没下顿的日子,在极端饥饿恐惧下的人,不可能花大量时间,搞风花雪月的艺术。

4

现代意义上的审美是吃饱了撑以后的事情。美从实用分化出来的,服务于内心。

PS. 生物性审美,如纯粹用实用性或喜好来定义,那么动物也有审美,动物有生物进化意义上产生的喜好,它厌恶某些东西,喜好某些东西,使它能够通过本能生存下来。但是显然,我们一般不会说一只狗有审美能力。我们所说的审美是更高一级的,建立在文化之上或因文化而产生的,而不纯粹是基因基因表达的喜好或生物学意义上偏好。

5

仔细审视甲骨文上的文字,现代人惊叹说好美。对于古人,这只是一个占卜工具和与神交流的工具。至于甲骨之上的文字,它为什么暗合了我们现代人的审美特点,密码在于,均衡稳定是内生在人类基因里的,稳定意味着死亡率的降低,所以,我们对对称、均衡的东西有天生的好感。也是这个原因,文字的发展总趋向于越来越精密和平衡,以至于没有了变化,这符合人类的审美追求,但不符合现代人对“审美”的定义,它少了“神秘感”,过于精确,失去了神秘感,又失去了另一层次的美,缺少了“意料之外的惊喜”。

美有层次,比如,基本的平衡稳定,这是内置在基因里的,是寻找确定性、代际繁衍的需要;美又需要神秘感,神秘感,不可复制性,稀缺性,从而产生“意料之外的惊喜”。稳定性和神秘性往往处于天平两端,过于神秘莫测,没法传承,降低了繁衍性;过于稳定,增加了可复制性,一切尽在意料中,少了稀缺性和神秘感。人类在发展过程中,一代一代的注入心力,让某样东西变得繁复又稳定精致,降低制造的成本,或者让更多人可以拥有,这个过程中又不可避免庸俗化,让生活失去惊喜。

6

可能可以这样说:审美是个体内在感知\心理\文化在外部世界的投射。这似乎没有比休谟的说法更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