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掉家里一堆的《书法》杂志,18、19年的几十本。整体翻看了一遍,其中有一期关于丁敬、钱松等浙派八家,有放大的印脱和印面彩页,以前没有认真看。从印面看,浙派还是以冲刀为主,只是他们用短冲或冲切结合,与认为的切刀法有很大不同,这点从刀痕和印面效果很容易看出,与我原来的认知有些差异。
近来,在刀法上做一些探索。如下:
- 探索小角度摆刀手法,刀躺平了,行刀轻松,但行刀定位准确度不够。小角度摆刀很有意思,锯齿明显,走刀轻松,可控,缺点是不畅快,不易走直,板滞。
- 推切,大角度(刀与印面略小于90度),此法借不到向前冲的力量,须用推力切掉印石。另因为大角度,入石的不是一个小角,而是一段刀角,起到稳定线条的作用。冲刀的直线全靠手控制,而推切,刀对直线有规范作用。依此刀法临了几方汉印,玉印尚可。元朱可用此法一层一层削,不得法。
汉印中有一类,原先因为印的四角容易被抹掉,线条变浅变细。后人刻意为之,就像做残,倒能营造四周线条细化效果,有变化,有点意思。汉印章法并不刻板,有很多类型,章法须了然于胸,在此正统下求变。
篆隶结合汉铜边款,很有些感觉,线条没有问题,结构不足,谈不上好,精进途中,需要勤加练习。
周末线条练到手痛,大量线条练习很有必要,窗花练习,细节差强人意。
跟老杨随便说了,立一个FLAG,明年出一本篆刻的书。不知能否遂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