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传”这个词似乎隐含着使用虚假或者言不由衷语言来操纵或引导,当然,这种情况存在。但非本书重点警惕的,更需警惕的是千真万确的内容中包含某种未言之意。如:“我们当中有穆斯林”讲了一个事实,未言之意可能是令人颤栗的种族主义。作者认为,称之为“宣传”的内容是有问题的意识形态,而不仅仅是某些封闭团体的虚假和言不由衷的言语。
书中反复强调的,藏在事实之下的涵义才值得警惕。一个词一句话常常包含了某种言外之意,这种言外之意可能与共同的文化有关,也可能与某个热点或事件有关,所谓的非核心语意。比如,“这条狗吠了一夜”/“这条野狗吠了一夜”,后者包含了非核心语意是,对这条狗的不满;又如“犹太佬”,核心语意是犹太人,非核心语意是对非我族类的排斥和贬低,同样如“北方佬”,“黑鬼”等。
词汇承载的文化内涵和情景语境越多,可能包含的非核心语意也越丰富,要剥离这种非核心语意是不可能的,因文化属性,也因宣传需要。宣传总以堂而皇之的面目出现,实际上却是包藏祸心的惑众妖言。一种解决之道既理想语言(ideal language),可问题是这语言是死的,没有生命力。语言有历史性,剥离非核心语意,也就意味者我们只能沉默。维特根斯坦“凡是不可说的,我们就应该保持沉默”,这样的箴言在现实中只能是一个指引。
有种观念源远流长,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或柏拉图所坚持的,现在仍然活跃在主流意识形态中。这种观念认为:人才能不同,按才能各就其位效率最高,最有利社会。这种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的观念似乎很自然,行动上应该去分类,去尽量早分化,让人各就其位,提倡教育就是“改变马具,驯服小马”。这种观点的问题在于,没有人真的知道某人真正擅长和潜力。危险在于血统论&出身论被合理化,等级被被制度化。既得利益者用以维持所得的手段,劳动者利益被压榨。柏拉图所谓黄金、白银、青铜理念非常典型。
如此,问题根本在于,我们不可能做到“让语言归于它的核心含义,不做衍生和影射”。亨廷顿在观察60-70年代的美国,已意识到真正的民主并不存在,对西式民主缺乏信心,他提出的方案是用专业知识、资历、经验、特殊才能等来建立某种权威,以权威性来取代民主,保证国家不偏航。亨廷顿的理论,很大程度上这就是柏拉图的哲学王理念和金银铜铁论的翻版,必定要么专业败坏,要么国家堕落。
宣传是民主之敌,但看起来似乎没有根治良方。杜威的建议是值得参考的,保持民主的信念,“治疗民主之病的良方是更多一点民主”,心怀这样的信念,检验语言,唯有“宣传”并非我之本意,向好方有可能。另外,有一点似乎是常识,但也格外重要:民主不保证效率最优,自由和平等是优先项,用效率作为尺度来考量民主是歧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