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十九讲

一代哲学宗师牟宗三经典代表作,跟大师一起读透中国哲学的精髓,厘清现代人必须要懂的先哲智慧!

  大童  |   on Saturday, August 27, 2022  |  2186   |  5 minutes

作者:牟宗三

庄子曰:“物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彼是莫得其偶,是谓道枢。”“彼是莫得其偶”正表示对偶性(

这并非肯定执着,而是有些执着确有相当的谛性,例如,科学就有谛性,是真正的俗谛。

即“依他起性”“遍计执性”与“圆成实性”(2)。三性其实就是二谛的另一种说法,

来。⁑

缘赼

唯识宗除了与二谛相应的二性外,还正面表示了“遍计执性”,故言三性。

于真谛、于俗谛”(3)。“于”是对于的“于”,对一般人而言为真的是“于俗谛”;对菩萨、佛而言为真的是“于真谛”。

科学知识就是“于俗谛”,世俗之人很肯定地认此为真,至于佛菩萨所承认的“于真谛”,自科学的立场却视为妄想,如此真、俗显然是二,即“于真谛”与“于俗谛”是二不是一。

佛菩萨无执着,就着空而观缘起法,就着缘起法无自性而说空,因此真俗二谛在佛菩萨眼中就只是真谛一谛,亦即“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的中道第一义谛。

因此《般若经》言:“实相一相,所谓无相,即是如相。”

有人不赞成我说科学知识是执着,但科学知识为什么不能是执着呢?知识就是知识,当然无所谓执着。但若知凡属于识的范围者都是执着,则科学知识当然也是如此。

科学知识的成立既然需要范畴的决定,需要抽象的作用,当然就都是执着。

但佛教正是说这些相也属于执着,因此才说“遍计所执性”就是“相无自性性”。唯识宗还有个名词叫“不相应行法”,也叫“分位假法”,既然是假立施设的,当然就是执着。

当然达至菩萨的境界时,可以用显神通的方式将疾病化去,而不需要西医。但是菩萨为了顺俗过现实生活,也可以找西医而不用神通。因为菩萨不能完全离众异俗,若完全离众异俗就不能度众生。因此菩萨是方便地保住科学知识,是由菩萨的“大悲心”来保住科学知识的必然性(necessity)。

佛菩萨发动大悲心而需要有谛性的执着,就要从法身处落下来,做一个“自我坎陷”(self-negation),以顺俗同众,如此才能救度众生。举例来说,做圣人不同于做总统,圣人若要做总统,也必须离开圣人的身份而遵守做总统办政事的规则法度,这就是圣人的“自我坎陷”。同样,佛为度众生而需要科学知识,于是“自我坎陷”以成就科学知识,并保障科学知识的必然性,这种保障方式就是辩证的,而不是逻辑的。因此其必然性是辩证的必然性,而以大悲心作为其超越的根据(transcendental ground)。

佛教讲转识成智,就是要将识的执着化去而成智,因此,执与科学知识是可取消的。但若佛自觉地要求科学知识的执着,则亦可由智的地位“自我坎陷”而落为识,那么这时的识所表现的无明就是“明的无明”,这是个诡辞,轻松些说即是所谓的“难得糊涂”。众生凡夫所表现的无明乃是“无明的无明”。这两个层次仍然不同(11)。

其实,学佛的人,是应当多读经的。因为经是佛所说的,经所代表的是具体、活泼、舒朗而开阔的心胸;而论则是菩萨所造,目的在于阐明佛经之义理,故理论性较强。然而,正因为理论性较大较强,一旦陷在其中,就好比陷入天罗地网之中,常闹不明白。所以干脆多读经,反可使人的心思较活泼、开朗。由此,我想到天台宗智者大师的《维摩经玄疏》,其中有一段话说,一般人都以为论丰富、经贫乏,其实并不如此;还是经丰富,经比起论来较舒朗,所以启发性亦大。“是入道正因,轻经重论甚可伤也。”(

至于《大乘起信论》所提出之“心”乃是超越的真常心,此真常心是一切法的依止。所谓一切法,乃是包括生死流转的一切法,以及清净无漏的一切法。这一切法的两面,都依止于“如来藏自性清净心”,“依”是依靠的依,“止”就好像说“止于至善”的那个止。

识系统,都有其自身所遭遇的困难;他引用《胜鬘

所以阿赖耶识系统所说的清净法与染污法,其来源是不同的。阿赖耶识系统对清净法虽也有所说明,但却说明得不够健全、圆满与彻底。而且此种说法有一种坏影响,此即使得“一切众生皆可成佛”这句话无法充分地被证成。

也就是䦦

依唯识宗阿赖耶识系统,阿赖耶识只有一性,即虚妄的染污性,而没有超越的清净性。

这个如来藏作为生灭法的根据(ground)是什么意义的根据呢?依佛教之说法,如来藏直接生起清净法,即名之为“生因”(25)。但是对着有漏生灭法则非“生因”,亦非“了因”,而是“凭依因”。也就是说,生灭染污法只是凭依如来藏起现,并非从清净的如来藏直接生起。如此,“自性清净心何以会生出染污法”的问题,就不复存在了,因为“如来藏自性清净心”只是生灭法的凭依因而非生因,生灭法必须凭依如来藏而起现。

强调人的实践理性,却未肯定人有“智”的直觉。他不承认人具有《大乘起信论》所肯定的“如来藏自性清净心”或如王阳明所说的良知意义的心,甚至如陆象山根据孟子所说的“本心”。

又依如来藏系统,它也可以说是肯定有一个first cause,因为一切法都依止于“如来藏自性清净心”,而且由此一心开二门;从如来藏这里,不但可以说明生死流转的生灭法,而且可以说明涅槃还灭的清净法。

空”。为什么万法无自性呢?因为它是依因待缘而生。缘生就含着无自性,无自性就含着空,因此“缘起性空”是个分析命题(analytical proposition),也就是

依佛教,“为实有而奋斗”就是求常,是增益见;若认为完全是空无,一无所有,就是减损见。常见、断见均是邪执,不合中道,这正是缘起性空之观念的精彩之处。

原文载录,如侵权,留言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