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大童  |   on Tuesday, September 13, 2022  |  1450   |  3 minutes

作者:方勇

是非的观念出现了,大道也就因此而亏损了。

缺说:“那么对于天下的一切事理,不都就无法了解吗?”王倪说:“我怎么会知道呢!虽然如此,请让我试着说说。怎么能知道我所谓的‘知’未必不是他人所谓的‘不知’呢?怎么能知道我所谓的‘不知’未必不是他人所谓的‘知’呢?我且试着问你:人们睡在潮湿处,腰部就会患病或造成半身不遂,泥鳅也会这样吗?人在树上居住就会惊恐战栗,猿猴也会这样吗?人、泥鳅、猿猴这三者,究竟谁知道哪里是标准的居处呢?人吃家畜的肉,麋鹿吃美草,蜈蚣以食蛇脑为甘美,猫头鹰和乌鸦喜欢吃老鼠,这四者究竟谁知道什么是可口的味道呢?雄性猵狙喜欢与雌猿交配,麋喜欢与鹿交配,泥鳅喜欢与鱼交合。毛嫱和丽姬,人们都认为她们美丽;但是游鱼见到她们就避入水底,鸟儿见到她们就飞上高空,麋鹿见到她们就急速逃跑。这四者究竟谁知道天下真正的美色呢?依我看来,仁义的头绪,是非的途径,错综杂乱,我怎么能知道它们之间的区别呢!”

万物都是如此,互相蕴积包裹而不分是非、可否、死生、利害。我怎么知道世人喜欢活着就不是一种迷惑呢!我怎么知道世人害怕死亡,就不是像幼孩迷失在外而不知回归其故乡呢!

孔丘与你,都是在做梦;我说你在做梦,我也是在梦中了。我谈的这番道理,可以称为吊诡。万世之后能遇到一位能悟解这番道理的大圣人,就已经好像是在旦暮之间了。”

影子说:“我因为有所依赖才这样的吧?我所依赖的东西又有所依赖才这样的吧?我依赖形体而动,犹如蛇依赖腹下鳞皮而行、蝉依赖翅膀而飞吧?我怎么知道所以这样的原因呢?又怎么知道所以不这样的原因呢?”

罔两问影子说:“刚才你在行走,现在又停下来;刚才你坐着,现在又站了起来;你为什么没有独立的志操呢?”

物化:指一种泯灭事物差别,彼我浑然同化的和谐境界。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①。以有涯随无涯②,殆已③!

,虚室生白(89),吉祥止止(90)。夫且不止,是之谓坐驰(91)

回曰:“敢问心斋。”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80)。听止于耳(81),心止于符(82)。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若夫乘天地之正(74),而御六气之辩(75),以游无穷者(76),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77),神人无功(78),圣人无名(79)。

“井鼃不可以语于海者⑫,拘于虚也⑬;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⑭,笃于时也⑮;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⑯。

生就是意味着死,死就是意味着生的开始,谁能知道生与死的终极呢!人的生死,不过是气的一时聚散罢了

造物者使我的左臂渐渐地变成公鸡,我就用它来报晓;使我的右臂渐渐地变成弹弓,我就用它来打下鸮鸟烤肉吃;使我的尾骨渐渐地变成车轮,使我的精神变成骏马,我就坐上它,哪里还会另找车驾呢!

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坐忘矣②。”仲尼蹴然曰③:“何谓坐忘?”颜回曰:“堕肢体④,黜聪明⑤,离形去知,同于大通⑥,此谓坐忘。”仲尼曰:“同则无好也⑦,化则无常也⑧。而果其贤乎⑨!丘也请从而后也⑩。

无名人曰:“汝游心于淡⑫,合气于漠⑬,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⑭,而天下治矣。”

“明王之治:功盖天下而似不自己⑫,化贷万物而民弗恃⑬;有莫举名⑭,使物自喜;立乎不测,而游于无有者也⑮。”

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⑦,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比如师旷就是这样的人。对仁义造作的人,会拔擢伪德而蔽塞真性来博取好名声,这难道不正是使天下人喧闹着去奉守那不可企及的法式吗?

原文载录,如侵权,留言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