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知之後

  大童  |   on Sunday, January 24, 2021  |  710   |  2 minutes

作者:萊思麗.海澤爾頓

卡爾巴拉的故事對此來說正是個完美的載體,它打破了常規下的社會和經濟分界線,讓神職人員和世俗知識分子、自由主義者和保守主義者、城市馬克思主義者和受傳統約束的村民皆能有所共鳴。

自始至終,「卡爾巴拉精神」迅速地獲得源源不絕的力量。[1]七世紀時由倖存者口述的故事不僅不會失落在漫長的歷史中,反而會被歷代人士發揚光大,最終在二十世紀時重獲新生。

胡笙之後,所有的伊瑪目都迴避了政治參與,投身純粹的神學研究。似乎只要他們安安靜靜地遠在麥地那,伍麥亞朝的哈里發就可以當他們不存在,但是,他們的存在對阿巴斯朝產生了更大的威脅。因為他們直接承繼了穆罕默德的血統,這便顯示出阿巴斯朝的正當性有瑕庛。

人們已經知曉了他重返的日期和月分──穆哈蘭姆月的第十天,也就是胡笙在卡爾巴拉壯烈犧牲的那一天。但是年分仍舊處於未知,而且正是因為未知,所以似乎每一年都有可能,尤其是在動盪不安的時代。

。正如所有的信仰問題,不論是在現代美國及幾個世紀前的中東,遜尼和什葉派的分裂總是可以被當權者操弄以博取政治利益。

七世紀時的主要問題再次浮現──究竟應該由誰領導伊斯蘭世界?這個問題如今升高到了國際的層次。在這個戰場上,過去是阿里和穆阿維亞的角力,如今則是什葉伊朗和遜尼沙烏地阿拉伯之間的水火不容,為了伊斯蘭世界的影響力和政治領導相互競爭,而受害最深的是伊拉克的城市和阿富汗與巴基斯坦的山區。

無論是相信神性流傳在先知家族的血液裡的什葉派,還是相信神性蘊含在整個穆斯林社群裡的遜尼派,西方人都絕對不能忘記,統一伊斯蘭教兩大派系的遠遠大於能分裂他們的,而且絕大多數的穆斯林仍然珍視穆罕默德本人所宣揚的統一理想──一個越是破碎越是被緊緊擁抱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