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心时代

人类伟大思想传统的开端(人类文明万古江河的源头,重现中国、印度、希腊、以色列文明的辉煌历程理想国出品)

  大童  |   on Saturday, July 23, 2022  |  2535   |  6 minutes

作者:凯伦·阿姆斯特朗

雅利安人自从开始在大草原上居住就相信,他们中最好的和最富有的人将会在天堂加入神灵的行列。如今他们确信,一名在战斗中壮烈牺牲的武士可以立刻前往神灵的世界。因此,在英雄法典中,开悟与由暴力造成的死亡是分不开的。

这种脆弱性标志着吠陀时代晚期,即一个社会变革的动乱年代的开始。[20]公元前10世纪,古老的平等主义的部族组织已经开始瓦解,被称为刹帝利(kshatriyas,“得到授权的人”)的武士家庭中的贵族阶层逐渐占据统治地位。那些没有高贵血统的吠舍(vaishyas),即普通的部族成员,开始放弃劫掠行凶而成为农夫

周公和他的兄弟召公之间产生了重大分歧。周公认为上天授权给所有周朝人,因此,新君王应当依赖其大臣们的建议。但召公主张,君王独自领受了委托权。召公恢复了原有的观念。因为君王是天子,所以他是唯一能够直接与上天打交道的人。的确,君王会征询大臣的意见,但他接受了一种无与伦比的神秘力量,赋予他统治国家的权力。 出于显而易见的理由,成王喜欢叔父召公的观点。两人联手,向周公施加压力,迫使其引退。周公居住到中原东部的鲁国——分封给他的私人采邑。他成为鲁国人的英雄

在一场饥荒发生时,雅各和他的12个儿子(以色列各支派的创立者)移居埃及。起初,他们在那里繁荣发展,但后来却被埃及人奴役,以色列人在囚禁的困苦中度过了400年。最终,大约公元前1250年,他们受到耶和华的怜悯。他显示出强大的力量,使以色列人在摩西的领导下获得解放。在

逾越节是为夺取应许之地而进行的圣战所做的准备,这场圣战以进攻耶利哥城为开端。城墙奇迹般塌陷,以色列人夺取城池。“他们对城中所有的实施圣战——不拘男女老少、牛羊和驴,都用刀杀尽。”

希腊人是印欧民族的一支,于公元前2000年左右开始定居在这一地区。[2]像印度的雅利安人一样,他们对大草原并没有什么记忆,而是假定自己的祖先一直居住在希腊。但他们讲印欧语,并与印度雅利安人具有某种相同的文化和宗教传统。火在希腊人的崇拜仪式中是非常重要的,希腊人也同样热衷于竞赛,将他们能运用的任何事物都来进行比赛

。腓尼基殖民者首先开发了地中海西部地区,公元前814年,他们在北非海岸建立了迦太基(Carthage)

最重要的是,这些复杂的宗教仪式能帮助参与者超越自我。荀子继续写道:“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

他们以下面的话作为结束:“我请求一切有生命之造物的宽恕,愿一切造物宽恕我,愿我对一切造物怀有友谊而没有丝毫敌意。”[20]这种新的理想已不再仅仅是戒除暴力,而是要培养一种无尽的温柔与怜悯之心。

,轴心时代的各种信仰里都有一种共同的理想,即同情、尊重和普遍的关切。那些圣贤像我们一样,全都生活在暴力社会当中。他们所创造的是一种精神之术,利用人类自然的活力去反对这种侵害。他们之中最具天赋的人意识到,如果你想要遏制残酷和专制的行为,仅仅提出外在的指令是徒劳的。正如庄子所指出的,颜回即便向魏王宣扬儒家学说崇高的道义也没有用,因为这并不能触动魏王潜意识里存有的偏见,而这种偏见导致了他残暴的行为。

它使人们进入一种入迷状态,即“暂时离开”其惯常的、自我束缚的意识,领悟一种实在,即他们所称的“神”、涅槃、梵、个我,或者“道”

轴心时代的历史说明,事实恰恰相反,每一种信仰都始于从那个时代史无前例的暴力中进行有原则的、发自内心的撤退。当礼仪改革者着手将冲突和挑衅行为从献祭竞赛中移除时,印度的轴心时代开始了。在耶路撒冷被摧毁、巴比伦之囚发生之后,以色列的轴心时代庄严地拉开了序幕,那里的祭司作家们开始衍生出和解与戒杀的理想。中国的轴心时代在战国时期得到发展,那时的儒家学派、墨家学派和道家学派都发现了抵制侵略行为的方法,那些侵略行为普遍存在、为法律所不及,并具有毁灭性。在希腊,暴力由城邦制度化了,尽管存在一些对轴心理想的突出贡献,尤其是在悲剧文学领域里,那里最终没有发生宗教变革。

墨子并不将家庭当作学会爱他人的场所,相反,他认为兼爱——“关注所有人”才使人有可能恰当地去爱家庭或国家。如果人们没有培养对整个人类的关爱之情,那么爱家或爱国只会褪变为集体自我中心主义

“兼爱”直接导向非暴力。在《墨子》中名为“非攻”的一章中,墨子谨慎地权衡了战争的利与弊。战争破坏了庄稼,杀戮了众多平民百姓,耗费了武器和马匹,还使得祖先失去为他们献祭的后代

《墨子》中的某些章节可能是后世墨家弟子所作,这些章节对防御战争是赞同的,其中包含一些关于城池在被围攻时如何防御的指导。但墨子本人很可能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和平主义者,他反对一切暴力,并游历列国,劝说统治者打破国家间不断攻伐的恶性循环,而这已开始吞噬着中原地区所有的诸侯国。

庄子如今才认识到,杨朱主义的信条建立在错觉之上:按照杨子的教义是不可能保护自己的。我们注定会去摧毁或者被摧毁,吃掉他人或者被他人吃掉。我们不能逃脱自己的命运,除非我们能够甘心接受那永无穷尽的毁灭和消亡的过程,我们就不可能拥有安宁。

自尊自大乃是开悟的最大障碍。自我膨胀容易使我们固执己见,自负容易使我们和别人发生争吵,并且爱管闲事。

当孟子清楚地认识到人君绝不会重视他时,便从官场引退,并开始著书立说

孟子如为犬儒, 会有民本思想? 孔子认为只有礼仪才可以改变社会,孟子却见证了战国时期经济和农业的巨大变革。孟子将尧和舜尊奉为技师,即具有实践能力的人,而并未赞赏其对礼仪的精通。

孟子强调,圣王应当心系民众,关爱百姓。在他看来,在尧和舜身上体现出的首要贤德就是关心民众的疾苦,并对他们的境况充满关注和担忧。

那些坚持不懈地做善事的人,最终将获得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这是一个他自己杜撰出来并感到很难解释的术语。它乃是一种特别的“气”,能够使人升入圣界。孟子云: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93][94]

庄子曾经也有过类似的体验,但他还是认为自我意识只会阻碍“气”的流动。孟子却认为并非如此。在孟子看来,通过严格的、持之以恒的道德修为,就能够实现与“道”合一的境界。

宗教批评家指出暴力与神圣之间有关联是正确的,因为宗教人(homo religiosus)始终被生命之残酷所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