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是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于1947年所著的一部经典社会学著作,基于他对江苏吴江家乡及周边地区的实地调查研究。剖析了中国传统社会的结构与运行逻辑,对中国乡村社会的理解深刻。读完这本小书,我只想说一个词:牛逼。
据说《乡土中国》是费孝通是受了庚子款项资助的研究成果。居然是臭名昭著辛丑条约中的庚子赔款。据说清华学堂也是庚子款项所创。
如下一些杂乱的札记。
关键字
小农,不变,教化,长老权力,差序格局(圈层),礼俗
四种权力
- 横暴权力,集权下的权力形态
- 同意权力,民主,人们同意让渡一部分权力,为了更好的治理
- 长老权力,差序格局下形成,长老的权威,乡土社会的典型特征
- 时势权力,社会的迭代,部分人因为掌握不对称的能力或知识,成为时代的英雄
权力的引诱力,本质上来自利益,因权力能够转化成利益。
权力如果只用来造福于人,还有多少人进入权力圈?比如日本公务员据说并不吃香。
中国考公如过江之鲫,年轻人知道进入公务员队伍,可以躺着寻租。
乡土社会的关键是农耕,变迁极其缓慢,没有新知识,经验很重要。生产经验丰富的长者优势明显,某个正确的决策,可能决定着一家人的口粮,地位自然高,这也是长老权力的来源,实际上也是一种时势权力( 🅰️ 此外,长老权力的合法性,在古代中国社会是有官方背书的,即孝道高于一切,家庭到宗族的微观差序格局,是君臣差序格局的一种体现 )。快速变迁的社会,新陈代谢快,年轻人创新力强,可能成为领导者,是一种时势权力。工作中,一些技术骨干得到升迁,管理权力来自于不对称的知识优势,也是一种时势权力。
社会的领导阶层需要和社会的变迁速率相匹配,长老权力与乡土社会是匹配的。**英国光荣革命为什么没有流血?**英国经过工业革命,人们早已适应或跟上社会变迁速率,心理上和实践上已经准备好了。当下中国是一个快速变化的社会,领导者有没有跟上社会变迁的节奏呢❓(马克思生产关系vs生产力在此有一定解释力)
乡土社会在基层,人们不参与政治,政治在此似乎是无为的。治理的秘技就在此,除了政府“横暴权力”外,还有一层“长老权力”,这一层维持礼俗,渗透到基层的每一个人,这双层结构就把每个人都笼罩住了。《白鹿原》很好的反应宗族秩序动摇后,长老们的彷徨恐惧。
乡土社会下,长期的和平环境,人口会呈现金字塔型增长的(古代没有好的节育手段),意味着农业的剩余会减少。出路只能向外扩张,扩张毕竟有限,最后也没有出路,马尔萨斯陷阱。美国建国已达250年,一个重要方面是破除了农业文明的生产力局限。
乡土社会没有契约,因为亲情是天然的,没得选,所以亲情是最可靠的抵押品,逐渐成为乡土社会人们不假思索的反应。没有契约,商业没法发展,乡土社会是制约商业发展的。温州有浓厚的乡土社会痕迹,为什么没有限制商业发展❓见[#20250711 补记]
乡土社会文字是多余的,人们口口相传,亲子传授,言传身教,教化作用的知识已经足够完备,教育没有作用。除非参加科举。 所以,费孝通也相信国民性改造在先❓
费孝通对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的理论表示怀疑,对计划有信心,认为把社会秩序交给看不见的手是不可思议的。这关乎信仰,很难评判。
进一步说,费老认为乡土社会就是符合亚当斯密理论,乡土社会没有变迁,不必计划,因变迁缓慢,时间已经选择出合适的生活方案,人们大可以按自私的欲望办事,也不会出什么岔子。费老这个理解有大问题,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是在大量的复杂行为下的一种动态平衡,乡土社会没有商业下大量博弈对价,两者场景完全不同。费老应该没有对亚当斯密的理论好好研究或理解不深刻,或者是受了中国古典凡事预则立不立则废的思想影响。
差序格局
基督教在神面前人人平等,自己是罪人,要爱人,要无条件、无差别的爱人。天主教还要有个中介,到基督教新教,人允许直接跟神交互,真正的平等。这是西方文明的基础。相比,乡土文化以儒家为核心,仁者爱人之爱是亲亲和尊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有差别的爱,即费孝通差序格局,不可能是真正的平等。
差序格局里有个“伦”,“伦"古同"仑”,就是条理、次序的意思。这个次序是一圈圈往外推,“凡物之圆浑者曰昆仑”,带仑的大概都有这层意思,年轮、车轮等等,人伦也一样,伦的中心是自己,向外推有、家、国、天下,在乡土格局里,人们首先会把谈论的对象放在这个伦的系统里,看看在那个位置,而依据这个位置来评判。犹如在水面投了一颗石子,石头的位置就是自己,荡漾开来的波纹就是旁人的位置。这个位置决定我们的好恶看法,至于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那不重要。
这真是有洞见的观点,可以解释中国人大部分怪异现象,小到家庭邻舍,大到国家关系。
那天老婆一家去吃饭,蛋糕没吃,带着散步,丈母娘让我拎,不让小舅子拎,是典型乡土格局体现。我毕竟是圈子的更外围了😄。
看看人们对俄乌战争、巴以冲突、对邻邦日本、韩国、朝鲜的看法,足见此观点不虚。
(所以,读书的害处是,让人思想变复杂,可能只是子虚乌有的妄想……。读经典害处尤甚,因为,经典太有洞见,解释力太强……)
差序格局里,标准不起作用,问清对象是谁及与自己是什么关系,才能拿出标准。有了差序格局或人伦圈子,对于公或私的判断就有了依据,公私是动态的,还是看在圈子的位置。私是要保护的,公是可以牺牲的,我们原来常常说公家,吃公家的大家都没意见,公家的便宜不占白不占。想到这里,似乎贪污分子有文化渊源啊,家是私的,国是公的。很多老人在外面乱扔垃圾,在家是很干净的,我以前总想不明白,垃圾投入垃圾桶,举手之劳。现在懂了,家里是私,家外是公。对丈母娘来说儿子是私,女婿是公;对于非血亲,女婿又是私的;公私圈子伸缩自如,融入中国人的思维惯性中。
我认为新儒家有创举,因为他不是顺着个这路子来。新儒家周敦颐说:静虚动直,廓然大公。原话是“一为要。一者,无欲也。无欲。则静虚动直。静虚则明,明则通;动直则公,公则溥。明通公溥。庶矣乎!”,这里“溥”是广大的意思。动直我的理解是人的第一反应,而不是先用差序格局的圈子上量量。看见有人落水,第一反应就是救人,而不是想象这个人是我的亲人还是仇敌。手上有垃圾,第一反应是找垃圾桶。这就是公。新儒家是很有创见的。
心如明镜,能原原本本的显现对象,拿开又不留痕迹。周敦颐讲静虚动直是有个大前提的,来自孟子,就是人心从根本上是善的,否者就不能自洽了。就像贪污的人,你不能说“贪”是这个人的本心,他是被恶念所引诱,用静虚动直指导,他的第一反应应该是拒绝诱惑。但实际上,我们知道如果回到没有被价值污染的婴儿状态,欲求也是本能,你不能说婴儿一味的“要要要”也是公。这个大前提似乎也经不起推敲。
周敦颐《通书·性》
“性者,本然之妙理也,形而上者也。人得之而为人,物得之而为物。” “人性无恶。”
礼俗
礼俗的目的就是要维持差序格局,人人都克己复礼,社会就有秩序了。礼俗是传承和教化形成的,内化到思想和日常行为中,礼大于法,法在这里没有地位,礼和法常常矛盾,所以古代讼师也是讼棍遭人唾弃。礼无法逃遁,你不遵礼俗,没有生存空间,(也许还可以退到江湖❓)。
礼并非都是文质彬彬,古代对妇女的摧残,点头杀人都是以礼之名。印度某地丈夫死,妻子在葬礼上需烧死;缅甸某地成人礼得跑出去杀几个人回来,这也是礼俗。怪不得鲁迅说:翻开历史,歪歪斜斜写着仁义道德,仔细一看,满本吃人。
礼俗的目是通过教化,一获得生活技能,二维持社会秩序。个人需求和发展隐退,每个人必须套上一副无形镣铐,你也可以称之为金圈,没有本质区别。从心所欲不逾矩,我看等同于:你更像一条狗了。我想起巴普洛夫那条实验的狗,深究之下又变成了悲剧。
阿波罗文化和浮士德文化
阿波罗文化是秩序的,浮士德文化是欲望驱动,不断想要的。
向上突破的文化是乡土格局所不容的。比如两性恋爱->再结婚->再生育,这种浮士德式的两性关系是不稳定的,介绍和包办婚姻则高效稳定。
自由恋爱有潜在的瓦解秩序的风险,在古代是不能想象的。人必须被按在一个个小格子里,所谓恰如其分。
20250711 补记
温州有浓厚的乡土社会痕迹,为什么没有限制商业发展❓关于这点,自己脑补下。
正如费孝通说的,亲情替代了契约,亲情是抵押物。小规模的商业合作下,亲情作为抵押物是可行的,知识、劳力、资金的融合都会非常快速。
并且,在小规模的家族企业,亲情是昂贵的,违约的成本也是很高的,因此,商业上是成立的。
当然,没有契约的商业行为风险很高,当企业规模扩展大后,亲情作为抵押物就不够了,比如,引入契约精神来构建产业生态。
所以,利用乡土快速起家,再规范转型,大概是温州商业繁荣的路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