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念的奇迹

  大童  |   on Wednesday, August 17, 2022  |  1702   |  4 minutes

作者:一行禅师

如果你心中想着:「希望这家伙闭上嘴,这样我才可以专心。」这时你就已经失去了正念。 但如果你想的是:「要是他想谈天,我会回答,但是我会继续保持正念,觉知我们正一起在小径上行走的事实、觉知着我们所说的话,这样我还是能继续注意我的呼吸。」

我告诉他们,如果每天能禅修一个小时当然很好,但那其实根本不够。你得在走路、站立、躺下、坐着和工作时,乃至于洗手、洗碗、拖地、喝茶和朋友聊天时,都练习禅修。

当你洗碗时,洗碗就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事。当你喝茶时,喝茶就是你最重要的事。当你如厕时,如厕就是你最重要的事。

劈柴是禅。担水是禅

将茶杯举到唇边是一个仪式。「仪式」这个字眼似乎太沉重了?我用这个词是为了震醒你,让你理解「觉照」这件生死大事。

如果你在这里找不到它,你在别的地方也找不到。别如影随形地紧迫着你的思绪。不要跟着思绪胞。在当下发现喜悦与平和。

如果你想了解自心,只有一个办法:去观察并辨识出跟心有关的一切。你必须时时刻刻这么做,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进行,而不是只在禅修的时刻这么做。

但是这个意象有个缺点:它让人觉得进出走廊的人跟那守卫是不一样的。而事实上,我们的念头和觉受就是我们自己。它们是我们的一部分。有一种诱惑使得我们把它们,或者至少是它们当中的一部分,当作是一股与自己敌对的力量,一直试图干扰你的专注(定)或洞见(慧)。 但

即受观受,即心观心

涣散的心也是心,就像浪花也还是水一样。当心掌握了自身,被蒙蔽的心(妄心)就变成真实的心(真心)

真心就是真实的自我,也就是佛陀--就是未被分割、完完整整的「纯一」,它不会被孤立个体这样的虚妄分别所分割,而这些虚妄分别则是由概念和语言制造出来的。

想想这个简单而古老的真理:认知的主体不能独立于认知的客体而独立存在。

修行者静观内心,而藉由这么做,得以洞察「认知的主体」与「认知的客体」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当我们修习观呼吸时,觉知呼吸的就是心。当我们修习观身时,觉知身体的就是心。当我们修习观照身外之物时,觉知这些事物的还是心。

物我两忘 对相互依存关系的静观(缘起观),乃是对诸法的深入观照,藉以契入它们的本性,洞见它们其实都以是实相这一大「整体」的一部分,也领悟到实相这个整体乃是不可分割的,无法被切成小块而各自独立存在。

工作只是生命的一部分;但是如果在正念中工作,工作就是生命。否则,人们就会像是行尸走肉。

还有一次,释迦牟尼佛讲了另一个故事,让我突然领悟个人自己修习正念的无上重要性,也就是保护和照顾好自己,而不要去注意其他人是怎样照顾他们自己的;「不照顾自己的心念而只在意别人这样那样」是一种心的习气,会导致忿恨或不安惯。释迦

继续呼吸三次,并在正念中浮现这样的想法:「我正在吸气,而我的身心都平和喜悦。我正在呼气,而我的身心都平和喜悦。」

不要没有觉知,就让任何一个最细微的动作滑了过去,心中要了了分明。

觉察自己正伸手去构书,并取下它。 避免任何突然或粗鲁的动作。 维持对呼吸的觉照,特别在你思绪涣散飘移的时候。

没有任何欲望能将你自此刻的喜悦中拉走,即使是成佛或度众生的大愿都不能。觉知到无论是要成佛或者度众生,都必须以当下纯净的安详为基础才能实现。

禅观你的色身就在你前面--在树间、草地上、叶缝中,在河里。

清楚觉察到你就在宇宙中,而宇宙也在你之中;假如宇宙存在,你就存在;假如你存在,宇宙也就存在。 既无生;亦无死。既无来;也无去。

生起这个念头,「我将用手指指着自己,」然后指向相反的方向,而非指向自己的身体。 禅观你自己外于你的色身而存在。

比丘舍离贪爱、不善之心念,众生离欲之心,伴随着寻和伺并充满喜乐,他进入初禅;寻、伺消失,获得内心平静和专心一致,众生离欲和无寻、无伺之心,充满喜乐,他进入二禅;喜消失后,他住于平等心,对感受完全觉知、时时彻知无常,并且在身体经验到圣者所说的:「由觉知和平等心所众生的乐」他进入三禅;在根除苦乐以及先前的喜忧也消失之后,他因此进入超越苦、乐的四禅,充满平等心和觉知。比丘们!这就是正定。

这就是为什么说:「比丘们!只有一条道路可以使众生清净、克服愁叹、灭除苦忧、获得正道、体证涅盘,这条道路就是四念处。

原文载录,如侵权,留言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