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

费孝通

  大童  |   on Wednesday, March 13, 2019  |  2766   |  6 minutes

关键字

小农,不变,教化,长老权力,差序格局(圈层),礼俗

四种权力

  • 横暴权力,集权下的权力形态
  • 同意权力,民主,人们同意让渡一部分权力,为了更好的治理
  • 长老权力,差序格局下形成,长老的权威,乡土社会的典型特征
  • 时势权力,社会的迭代,部分人因为掌握不对称的能力或知识,成为时代的英雄

权力的引诱力,本质上来自利益,因权力能够转化成利益。 权力如果只用来造福于人,还有多少人进入权力圈?比如日本公务员据说并不吃香。 中国考公入过江之鲫,年轻人知道进入公务员队伍,可以寻租

乡土社会的变迁是极其缓慢的,没有新知识,只有经验,生产经验丰富的长者优势明显,可能决定着一家人的口粮,地位高,这也是长老权力的来源,实际上也是一种时势权力。社会快速变迁的社会,新陈代谢快,年轻人创新力强,可能成为领导者,是一种时势权力。我们工作中,往往从知识的不对称产生管理权力,也是一种时势权力。

社会的领导阶层需要和社会的变迁速率相匹配,长老权力与乡土社会是匹配的。英国光荣革命为什么没有流血?,因为,英国经过工业革命,人们早已适应或跟上社会变迁速率,心理上和实践上已经准备好了。当下是一个快速变化的社会,中国的领导阶层有没有跟上社会变迁的节奏呢❓(马克思生产关系vs生产力在此有解释力)

乡土社会里基层,人们不参与政治,政治在此似乎是无为的。治理的秘技就在此,除了政府“横暴权力”外,还有一层“长老权力”,这一层维持礼俗,渗透到基层的每一个人,这双层结构就把每个人都笼罩住了。

乡土社会下,和平环境,人口会呈现金字塔型增长的(古代没有好的节育手段),意味着农业的剩余会减少,只能向外扩,最后也没有出路,悖论❓ 美国建国已达250年,一个重要方面是破除了农业文明的生产力局限。

乡土社会没有契约,因为亲情是天然的,没得选,所以亲情是最可靠的抵押品,逐渐成为乡土社会人们不假思索的反应。没有契约,商业没法发展,乡土社会是制约商业发展的。温州有浓厚的乡土社会痕迹,为什么没有限制商业发展❓

乡土社会文字是多余的,人们口口相传,亲子传授,言传身教,教化作用的知识已经足够完备,教育没有作用。除非参加科举。 所以,费孝通也相信国民性改造在先❓

费孝通对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的理论表示怀疑,对计划有信心,认为把社会秩序交给看不见的手是不可思议的。这关乎信仰,你也很难说不对。
进一步说,费老认为乡土社会就是符合亚当斯密理论,乡土社会没有变迁,不必计划,因变迁缓慢,时间已经选择出合适的生活方案,人们大可以按自私的欲望办事,也不会出什么岔子。费老这个理解有大问题,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是在大量的复杂行为下的一种动态平衡,乡土社会没有商业下的博弈,两者场景完全不同。费老应该没有对亚当斯密的理论好好研究或理解不深刻,或者可能是中国古典凡事预则立不立则废的思想影响。

差序格局

基督教在神面前人人平等,自己是罪人,要爱人,要无条件、无差别的爱人。天主教还要有个中介,到基督教新教,人可以直接跟神交互,真正的平等。这是西方文化的基础。相比,乡土文化以儒家为核心,仁者爱人,之爱是亲亲和尊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有差别的爱,即费孝通所谓差序格局,不可能是真正的平等。

差序格局里有个“伦”,“伦"古同"仑”,就是条理、次序的意思。这个次序是一圈圈往外推,“凡物之圆浑者曰昆仑”,带仑的大概都有这层意思,年轮、车轮等等,人伦也一样,伦的中心是自己,向外推有、家、国、天下,在乡土格局里,人们首先会把谈论的对象放在这个伦的系统里,看看在那个位置,而依据这个位置来评判。犹如在水面投了一颗石子,石头的位置就是自己,荡漾开来的波纹就是旁人的位置。这个位置决定我们的好恶看法,至于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那不重要。

这真是有洞见的观点,可以解释中国人大部分怪异现象,小到家庭邻舍,大到国家关系。 那天老婆一家去吃饭,蛋糕没吃,带着散步,丈母娘让我拎,不让小舅子拎,是典型乡土格局体现。我毕竟是圈子的更外围了😄。
看看人们对俄乌战争、巴以冲突、对邻邦日本、韩国、朝鲜的看法,足见此观点不虚。

差序格局里,标准不起作用,问清对象是谁及与自己是什么关系,才能拿出标准。有了差序格局或人伦圈子,对于公或私的判断就有了依据,公私是动态的,还是看在圈子的位置,私是要保护的,公是可以牺牲的,我们原来常常说公家,吃公家的大家都没意见,公家的便宜不占白不占,想到这里,似乎贪污分子有文化渊源啊,家是私的,国是公的;很多老人在外面乱扔垃圾,在家是很干净的,家里是私,家外是公;对丈母娘来说儿子是私,女婿是公;对于非血亲,女婿又是私的;公私的圈子伸缩自如的。

❓有个疑问:新儒家周敦颐说:静虚动直,廓然大公。原话是“一为要。一者,无欲也。无欲。则静虚动直。静虚则明,明则通;动直则公,公则溥。明通公溥。庶矣乎!”,这里“溥”是广大的意思。动直我的理解是人的第一反应,而不是先用差序格局的圈子上量量,在行动,看见有人落水,第一反应就是救人,而不是想象这个人是我的亲人还是仇敌,这就能做到公。如果这样,新儒家是很有创见的

心如明镜,能原原本本的显现对象,拿开又不留痕迹。周敦颐讲静虚动直是有个大前提的,来自孟子,就是人心从根本上是善的,否者就不能自洽了。就像贪污的人,你不能说“贪”是这个人的本心,他是被恶念所引诱,用静虚动直指导,他的第一反应应该是拒绝诱惑。但实际上,我们知道如果回到没有被价值污染的婴儿状态,欲求也是本能,你不能说婴儿是。所以,这个大前提似乎也是有问题的。

礼俗

礼俗的目的就是要维持差序格局,人人都克己复礼,社会就又秩序了。礼俗是传承和教化形成的,内化到思想和日常行为中,礼大于,法在这里没有地位,礼和法常常矛盾,所以古代讼师也是讼棍遭人唾弃。礼无法逃遁,你不遵礼俗,没有生存空间,(也许还有个江湖❓)。

礼并非都是文质彬彬,古代对妇女的摧残,点头杀人都是以礼之名。印度某地丈夫死,妻子在葬礼上需烧死;缅甸某地成人礼得跑出去杀几个人回来,这也是礼俗。怪不得鲁迅说:翻开历史,歪歪斜斜写着仁义道德,仔细一看,满本吃人

礼俗的目是通过教化,一获得生活技能,二维持社会秩序。个人需求和发展隐退,每个人必须套上一副无形镣铐,你也可以称之为金圈,没有本质区别。**所谓从心所欲不逾矩,我看来等同于:你更像一条狗了"。

阿波罗文化和浮士德文化

阿波罗文化是秩序的,浮士德文化是欲望驱动,不断想要的。向上突破的文化是乡土格局所不容的。比如两性恋爱,在进入生育,这种浮士德式的两性关系是不稳定的,介绍和包办婚姻则是稳定的。所以自由恋爱是破坏秩序的,在古代是不能想象的。


《乡土中国》费孝通说是是受了庚子款项的资助,居然是大名鼎鼎行丑条约重的庚子赔款。 跟我了解的万恶的侵略者很不同的一个侧面,清华学堂是用庚子款项建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