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如居


我们是镜子,也是镜中之脸

我们是痛苦,也是止痛之药

我们是甘泉,也是盛水之坛

新教伦理 -- 日本是例外吗❓

马克思韦伯认为,新教伦理是现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基础。韦伯家族信奉新教加尔文教--新教的一个分支,教徒相信上帝预定了一些人--天选之人。如何证明某人是否天选之人?世俗的成功。问题是上帝不会告诉人们,谁是天选之人,这就普遍的驱动人们去获得成功。此外,新教所提倡的节制欲望的生活态度,限制了资本家在获利后的消费动机,他们倾向把获利投入再生产,以获得更大的成功,进一步确认自己就是天选之人。这是一种周而复始的强大内驱,塑造了一种勤奋、节俭、自律、理性的人格结构。韦伯对新教信仰者的心理动机及对资本主义的促进作用的论证逻辑缜密。

Labubu现象

img


转载【楞伽经导读法义】

img


进化的另一番思考

如果存在一颗"和谐之星",会如何?

工业化的“代偿”(buff加持),降低了自然选择作用。食物的丰饶解决了“马尔萨斯”陷阱,疾病得到了治愈,坚固的混凝土房子,保护我们免受猛兽侵扰,普世价值下人与人之间屠戮大大降低。**递弱的自然选择,人类自身是否停止了进化**?大多数人这么认为,似乎这是一个显然的事。有人举例,和3000年前的人类比,从大脑结构和容量上,现代人没有任何进化迹象。似乎很有说服力,想想庄子和轴心时代的这些先贤,谁敢说我们的思想比他们更为深邃。

审美如何发生

所谓生物审美是从生物学/演化论角度来讲的。人类演化过程中,最重要的是生存和繁殖,生存是繁衍的前提,也是为繁衍服务的(为了保存繁衍成果,有些生物甚至可以在交配结束后,杀死自己或同伴)。演化论视角看,凡是有利于繁衍的,就是好的对的,不利于繁衍的,就是错的坏的。错的坏的,就不能通过繁衍这个筛子。比如突变出ABC三种鸟类,A厌恶同类,B厌恶虫子,C厌恶蛇喜欢虫子,最后A孤老,B饿死,C生了一堆小鸟,C喜欢虫子厌恶蛇的基因🧬被保留,久而久之喜欢虫子成了鸟类的属性。

造神

雷萨・阿斯兰

在心智模型起作用下,观察万事万物时,会赋予它们人格化的特质。比如村头桥边有一棵老樟树,村民看到这棵枝繁叶茂的苍虬之数,自然幻想这棵树的神秘力量,生活中一些事情发生时,村民会与这棵树进行关联想象,就产生了宗教体验。村民给树干披上红绳,边上摆上香炉,树有了灵成为人格化的树,可以与其对话祈求庇佑,久而久之树被神话,树“神”就这样被制造出来了。

贸易战等,谈谈国是

情绪和口号可能暂时掩盖一切,就像荷尔蒙让人兴奋,但总会回归贤者时刻。贸易战在微观层面民生问题,同样让它不可持续。

读易杂说

《易经》的核心是保持中道。如果用一个词概括轴心时代的启蒙思想的共通点,那就是“守中道”,德尔菲神庙上“凡事勿过度”代表了希腊精神,古印度佛学“不落两边”(禅宗六祖后期言必中道,用三十六对来约束),中国先秦思想也不例外,《周易》的核心同样是坚守中道 -- 中道是有德的表现。这大概与上古的人以身观天下的实践方法论有关,这种方法论带来的思维模式,在几千年的中国文化上一以贯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