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大纲

  大童  |   on Sunday, October 9, 2022  |  931   |  2 minutes

作者:张岱年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妙是微有,徼是微无。常无以观其妙,即就无观无中之微有;常有以观其徼,即就有以观有中之微空,谓无中含有,有中含无

所有事物都包含其对立面 妙是微有,徼是微无。常无以观其妙,即就无观无中之微有;常有以观其徼,即就有以观有中之微空,谓无中含有,有中含无。道实非有非无,似有似无,于无观有,于有观无,即所以不滞于有无之际,而为观道之方法。要之,道是超感觉的,非五官所能感到,但非无有。认道为有形或认道为无有,都是谬误。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段《注》:“空、孔,古今字。”秒者无穷小;窍者最小空。

出言谓离言说,道实在言语界之外;以言语形容道,实难得恰切。所以老子论道,总喜用“似”、“若”、“或”等字,即是“强为之容”之意。

所以老子的宇宙论可谓一种客观唯心论。 此究竟所以,实即变之所以,反之所以。变与反乃道所包含之基本规律

。在老子之宇宙论中,道或太为最根本者,一为次根本者,故《庄子·天下》篇谓老聃之学:“主之以太一。” 【注】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分阴分阳,迭用柔刚。

老子道论以规律之究竟者为宇宙本根,太极论则以阴阳未分之体为宇宙本根。而一阴一阳之道非是本根。

所谓阳,实即是太极之动;所谓阴,实即是太极之静。虽云动而生阳,静而生阴,阴阳与动静,其实并非二事。动极则静,静极则动,一动一静互根,一阴一阳相继。

万物总合只是一个太极,太极分化而为万物

动之始,则阳生焉;动之极,则阴生焉。一阴一阳交,而天之用尽之矣。静之始,则柔生焉;静之极,则刚生焉。一柔一刚交,而地之用尽之矣。

邵子以为数先于象,象先于物,而太极与神则又为数之根本

太极不动,性也。发则神,神则数,数则象,象则器,器之变复归于神也。

至小无内,谓之小一。

万物毕同毕异。(同上) 因万物皆成于小一,故毕同。惠子的思想,可谓是一种原子论。

物之生灭即气之聚散,全宇宙只是一气而已。气为何物?古时人认为气是由无而有,未成形体的一种状态。

中国哲学中所谓气,是未成形质之有,而为形质所由以成者,可以说是形质之“本始材朴”

质料

原文载录,如侵权,留言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