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生无束:劳动社会的未来》
书中观点,收入和劳动分离,才是未来良好的劳动状态。为了收入而劳动,人被束缚在劳动中,是马克思所说的异化劳动。
如何让劳动和收入分离?书中提出需要有无条件的基本收入保障,重点是无条件。不管投入什么样的劳动或者劳动与否,这个收入都能确保。社会对从事什么劳动、劳动与否不存在价值判断。这样,人便有了自由,有了选择,就可以从事自己喜欢的劳动。
现在是否具备这样的条件来实现这个理想呢?从社会总财富来看,完全具备。社会总财富能满足所有人基本收入保障的情况下,理论上具备让所有人从事自己喜欢的劳动的条件。如同书中引言所述:
资源已经充足到足以满足所有人的需求!丰裕社会睁开了惺忪双眼,意识到物质丰裕的时代已经来临。
问题在于财富分配的失衡,部分人拥有巨额财富,而绝大部分人处于收入金字塔的底端,甚至一部分人赤贫。
财富差距因此加速扩大,以至于全球前10%的富人拥有全球约85%的资产。最富有的1%拥有超过45%的财富,几乎占据了世界财富的一半。
更有可能出现的场景是:大部分中产阶级沦为社会边缘人群,因此在政治上变得更加激进,最终引起右翼民粹主义的泛滥。
还有一个现实悖论:现代工作模式把人组织起来从事某一项劳动,这是符合社会效益的做法,但未必符合人性。设想,把模式转换为更人性的方式,每个人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众生无束。这样,松散低效的工作模式,还能保证社会有效运转吗?还能保证社会总财富提高,满足所有人的基本保障要求吗?在中国70年代已有初步实践,答案是否定的。
未来大概率会出现这样的情景:企业生产线上有5个员工,技术改进后,他们的岗位被机器人"优化",产出甚至翻了一倍,企业主利润收入也翻了一倍,但这五个工人失业了。换句话说,技术进步没有给这5个人带来红利,而是带来了不幸。如何解决这样的问题?
一种方案是企业主继续给5个工人发工资,这显然不太合理。如果这么要求,企业主就没有动力去进行技术创新。技术创新的目的是提高效率,摆脱低效的人工,进而提高利润。用机器替代,他除了需要投入技术创新的生产资料资金,工人成本一样没少。另一种方案是,国家在企业收入上加征税收,并把税收转移支付给这5个失业工人。第三种方案是,税收减免或负税收,这在经济学家弗里德曼的论述中有提及:国家给这5个失业工人发补助(负税收),让他们能够解决基本生活保障。这样,这5个失业工人可以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这很好。
在当下阶段,即便整个社会财富足够转移支付给所有失业工人,让他们能够有基本生活保障,还有一个现实问题:异化劳动的一个作用就是把人束缚在劳动中,不能让人拥有过多自由。这是从社会治理的角度来思考问题的。就像古人用土地约束流民,现代用房贷驱动劳动。但我们知道,这并不自由,工作只是为了换取收入,换取生活资料以还房贷。
这又不得不让人思考另一个问题,获得自由以后,人当如何?人跟动物不同,动物处在自然进化状态下,没有思想,被本能驱动。这很简单,每天只为觅食、避开危险,一生处于战逃状态。它在动物园或者大森林中,都没有意见。人有思想、有情绪,思想情绪泛滥时,必须找到安放处,否则会转化为混乱(chaos)能量,会出乱子。用“喜欢的劳动”来安放思想情绪,的确是合理推定,毕竟人总是要建造点什么。这是理想化的合理推定,即人在获得自由后,都希望通过“喜欢的劳动”实现自我。但谁知道呢,人在自由之后,人性的恶会不会被放大?
自由是稳定之敌。人性能否适应完全无政府的自由(众生无束)社会?不见得,不知道。众生无束,可能永远无法实现,但劳动和收入分离,这个目标非常诱人。《众生无束》这本书探讨实现这一目标的方式,很宏大,很遥远,靠社会、靠制度实现,很难很难。当下,思考如何靠自己实现这个目标,才比较现实。
补记 20250903
书看到差不多last chapters,上面最后一点我的质疑,作者考虑到了。对这一制度的各种反对说法,包括可能引起阶层分裂等,做了一一反驳和详细说明。作者对无条件收入保障这个制度的引入,充满信心,当然,这种制度有地域性,所有论证仅仅限于德国。对于如罗马尼亚这样的东欧国家,作者说实施这样的制度,国家经济很快被恶性通胀拖垮,只能是丰满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