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如居  |   on Monday, January 1, 0001  |  825   |  2 minutes

艺术的高处:论“脱离群众”之必要

一、从“艺术为大众”到“大众为艺术”

二十世纪初以来,中国知识分子与艺术家多受启蒙思潮影响,主张“艺术为人生”“艺术为大众”,邓散木、启功辈皆身处此时代潮流。社会动荡、民生困苦,使得“服务人民”成为道义上的唯一正途。艺术若不接地气,便似乎有负责任与良知。

然而,这种理念也埋下了艺术标准化与平庸化的种子。艺术家为迎合大众的接受能力,不得不抹平个性与锋芒,使作品趋于“可理解”“可复制”。于是,艺术成为产品,艺术家成为“师傅”,而非创造者。邓散木、启功之辈虽功底深厚,却被制度与舆论裹挟,渐成“老干部”气象——气度中有端正,却少了凌厉与超拔。

二、艺术的本性:逆反与超越

艺术的真正本性,从来不是迎合,而是反叛。大众的趣味多趋稳定与安全,而艺术家的任务恰在于扰动这种稳定。凡能引发时代震荡者,无不以逆反为姿。若艺术家唯恐脱离群众、唯恐高不可攀,那他所创造的,终究只会是被社会消化的安慰剂,而非撕裂旧世界的利刃。

“脱离群众”并非蔑视,而是拒绝被低级趣味同化。艺术不该被降格为审美教育的工具,更不该成为社会宣传的延伸。艺术之“高”,不在于姿态,而在于它必须立于大众感知之上,才能照见更深的真相。艺术家的孤独,正是其存在的证明。

三、“雅俗共赏”的幻觉

所谓“雅俗共赏”,实为一种政治正确式的妥协。艺术若真能被“共赏”,必是它已失去了刺。真正的伟大作品,总是在被误解中流传,在被拒绝中成名。文艺复兴的先驱、浪漫主义的疯子、先锋派的异端——皆以“不可理解”成其永恒。

艺术与大众的关系,从不是“谁为谁服务”,而是“谁敢先走一步”。当大众趣味还沉溺于熟悉的安全感时,艺术家必须远离群众,因为只有站得足够高,才能看清脚下的迷雾。

四、结语:艺术的孤峰

艺术不是平原,而是孤峰。攀登者寥寥,空气稀薄,视野却辽阔。名利与千古,从不可能兼得。名是此刻的掌声,利是世俗的奖赏,而“千古”属于那些甘于孤寂、敢于逆行的灵魂。

真正的艺术,永远高高在上,这事关格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