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具即思维

PS到Figma设计认知

  大童  |   on Wednesday, October 22, 2025  |  910   |  2 minutes

Photoshop到Sketch,到Figma,每一代工具,不仅仅改变工作流程,更潜移默化中塑造了设计师的思维方式。

分层/Layer

90年代Photoshop,带来了图像编辑能力,它的核心秘密是:图层(Layer)。 在此之前,修改设计意味着“破坏” —— 一次编辑即永久改变。就像绘画,涂改就可能意味着毁掉原画。

图层让设计师能分解视界,把创作变成一系列可回溯、可调整的决策。图层机制不仅让设计更高效,更带来了新的认知模式:设计是结构化的决策系统。

这种“非破坏式思维”成为现代设计软件的原点,也让“分层、复用、可逆”成为UI设计语言的基本原则。

组件

2010年Sketch出现。它把Photoshop的“像素艺术”转化为结构化的界面语言。 通过Artboard、Symbol和矢量逻辑,设计师第一次可以系统地管理组件、维护组件的一致性。

Sketch的最大贡献不是功能,而是思维方式的改变:设计不再是更好的画一张图,而是构建一个系统。 一致性和可重用是构建一个系统的关键。

符号(Symbol)让“复用”成为团队协作的核心,这一理念最终演化为DesignSystem(设计系统)。 Sketch把UI设计从视觉美术,推向了可维护、可扩展的系统化时代。

协作

Figma的核心是“云端协作”。正如创始人DylanField所说:“我们想做设计界的GoogleDocs”。

实时协作、组件共享、自动布局、开发者模式……,Figma让团队第一次可以在同一个界面上共创,让设计与代码对齐。

它改变的不只是效率,还有角色关系:设计师不再是“交付稿件”的人,而是与开发者共同维护产品系统的一员。

AI化

Uizard到GalileoAI,再到Figma自身推出的“Make”、“Buzz”和MCP工具,叠加AI的UI工具,初步具备从自然语言生成完整原型的能力。

设计师的价值不局限在绘制界面,而是定义问题、塑造体验。

未来的AI+UI工具,带来一些深层思考: 当一切都能自动生成时,设计师还剩下什么独特价值? 或许,真正的答案仍然是:工具即思维。

工具的革新,是思维方式的进化。 设计工具本身,即是一种思想的载体。

那些能洞察人性、理解技术、连接情感的设计师,永远不会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