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姐发了一张白文”颜乐“秦印临作。
看上去用刀是单刀冲刀,细白文效果,线条略微柔弱,造型有些做作,特别是乐字,下部“木”整体向左摆动,明显的流派印的习气,婀娜妩媚,这在清代很常见。但我看,这是不好的习气,偶尔参之可以,万不可视为正统。为什么黄牧甫地位高,主要是有溯本求源矫枉之功。
总体看,不太像秦白文印风,秦印特点是线条健壮,长短不一,布局写意,疏密对比。【此评不太适合秦印,见"补正"】
细白文关键还是线条,线条要劲琅有弹性,匀称中含变化。细白线条用冲刀,不用太用力,用劲绵绵不断,收放自如。我跟表姐讲自己的体会,就是:刀角浅浅的埋在石头里的感觉,刀跟石头是亲和一体的,不用很用力,刀按线条要求走,刀又不会滑出。我且叫他“吃刀”,听起来有点玄。
有时候遇到刀钝或者石硬,这种吃刀的感觉不容易保持,线条质感就差,有个办法就是“压”。什么意思?冲刀有两个力量,向前和向下,增加向下的力量,这样可能有另一个问题,压的重,吃刀深了,就是走不动。也有个办法,就是减小刀和石平面的角度,甚至有时候刀几乎和石头平行。这是对付钝刀硬石的办法。
唐姐问我会如何设计印稿,我大概画了下。右上古玺小印,古玺关键是内紧外松。左上可以刻一方朱文印,右下朱白皆可,中规中矩。左下朱文隋唐印风,盘条印重点是线条匀称有弹性,铸印关键在朴素有趣,以下试刻,基本达意。
印稿
练习
拟唐铸印
临张猛龙
物尽其用
补正
秦印确以细白为主流,与战国白文差别还是较大,我武断了。翻了秦印印谱,以下。
秦印基本上是白文凿印,据说是金属未冷却时直接刻制,详细工艺不详,凿刻无疑。很多印还有凿刻金属产生的严重卷边,不太适合像今天这样用印泥钤在物体表面,应该是用来做封泥,主要起印信之功用。大约审美要求不高,总体上比较粗制滥造,或说率性天真。
秦二世不过15年,文字刚统一,基本属于承上启下的乱世,自然无法精工细作。文字形态基本上是小篆入印,杂用大篆,很多印与战国小玺一脉相承的,只是朱文变白文了。秦代大篆过度到小篆,书写效率考虑,有隶化方化倾向,也可能和秦人彪悍善战的性格有关,审美趋向方硬,入印文字很大一批与度量衡上的“秦篆”相类。
有人说方化为了适合方的印面的需要,但看很多圆形秦印也是趋向方化入印,所以这种说法不成立,这点从秦权文字也可见端倪。另,秦印基本带界边,近乎执念,不知何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