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ook/export_notes/notes_export_474FB2345D2706...

4.8 KiB
Raw Blame History

笔记导出 2025-08-12 19:48

明夷待访录·破邪论(精)--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 (中华书局)

明夷待访录 / 题辞

余常疑孟子一治一乱之言①,何三代而下之有乱无治也?乃观胡翰所谓十二运者②,起周敬王甲子以至于今③,皆在一乱之运,向后二十年交入“大壮”,始得一治,则三代之盛犹未绝望也

明夷待访录 / 原君

原君,意为从根本上推究为君之道

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诚不为过也。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仇①,名之为独夫②,固其所也

若“不明乎为君之职分”,结局必然是血肉崩溃的悲剧,“远者数世,近者及身

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④,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⑤

明夷待访录 / 原臣

原臣》篇接续前《原君》篇,主要论述为“臣”的职责,即讨论“臣”的本原道理,思维路径也承续《原君》。在

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吾以天下万民起见,非其道,即君以形声强我,未之敢从也,况于无形无声乎

君有无形无声之嗜欲,吾从而视之听之,此宦官宫妾之心也

或曰:臣不与子并称乎?曰:非也

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明夷待访录 / 原法

三代之法,藏天下于天下者也①:山泽之利不必其尽取,刑赏之权不疑其旁落②

即论者谓有治人无治法①,吾以谓有治法而后有治人

所以后世的“法”与三代的“法”相差甚大,其目的是为了满足君主的私欲,将天下之公权掌控在一人一家的手中,其特征为“藏天下于筐箧”,即私天下

疏者近于无法,密者适成非法

后世之法,藏天下于筐箧者也①;利不欲其遗于下,福必欲其敛于上。用一人焉则疑其自私,而又用一人以制其私;行一事焉则虑其可欺,而又设一事以防其欺。天下之人共知其筐箧之所在②,吾亦鳃鳃然③,日唯筐箧之是虞④,故其法不得不密。法愈密而天下之乱即生于法之中,所谓非法之法也。

明夷待访录 / 置相

明朝初期沿袭元制在中央设立中书省、大都督府、御史台分管全国的政治、军事、监察工作。中书省明太祖承前制而设置左、右丞相正一品总理全国政务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中书省大权在握丞相总理百官臣下奏章先由丞相加以综合整理再分轻重缓急签署意见报皇帝裁决。在天下大定后明太祖朱元璋开始加强皇权对丞相权力过大以及中书省、大都督府的政治体制很不满认为不利于皇权的集中。于是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洪武十三年1380朱元璋通过胡惟庸案撤销了中书省废除了宰相并严令后世不得再设宰相由皇帝统领六部原来分散的权力集中到皇帝手中。这样皇权得到了强化相权被彻底侵夺。

但是有宰相终究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对政府的正常运作起到一定的掌控作用。宰相之职撤销后,朝廷政务复杂,皇帝一人无法处理时,各种弊端就出现了。明成祖时,让翰林儒臣入文渊阁参与政务,称为内阁。内阁之设,是辅助部门,主要是发挥顾问、参谋职责,而所有政务都由皇帝最终裁定。但明宣宗时,出现票拟制度,即阁臣草拟对奏章的处理意见,用小票书写,贴在奏章封面,由皇帝审定,用红笔批示,称作批红。后来皇帝怠政,开始让太监代为批红。这种制度对明朝政治产生了恶劣影响,为明朝宦官干政创造了条件。后来太监的批红之权越来越大,肆意弄权,使得内阁权力被架空,导致明朝政治越来越黑暗。所以明朝的宦官之祸尤为严重,为史家所诟病。

使宰相不罢,自得以古圣哲王之行摩切其主⑦,其主亦有所畏而不敢不从也

皇权和相权之争,其实就是皇权专制制度不断加强的过程,随着中央集权制的发展,相权自然被皇权所挤压,退出历史舞台也是中央专制集权制发展的趋势使然

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①

古者不传子而传贤,其视天子之位,去留犹夫宰相也。其后天子传子,宰相不传子。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则天子亦不失传贤之意。宰相既罢,天子之子一不贤,更无与为贤者矣,不亦并传子之意而失者乎?

明夷待访录 / 学校

辛亥革命后,学堂改称学校,一直沿用到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