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寨

中国式解构

  大童  |   on Sunday, February 5, 2023  |  2343   |  5 minutes

作者:韩炳哲

,黑格尔并没有为中国人的“道德放任”找到合理的解释,因而将其归咎于佛教。佛教“把最高的和绝对的——上帝——认为是虚无”,并“把鄙视个性、弃绝人生,当作是最完美的成就”。因此黑格尔认为,在佛教“空”的消极性中有着虚无主义的那种虚无。他认为,这应该对中国人“极大的不道德”负责。黑格尔显然认为,虚无主义的那种虚无不能兼容约束力、终极和永恒,它与代表真理和真实性的上帝是对立的。

在他们看来,变化不以事件的形式发生,它不是爆发性的,而是暗含其中、不被察觉、连续不断的。那种发生于某个绝对时间点上的创造,在中国人看来是不可想象的。以事件形式标记的时间,其特征是非连续性。

也正因为如此,东亚思想中既没有出现海德格尔那种对死亡的强调,也没有出现汉娜·阿伦特那种对出生的强调

中国人的思想在某种特殊的意义上来说是实用的。它不追溯实体或起源,而是顺应物(Dinge/pragmata)之自然。它注重识别事物变化的过程,讲究顺势而为,做出反应并从中受益。中国思想不相信固定不变的实体或原则。这种顺势而为、源于无实体(Wesenlosigkeit)和“空”的因势利导,在黑格尔看来,是狡猾的、不真实的、不道德的

“权”指的是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并从中获益的能力。

那些利用并穷尽了形势和情境中潜力的人方能拥有权力。权力不具有主体性,而是情境性的。也就是说,权力取决于所处的位置。

在中国思想中,“权”所代表的可移动的重量取代了“存在”的重力,因此,情境(Situation)也就取代了地心引力。

对海德格尔来说,向死而生同时也意味着英雄式的孤立和寻求自我的决心。

新的形势和新的关系不断地改变着它的外貌。心理机制遵循的是一种复杂的时间运动。在这个过程中,后来者/后续发生的事参与构建了先在者/先前发生的事。过去、现在和未来在心理机制中相互渗透。弗洛伊德的转录理论对图像理论提出了质疑

。柏拉图的“禁止模仿说”(Mimesis Verbot)正是源于对存在的这一理解。在柏拉图看来,美与善是恒定不变的,只与其自身相似。它是“单一理念”(eingestaltig/monoeides)。因此,它不允许出现任何偏差。根据对“存在”的这一理解,每一件复制品中都包含了一些犹如恶魔般的东西,它破坏了源始的同一性和纯洁性。在柏拉图式的理念中,原作的思想是已经预先勾勒好了的。每一个复制过程都摆脱不了存在之缺失(Seinsmangel)。然而,在中国思想中,存在这一基本概念并不是单一、独特的,而是一个多形态、多层次的过程。

在中国,一幅名作永远不会保持不变。它越是受人推崇,它外观的变化就越多。鉴赏家和收藏者通常会将题跋和印章覆盖在原作上,以求在大师作品上留下自己的印记。这就好像心理机制中记忆痕迹的重叠发生在了画作上。作品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不停地被转录

大师是一个没有同一性的符号,不断地被赋予新的含义。所谓的源始,实际上来自后续的构建。

人与艺术作品的真正关系,与其说是人让艺术作品适应新的环境,不如说是人从作品本身解读出自己以何种不同的方式对历史做出了回应。”[5]阿多诺在这一陈述中将艺术作品想象成鲜活的生命体,它不断地生长、蜕解和变化。

著名的伊势神宫是日本神道教的最高圣地,每年都有数百万日本人前往朝拜。这座神社已有1300年的历史。但实际上,这个寺庙群每隔20年就会被彻底重建一次。这种宗教习俗对西方艺术史学家来说是如此陌生,以至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激烈的争论之后,将这座神道教寺庙从世界遗产名录中除掉了。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专家看来,该寺庙群最多只有20年的历史。那么在这里,什么是原件?

所谓“看到的是原件”,无非是人们的想象罢了。如果弗莱堡大教堂的最后一块旧石料也被换成了新的,那么大教堂的原始性何在呢?

“我是一个佛教徒,我对克隆没有哲学上的顾虑。大家都知道,佛教的基础就是通过轮回完成生命的循环。我认为,在一定程度上,用于治疗目的的克隆技术重新开启了生命的循环。”[2]在伊势神宫的例子里也是一样,保存技术的应用是为了不断地重新开始生命的循环,生命的维持不是通过对抗死亡,而是通过死亡本身来实现的。

。在生命的无尽循环中,没有什么是独一无二的、原始的、绝无仅有的或最终的,有的只是重复和再造。在佛教的永生概念中,创造被“去—创造”所取代。不是创造而是迭代,不是革命而是循环(Rekurrenz),不是原型而是模件,支配着中国的生产(Hervorbringen)技术。

,网络上那些模仿官方媒体的山寨表演被解读为针对舆论霸权和权力垄断的颠覆性行为。这一现象表明,人们希望山寨运动能够在政治层面上解构国家权威,释放民主能量

自然虽不具备创造性的天赋,但实际上它比最聪明的人类更具创造力。高科技产品往往是自然造物的山寨。自然的创造力源于不断变化、组合和变异的过程。进化遵循的也是不断转化和不断适应的模式。如果西方世界认为山寨不过是欺诈、剽窃和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那么它将永远无法企及山寨中所固有的创造力。

无为’在老子的《道德经》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创造性思维不会在被强迫或强制时发生,它不会产生于一个人想要去创造或硬要去创造时;人们必须调整自己,静待它的发生。‘无知’的意思是没有知识。因此,它意味着人们不应强行去激活知识,而是要让自己处于一种开放的、原始的、天真的感知状态。‘无欲’即无欲无求,这意味着:不表现出任何欲望、兴趣或激情,即在康德美学意义上的‘无利害的愉悦’(interesseloses Wohlgefallen),或者说是无利害地保持自我的开放、自我的应允。这种没有行动、没有知识、没有激情的被动的冥想,就是在道家冥想中藏在创造性背后的理念。静待事情发生就是创造力之母。”

原文载录,如侵权,留言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