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常识

  大童  |   on Sunday, January 23, 2022  |  3653   |  8 minutes

作者:太虚

。佛陀不过是我们的导师,我们的先觉,我们的一个先生,使我们发挥本有之觉悟的可能性也来成佛,我们所以才崇拜他。对于神鬼,在佛学中看来不过是六道中之一,很可怜悯的,应当要去救济他的。所以佛学最大宗旨,是破迷以成觉悟的。

佛学以万事万物之事理曰法。但这一切事理,悉是唯识所变现。唯识变即是事;唯识现即是理。这识有眼、耳、鼻、舌、身、意等八种,而以阿赖耶识为根本。

微尘遍全宇宙;全宇宙摄于一微尘。若觉悟到此,即证得大自由、大平等的大安乐。

。佛学之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法界缘起,一人之善恶能影响于全宇宙,这就是大同社会的宇宙观。

何谓实事真理?譬如桌上之花瓶,在科学上说是原子组成的,佛学说他是地水火风(坚湿暖动)四大和合而成,但是因缘和合假的相用,没有实在的个体(空)。

。倘人们果能从佛学上不妄认幻躯为我,了达人生宇宙真理、万有诸法皆互缘相通而空性无二,相资相成,和乐的世界即不难实现。

因他经过研教、究理、修行所得到的信心,是谓智信,智信才是真正佛教的信徒。在家的谓之信众,出家的谓之僧众,亦通于未证真理的十住、十行、十回向三贤位的菩萨。

但恒通遍满于无数无数类差各别、极速极速生成坏灭的名名色色,确实是有未尝异未尝变、永不异永不变之性的。

但名名色色都是变异的,不是不变异的,故此不变异的虽不可无亦不能有,只得强名之曰“如”。换言之,则只可强对此恒遍而不变异的做个记号,名之曰“如”耳。其余既都是变变异异的名名色色,则便都不是真实的。盖真实的必常如是,常如是的必遍如是,然则真的必是无变无异的,无变无异的方是真的,故名名色色皆不是真,唯“如”是真,强谓之曰“真如”。真如既是无乎不在无乎不然的,便可知佛学于名名色色之本体是什么的答案,就是“真如”了。

名色色之贯持者,乃心之发生力的意;名名色色之变异者,乃心之了别力的识;于

。进观意识即真如,真如即意识——意识即真如,故意识便不生幻梦质碍;真如即意识,故真如便圆成了“妙觉明知”。

那三唯胜义是:第一,说明“实在”是“真如”的“唯性论”;第二,说明“现有”是“意识”的“唯心论”;第三,说明“究极”是“妙觉”的“唯智论”。此三唯论,便是佛学的大系了。

而行中有三增上学,即戒、定、慧是也,所谓如何持戒,如何修禅定,如何得大智慧。

宗派之成立,首为大乘三论宗或四论宗,以中论十二门论百论或兼大智度论为主也。同时有小乘之成实宗,以成实论为主。已而有涅槃宗,后归天台。地论宗后归华严。摄论宗后归法相

《涅槃地论摄论》归入天台等后,则为十宗,四分律蜕化为融小成大之南山宗,乃归结为大乘八宗与小乘二宗。

。至深入通俗之心理者,则为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之说;而普及民间者,则为密宗余流之忏焰,与净士宗之度亡。

无论事事物物,一切所有,皆可曰法。非但“有”是法,即“无”亦是法。

法之分类有数种,大分之曰有法、无法。在有法中,曰有为法、无为法。在有为法中分二:一、心法,二、色法。

万有因缘即阿赖耶识中之种子,此识如地中藏有能生一切草木之种子。此能生之种子,谓之亲因缘,余则增上缘也。譬之草木,种子为亲因缘,日光水土皆增上缘也。然依真义释之,草木种子仍非亲因缘,亦是增上缘。真因缘乃阿赖耶识中能生起诸法之种子也。

故空间是物质假相;时分是心法生灭假相。

。含藏一切法种子,即因缘中之因,所有能生诸法功力,即曰种子。万法之因,藏在此识中,故曰能藏识。又以隐藏在有情根身之中,为有情根身及器界之所藏,故曰所藏识。

吾人平时即末那识亦辨不清,所能辨者仅散意识;而前五识亦不明之,只知为五根五宫之知觉而已。其实五根并非五识,不过五识依五官为增上缘而现起尔。世人以助五识之增上缘,认为自有知觉者非是。

烦恼、业、生三杂染,普通佛典谓之惑、业、苦三道。

在现行心心所中夹杂有烦恼在内,即为杂染,亦成染污之物。故凡与烦恼附合而起之心心所,皆烦恼杂染。虽第八阿赖耶识亦是杂染。阿赖耶所以为杂染者,以第八识受前七熏染故,又是生杂染故。故未到圣位之心,皆烦恼杂染。此三界有漏心义也。

思。身与语皆依思而起业。故业有三种:1.身业,2.语业,3.意业。业由何染?染于烦恼。杂烦恼故曰杂染业。亦曰有漏业。

阿赖耶是杂染,则生皆杂染,以名色由之发生,根尘由之触受,皆依此故。人生有老死,亦如器界有坏空;故生者包有情五蕴身及器界而言。即俗云人生世界,以恒行烦恼不能断故,三界心心所皆成烦恼杂染,由烦恼杂染故而业杂染,由业杂染故而生杂染,由生又起烦恼,循环无端,是曰无始流转。

器世界无始流转者,即成住坏空。

有情之无始流转义有四

有情=本死中生

业能得果。因业受罪者,谓之罪业。因业得福者,谓之福业。得色无色界天果报,常在定中者曰不动业。此业即指禅定修习,由此生于初禅天以上,寿命极长,曰不动业果。

但尘欲已空,虽有色身常在定中,故在初禅天尚有眼耳识,二禅天以上,即五识全泯,只有定中意识,已无尘欲。故超欲界,尚有色身,故云色界。此界有四重,即四禅天。虽同在色界天,而高下悬异,故区为四重:一、离生喜乐地,有三重天。欲界天,有忧愁、苦恼,及欢喜、快乐与不苦、不乐等,名之曰受。至初禅天,离欲界,生色界,忧愁、苦痛已无,只有欢喜、快乐。然此尚不全在定中,亦有言语行为。是为初禅天。二、二禅天,有三重天,名曰定生喜乐地。以常在定中,更加喜乐故。三、三禅有三重天。并喜亦泯之。平日欢喜鼓舞,其乐尚浅。至极乐,则并喜无之。故曰离喜妙乐地。四、有九重天。喜与忧对,乐与苦对,至四禅并欢喜快乐皆无之,但是不可形容之平等受。是曰舍受,名曰舍念清净地。是四禅十八天名义。

典只讲生死流转,讲鬼者认鬼是本体,实是误解。鬼有化生,亦有胎生;并非鬼套人壳,即成为人,鬼套牛壳,即成为牛。依

平日以为离物质无法证明精神之存在;而在此界中,即由二禅天以上,只有后三识,无前五识。

一、无趣,二、人趣,三、畜趣,四、鬼趣,五、狱趣。恒言讲六道。五趣较六道,只少阿修罗。以上通天趣,下通鬼趣,故今不别立。三界二十八天,皆包于天趣之中。平

依佛法说,人死未必为鬼,或有作鬼,或有生天,或作畜生,或为人,或为地狱,皆是转生;非死所成也。天死

佛法之三界五趣循业流转义,

既知是义,吾人如不欲堕三恶趣流转,非断去分别我执不可;否则必仍为可流入恶趣之异生也。即无色界,如不能断去分别我执,亦仍可堕入恶趣。

无漏生空慧,现观众生。

在圣智方便上,亦须经过戒定伏之之阶级。断者一分一分去除,永不复生曰断。凡能伏烦恼而是不能断者,即是凡夫。能断一分者即是圣人。异生于圣者之区别如此。

入圣位之最低限度,要将分别所起我执完全断除

断有数种,以生空慧断我执所起烦恼尽,即阿罗汉。阿罗汉是三乘共果。法空慧者,有生空慧,不必有法空慧。

生空慧是偏慧,法空慧是圆慧。

有此种姓,仍当依佛教法为增上缘,始得发生。犹地中有草木种子,须有雨露日光为增上缘。依

有出世三乘种姓者,见佛闻说法,即得圣智;不定者依其先闻何乘之法而得增长。是故说法曰法雨等。

前所说皆因缘所生法,依种子因,遇增上缘而成,故是因缘所生法,同业与界趣,具是因缘所生法。

皆是因缘所生法,虽出世之道,亦皆须有“种”为因,有佛之教法为缘,故其所成圣果,仍是因缘所生法。

在恒行中有阿赖耶识,是无始流行转变相续不断者;不恒行心识有种种造作,皆熏在其阿赖耶识中,藏其种子:一业种,二法种。

三界五趣之业果流转,最不易知,然亦最关要。如不信此,则出世间之解脱生死流转法,亦不能安立。故特提出说明,须先知有此生死事实,再明生死之理,然后可以解脱,而成就三乘之圣道。故明因缘所生法,为世出世五乘之共学。

。此三乘共学三法印:一、诸行无常,二、诸法无我,三、涅槃寂静。今即分三节明之。

就人观之,都无自主体及统宰用,只是五蕴所集之团体。是故只有五蕴,并无实我。此即无我义。

。盖以众缘生故,有为法即空无自性,而无为法亦即遍于有为法之空性故。故曰法无我。由此佛明一切法皆无自性,以异生妄执而认为有我耳。

。能择灭此烦恼业生,得真常寂静,无所变化,所谓不生不死,不起不灭,此涅槃义,是三乘共通义,至

。故有为法毕竟空。有为法,犹有众缘和续之假相幻用;至无为法,并假相幻用而无之,但有其名。由此可见无为法更是毕竟空。有为以因缘生,故知其唯假相幻用而毕竟空;无为但是智观上假设之名义故而毕竟空。此在《掌珍论》等详之,将所有一切诸法,皆告以毕竟空。毕竟空故,一切分别计执皆灭,一切心念皆息。由了得诸法毕竟空,则一切执着皆无安足处。由是无分别智现前,如如相应诸法实相。

如世界有成、住、坏、空四大时期,人生一期相续,有少壮老死。

所谓“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随拈一法,皆为法界”

众生与弥陀有特殊因缘,大抵发愿往生极乐净土,或生此土兜率内院亲近弥勒菩萨。

有了解行,必有结果,故次言“果”。或有从研究教理所得的果,谓之信果。但这不是迷信,因他经过研教、究理、修行所得到的信心,是谓智信,智信才是真正佛教的信徒。在家的谓之信众,出家的谓之僧众,亦通于未证真理的十住、十行、十回向三贤位的菩萨。

原文载录,如侵权,留言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