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周的西安培训,中间周日一天的假。出于对于造像艺术莫名喜爱,创造条件,周六中午逃离无聊的培训,去遨游。
周六12:30出发,周日晚上7:30回到西安。关中西行,穿越秦岭山脉无数个隧道,至陇右,全程700+公里。
当下暑期,旅游旺季,附近一个很小的租车点,租了仅剩的一辆丰田卡罗拉。12:30 准时出发。约2个小时,到达法门寺。约2个小时,沉浸式逛完法门寺123号展厅。
想去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观摩"何尊" —- 铭文中最最出现“中国”两字。显示约一个半小时行程,赶不上。附近有个“周原博物院”,来都来了,果断前去。原以为只是青铜,不曾料是王者,真正的王者。
逛完周原博物院直奔麦积山知青山庄,定这个民宿,完全是为了提高游览效率。路过眉县,据说是中国猕猴桃之乡。小县城晃悠一圈,没有吃上猕猴桃,也没有尝到中国版和牛。眉县服务区加了油,继续赶路。
街亭下了高速,晚上9点,有些饿,在附近一家清真饭店点了一份炒羊肉片、一份面片,差强人意。民宿院子远处错落着些花草,房间前旁装饰着半膝高的木栅栏,鹅卵石上搭着几张小方桌,零碎的小夜灯和桌上荡漾的烛光,营造出奇妙氛围,一对老娘客和一个大叔低声闲聊。老板娘30左右,有些文青气质。
6:55起来做了15分钟瑜伽。步行5分钟到麦积山石窟景区观光车停靠点,坐车10分钟到达景区。距离景区开门还有半个小时,排队已有百米。麦积山气温14度,体感微凉。
10点钟下山,景区门口有家小咖啡店,两姑娘经营,特别热情,按推荐要了一杯特色麦粒拿铁,现磨咖啡,风味极佳。在小店门口略作休息,日光漫洒,天空湛蓝,丝丝白云,麦积山好似一口倒扣古陶碗。气温略有回升,身心两悦。
距离麦积山30分钟车程,有个叫仙人崖地方,还有些时间就去了。仙人崖主要有三个打卡点东崖、西崖、仙人湖。仙人崖下层石质较上层疏软,风沙雨水经年累月侵刮,自然凹出造型。儒释道派出各自代表人物,占好地盘,布道修仙参佛。
从仙人崖出来,一路没有看到有消费欲望的餐馆,啃了些水果,继续赶路。途径一个小村庄 —- 党川,有家清真饭馆,要了一份洋葱凉拌木耳、半斤手抓羊肉、半斤蒜子牛肚。学着边上那位大哥,生嚼了几个大蒜。店主是回民夫妻,妻子备菜,丈夫掌勺。味道出色,特别是羊肉,鲜香弹牙,毫无膻味,吃的不剩。
遗憾是开车无酒下菜。另,饭馆后院有一口水泥蹲坑,造出一个凹槽和一个斜坡,排泄物顺着这个斜坡滑翔进入一个大池子,使用时无数只苍蝇蚊子绕着你转。吃饭的时候,有几只苍蝇闻香穿堂而过,落在菜盘上。算体验当地民风。
法门寺
法门寺有大量原物被借外展。本寺厉害之处在于,复制品工艺精湛,以至于如果不是边上放着复制品字样的牌子,我根本无法分辨。比如这只金银制龟匣。
令我想起一个故事。90年代,辽宁博物馆大批红山玉器被盗,很多国家一级文物。为了不惊动舆论打草惊蛇,辽宁请专家炮制了替代品展出。一年后,案子告破,办案人员从盗贼老家的泔水池中取出玉器。泔水洗涤剂,抽筋剥皮重塑了玉器,变得水灵,丢了古拙。面对这批看上去还不如仿制品的玉器,专家满脑子问号。其实,杭州玉架山考古博物馆装修期间有幸去参观,很多良渚玉器没有罩上玻璃盒子,也有部分仿制品,仔细观摩,真伪难辨。
周原博物院
没有游客,也没有车辆,门口有个保安大伯,装束有些随意,腰上一串钥匙框框作响。正要进去,大伯拦住我,让我登记下。博物馆免费,大门很五毛,进去前后左右几间平房也很五毛,上着锁,房门前的牌子上文字介绍,说是仿制西周王宫规制1:1制作。后来出馆时看了西周王宫原址,我大概信了。
正当要扫兴而归时,看到有阶梯从天井下到地下建筑,下面才是博物馆主体。
后面不用说了,只能用震撼来形容了。不少器物上的铭文多年前曾临过许多通,耳熟能详,居然就出自脚下。墙上挂着周原出土清单中有毛公鼎、大小克鼎、墙盘⋯。列表中的任何一件都能成为其他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以前老杨问我西周这么多青铜器,怎么分辦等级,我说看工艺、规格。一个更简单的方法是有没有铭文,及铭文数量。周原出土的青铜器大量的是有铭文的,且铭文文字成熟优美。常常有人吹嘘神化三星堆多NB,神神叨叨。三星堆人很有想象力,工艺水平也不差,不过也没有那么NB。祛魅后,工艺比起商周青铜器差很远,最关键的一点是没有文字。说明三星堆人的脑子抽象思维能力还没有达到这个程度。
麦积山石窟
两个小时,遍览开放的石窟。一些加票才能看特窟,如传说中的133窟,没有开放。并不遗憾。
麦积山山体为沙砾岩,石质较为松散,石质不利凿像,所以以泥塑彩妆为主。泥塑的抗腐蚀性和生物侵袭(如鸟类)会比石雕差许多,目前除004/009等几个较大型的游客打卡点,小的石窟,基本上采用铁丝网封闭,铁丝网拉成1cm不到的格子,洞窟往往小且幽深,里面基本上一篇漆黑,隔着网格肉眼不可分辨。蜂拥而上,直冲004散花楼。
我慢悠悠的逐个打卡,手机相机此时发挥巨大作用,镜头贴住铁丝网,在人像模式下,洞窟内布局和造像面部细小特征清晰可见。
麦积山石窟造像确实很壮观,不虚此行。但北周造像,比起同时代青州的北齐造像,在艺术性上略微逊色。
148号窟 一 好喜欢这尊
148号(图一)造于北魏,发髻看,典型北魏风格。脸型和唇嘴与通常的本土北魏造像(图二,146号窟)有明显不同。148这尊,脸部更加圆润,似乎带着点西域健陀罗韵味,这不是巧合,造者有意识的借鉴了健陀罗造像风格,这流水般的衣带服饰就是佐证。
126窟 — 我思故我在
126窟,穿过铁丝网,不起眼的的小佛窟里,一个沙弥正冥想沉思,如同世间修行的你我他她。较148健陀罗佛,同样是思维宁静,126更为婉约宁静。前者的意象是雄健,后者则是婉约。
麦积山147窟 一 北魏造像范式
北魏还没有东西分裂时,造像风格十分统一。147这尊可称为范式,一般没有小肉髻,部分掉落,疑为后世所添。北魏造像的脸型不是特别符合现代审美,甚至北魏之后人们就开始重构了。北齐北周至唐宋,造像越来越丰腴,显得珠圆玉润。审美被时代塑造,当时的人一定觉得147这个样子是一切美好的总成。大雄宝殿的佛陀总是震慑人心,高高在上,教你这样,不许那样,你得上香供奉,换取灵验。北魏之下几百年,人的生存质量进入蛮荒,宏远遥不可及,人需要亲近的关照,147浅浅微笑给那个黑色的时代的人就是这样的关照。
麦积山26窟 一 修持千年终得面具脱落
外境假相皆迷踪,内观本心见真容。
麦积山石窟 一 隋唐之后。
隋唐之后,国力渐强,造像开始肥了起来。佛经传译繁盛,造者参照的对象不再是世人及对出世间美好的想象,而是佛经所据的佛的形容。佛造像逐渐抽离了人性,赋予了更多神性。最能看出这点的是唇嘴,北魏至北周北齐的造像,大多数下嘴唇呈平坦或凹槽状,这是人类在喜悦时,脸部颧大肌自然牵引的结果。隋唐之后的这批造像,一律的呈现w型,更加肃穆,讳莫如深,多了宗教性。
仙人崖
天水仙人崖有个不起眼的罗汉堂。佛龛就设在门口,与门同宽,视觉错觉佛龛就是这个洞窟的全部了。佛龛造像尺寸很小,穿一身官服,装束像道教人物,猜不透什么来头。佛龛两侧实际上正好够一个人挤入,顺着侧面进入内堂,一侧有一幅壁画,色彩华丽,上面涂刻了各地熊孩子杰作。也难怪,这么隐蔽的地方,也只有善于捉迷藏的熊孩子找得到。
壁画据说是明朝,500年色泽还如此鲜亮,不免有些令人怀疑。壁画篇幅不大,人体大约类比指甲盖大小。个人觉得很了不得,线条流畅老练,细节经得起推敲。内容我猜是观世音驾着祥云而来,各教神仙、人间儒生、妖魔鬼怪跪迎的场景。儒释道和谐共生,显然佛家又压上一头?画中其中一个人物,好似门口佛龛中穿着官服的那位。(在小红书上发了个帖子,有高人界定,是晚清劣作。相当可信。)
再往里,释迦牟尼等三尊主像,十八罗汉两边排排坐。释迦牟尼像有些审美疲劳,18罗汉倒让人眼前一亮。罗汉是明朝泥塑,局部已被信众摸出镜面包浆。罗汉神情各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