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康节这节精彩。读到宋明理学,有些缠绕,回去再看看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就豁然开朗了。
人之至者,謂其能以一心觀萬心,一身觀萬身,一世觀萬世 – 邵雍
想起道德经,应该是54章,有一句:以身观身,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这是老子的方法论,也是邵雍的方法论,圣人善于由一生发开来。
中国圣人必须有这样强大归纳演绎能力,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在空间上推演人心万物,在时间上推演到百代万世。
康節此論,仍從易傳「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一節變。……由偏合全,則全體卽在一偏中呈現,故曰「以人代天」。其主要工夫在"觀"。
据说邵雍已经推演了后世一万年世界演化。钱穆说“他所以在理學中不甚受重視,因他太偏重在宇宙論方面,而在人生論方面較不如張、程之謹嚴。後來惟朱子能兼采康節,此是朱子之偉大處”。邵雍研究易学精深,易学原本是观察自然的,邵雍回归自然,以物观物。用这个视角来推演世界,人只是物的一种,自然统摄在邵雍的理论之中。只是他没有用人性来统摄万物。所以,宇宙发生论,与佛儒的以围绕“心”展开的路数有些背离,并未受应有的重视。朱熹“理学”则要穷尽万物之理,此理自然也包含宇宙发生之物理。
这也是邵雍的可敬之处,不把一切纳入以我为主的秩序之中,要么归于心,要么归于礼法纲常之法。
deepseek帮我整理如下:
好的,以下是为你重新整理格式后的内容,使文本层次更加清晰,便于阅读:
一、邵雍思想的核心特质
- “以人统物”的思维范式 邵雍提出“圣也者,人之至”的命题,主张通过“一心观万心,一身观万身,一世观万世”,在时空维度中实现对人世万物的整体观照。这种“归纳-演绎”的思维模式源自《易传》“仰观俯察”传统,但更强调以人为认知主体统摄天地。
- 观物方法论革新
其“以物观物”学说突破主客对立:
- 主张“非以目观之,观之以理”。
- 强调“反观”认知路径,即通过祛除主观情识达至“性公而明”的客观认知。
- 将人的感官功能视为“万物得竭其用”的关键,形成“体用交而人道备”的认知体系。
二、思想史坐标系中的定位
- 对儒学传统的继承与突破
- 虽持“人本位”立场,但突破传统儒学“以心统物”的路径,转向“以理统物”的客观主义。
- 其“心为太极”说并非唯心论,而是强调“万事生于心”的历史文化生成观。
- 理学谱系中的特殊地位
钱穆指出其思想未受重视的两大原因:
- 偏重宇宙发生论,与儒佛“心性论”主流存在张力。
- 朱熹虽吸收其宇宙论构建“穷理”体系,但程朱学派更侧重人生论的严谨性。
三、思想遗产的现代启示
邵雍体系展现出独特的认知价值: - 通过“人亦物,圣亦人”的定位,消解天人绝对界限。 - “以人代天”观既区别于荀子“制天命”的对抗性,又超越庄子“齐物”的消解性。 - “观物”理论为认知论提供“体用平面化”的东方范式,与西方主客二元认知形成对照。 此思想体系在钱穆建构的中国思想史脉络中,既体现“人物交融”的传统智慧,又预示理学向“物理穷究”方向发展的可能,成为理解宋明理学多元发展的重要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