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心经坛经

中华经典藏书

  大童  |   on Saturday, June 11, 2022  |  3287   |  7 minutes

作者:陈秋平,尚荣译注

罽宾国三藏般若、利言等译出的《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前因今果,今因后果,如是辗转依因再感果,果上再造因,因果不昧,前后相继不断,生死轮回无尽

所谓“八正道”,即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世间有漏之果为“苦谛”,世间有漏之因为“集谛”,出世无漏之果为“灭谛”,出世无漏之因为“道谛”。

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8] ,即非菩萨。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 [2] ;若有色,若无色 [3] ;若有想 [4] ,若无想 [5] ,若非有想非无想 [6] ,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 [7] 。如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

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 [1] ,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 [3] ,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

?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 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佛非坐卧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诗与禅都重视内心体验,重视启示与象征,都追求言外之旨、象外之意

善知识 [7] ,菩提自性 [8] ,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见性:即指“识性”,指彻见自心之佛性,

见性成佛 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 [23] ,獦獠身与和尚不同 [24] ,佛性有何差别

《涅槃经》有云:“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来常住无有变易。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祖曰:“汝作此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如此见解,觅无上菩提 [52] ,了不可得。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生不灭 [53] ,于一切时中 [54] ,念念自见 [55] ,万法无滞,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 [56] 。如如之心,即是真实 [57] 。

惠能向别驾言:“欲学无上菩提,不得轻于初学。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 [62]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71] ;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72] 。

蕴之与界 [100] ,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佛性。

善知识!莫闻吾说空,便即著空。第一莫著空;若空心静坐,即著无记空

自性能含万法是大,万法在诸人性中。

又有迷人,空心静坐,百无所思,自称为大。此一辈人,不可与语,为邪见故

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去来自由,心体无滞,即是般若

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莫错用意,名为真性自用

何名般若?般若者,唐言智慧也 [14] 。一切处所,一切时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

何名波罗密?此是西国语,唐言到彼岸,解义离生灭。著境生灭起 [15] ,如水有波浪,即名为此岸;离境无生灭,如水常通流,即名为彼岸,故号波罗密。

凡夫即佛 [17] ,烦恼即菩提 [18] 。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

内外不住,去来自由,能除执心,通达无碍。

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故知万法尽在自心,何不从自心中,顿见真如本性?

我本元自性清净,若识自心见性,皆成佛道。’《净名经》云 [35] :‘即时豁然,还得本心。’

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本解脱。若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即是无念。何名无念?若见一切法,心不染著,是为无念。用即遍一切处,亦不著一切处。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 [41] ,于六尘中无染无杂 [42] ,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若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即名边见 [43]

例如稻谷,种子为因,泥土、雨露、空气、阳光、肥料等为缘,由此种种因缘和合而谷子得以生长。

悟无念法者,万法尽通;悟无念法者,见诸佛境界;悟无念法者,至佛地位。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人有两种,法无两般,迷悟有殊,见有迟疾。迷人念佛求生于彼;悟人自净其心。所以佛言:‘随其心净即佛土净

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

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慈悲即是观音,喜舍名为势至。能净即释迦,平直即弥陀。

人我是须弥 [15] ,邪心是海水,烦恼是波浪,毒害是恶龙,虚妄是鬼神,尘劳是鱼鳖,贪嗔是地狱 [16] ,愚痴是畜生

心平何劳持戒 [19] ?行直何用修禅? 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 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 若能钻木出火,淤泥定生红莲。 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 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 日用常行饶益 [20] ,成道非由施钱。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佛教儒教化 定慧犹如何等?犹如灯光。有灯即光,无灯即暗,灯是光之体,光是灯之用。名虽有二,体本同一。

迷人著法相 [6] ,执一行三昧,直言常坐不动,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作此解者,即同无情,却是障道因缘。

本来正教,无有顿渐,人性自有利钝。迷人渐修,悟人顿契,自识本心,自见本性,即无差别。

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

于诸法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

外离一切相,名为无相。能离于相,即法体清净。此是以无相为体。

于诸境上,心不染,曰无念。于自念上,常离诸境,不于境上生心

真如自性起念,六根虽有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真性常自在。故经云: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11]

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 [5] ,内不乱为定。外若著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

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菩萨戒经》云:我本元自性清净。善知识!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成佛道。

内调心性,外敬他人,是自皈依也。

既皈依自三宝竟,各各志心。吾与说一体三身自性佛 [19] ,令汝等见三身,了然自悟自性。

汝等听说,令汝等于自身中,见自性有三身佛。此三身佛,从自性生,不从外得。

智如日,慧如月,智慧常明。于外著境,被妄念浮云盖覆自性,不得明朗。若遇善知识,闻真正法,自除迷妄,内外明彻,于自性中万法皆现。见性之人,亦复如是;此名清净法身佛。

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

念念起恶,常行恶道;回一念善,智慧即生。此名自性化身佛。

诸佛妙理,非关文

字尚不识,焉能会义

前念不生即心 [4] ,后念不灭即佛;成一切相即心 [5] ,离一切相即佛

无住? 犛

汝观自本心,莫著外法相。法无四乘 [46] ,人心自有等差。见闻转诵是小乘,悟法解义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万法尽通,万法俱备,一切不染,离诸法相,一无所得,名最上乘 [47] 。乘是行义,不在口争,汝须自修,莫问吾也。一切时中,自性自如。”

法本一宗,人有南北;法即一种,见有迟疾。何名顿渐?法无顿渐,人有利钝,故名顿渐。

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 一具臭骨头,何为立功课 [5]

见性之人,立亦得,不立亦得。去来自由,无滞无碍。应用随作,应语随答,普见化身,不离自性,即得自在神通 [9] ,游戏三昧 [10] ,是名见性。

无常者,即佛性也;有常者,即一切善恶诸法分别心也。

实性者,处凡愚而不减,在贤圣而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不断不常,不来不去,不在中间,及其内外。不生不灭,性相如如,常住不迁,名之曰道。

三科法门者,阴界入也。阴是五阴,色、受、想、行、识是也。入是十二入,外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内六门,眼、耳、鼻、舌、身、意是也。界是十八界,六尘、六门、六识是也。自性能含万法,名含藏识。若起思量,即是转识 [4] 。生六识,出六门,见六尘,如是一十八界,皆从自性起用

须举三科法门 [2] ,动用三十六对,出没即离两边。说一切法,莫离自性

若有人问汝义,问有将无对,问无将有对;问凡以圣对,问圣以凡对。二道相因 [10] ,生中道义 [11]

自性若悟,众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众生。自性平等,众生是佛;自性邪险,佛是众生。汝等心若险曲,即佛在众生中。一念平直,即是众生成佛。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无佛心,何处求真佛?汝等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外无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万种法。故经云:‘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

原文载录,如侵权,留言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