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力丛书

看现代新儒学思潮的哲学奠基人、一代开宗大师熊十力如何让传统儒家思想焕发新生(全14册)

  大童  |   on Thursday, January 20, 2022  |  1508   |  4 minutes

作者:熊十力

1932年10月由浙江省立图书馆发行。此即以该版本为底本,并参考中华书局1985年版等其他标点本点校。

《心经》所谓“无挂碍无恐怖”是也。挂碍与恐怖,其相状极微细沉隐,人皆为此所困而不自觉。此皆执我执物所致,破执即自性显矣,自性上元无此

五蕴之说,始自释迦,《阿含》可考。但《阿含》译为五阴

佛家说一切心、心所法,具有三性,善性、恶性、无记性是也。无记者,非善非恶。记谓识别,识作志读。既善恶两非,即不可识别,故云无记

。有漏者,漏谓染污,有染污故,名有漏。

见道菩萨,方证得清净本性,犹未圆满。至佛,则全体清净,始称圆满。

德者得也,若物德之德,即言某物之所以得成为某物者也。

老虎吃人 老虎之德 又如前文四静虑中,吾据《义林》释静字云:“性离嚣高、沉没等障。”此词首一性字,即显静之自体

。但诸行是所生果法,而种子是能生因法,能所条然各别。故前七识此即诸行。之种子,可离异前七诸法,而潜藏于第八赖耶自体之中,为赖耶所缘相分。所缘犹言所知。即赖耶自家种子,为赖耶自体所含,而亦是赖耶所缘相分。既为相分,明明是独立的物事。据此,则种子与诸行,各有自性。易言之,即种子立于诸行之背后,而与诸行作因缘,亦得说为诸行之本根,故谓其种子离异诸行而有实物。此与前述法相家之种子说,其意义不同显然矣。

如胶之粘物,尚不足形容其万分之一。马蹄着于泥涂则不行,飞鸟着于网罗则死,走兽着于陷阱则杀,人心之着于我及我所,更非此等可喻。

我所者,具云我所有法,如自身及妻子、财物、名位、权势,乃至器世间并所持偏见等,一切皆名我所。由执我故,遂执我所,一切渴爱缠缚,牢不可解,是则名着我所。着者,惨毒之至也。

印度人辩论,动以斩首相要。

贪、嗔、痴三法,号三不善根,一切染法,依此为根本而得起故,又名三毒。

。如此中所说,赖耶即是轮回之主体,死此生彼,恒不断绝。若本此旨,而宽泛言之,即个人之生命,死后不断是也。

此五蕴法,若综合言之,实只色心二法。受、想、行三蕴中,一切心所法,皆摄属心法。

十二处者,谓眼处、色处、耳处、声处、鼻处、香处、舌处、味处、身处、触处、意处、法处。

《缘起经》云:“谓依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处,六处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

《显扬论·成苦品》首建立三苦相:一行苦,二苦苦,三坏苦。

苦苦者,上苦字,逼迫义;下苦字,名词。种种忧患逼迫,皆名为苦,故曰苦苦。

八苦者,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怨憎会集故苦。爱别离苦、爱欲和合,而今乖离,故苦。求不得苦所求不得,故苦。

一切烦恼及业,能为感苦之因,故说名集。

此于苦谛、集谛、灭谛,为遍知故,遍知一切苦谛。为永断故,永断一切集谛。为作证故,灭诸杂染,证知真理。一切圣道。圣智所行,名为圣道。

名世俗谛,或复省言俗谛,或复省言世谛。

如瓶如衣,乃至日星大地,于世俗谛,皆实有故。

真谛,亦名胜义谛

胜义者,于一切义中,最极殊胜,故名胜义

是诸境界,皆得名之为义。道理者,如无常苦空无我,与涅槃常乐我净,诸如此类,无量无边道理,亦皆名之为义

此复有多异名,或云实谛,或云第一义谛,或云非安立谛。

俗谛中一切法,只于俗谛,说为实有。若推入真谛,即都无自性,说之为空。经言有名无实者,即是世谛。如五蕴中色法,约俗谛言,此色有实自体。若入真谛,色但假名,便不可说色有实自体故。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真谛,即一实真如。

空见论者,妄计无有一切诸法体相

虚无主义 妄计最胜论者,谓如婆罗门,起如是见,立如是论:婆罗门是最胜种类,刹帝利等是下劣种类;婆罗门是白色类,余种是黑色类。如是等计。今五洲各民族,种界之邪见甚烈。

唯物论者,计极微是常,亦是此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