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ook/export_notes/notes_export_506D8304DF6B07...

7.2 KiB
Raw Blame History

笔记导出 2025-08-06 13:00

人类真的是耶胡吗:欧洲文学十四讲

第一讲 问天下谁是英雄——希腊神话与荷马史诗

古希腊第一代神王是从混沌中诞生的地母盖亚和从她而生的天空乌拉诺斯。他们结合诞下了众位泰坦巨神。乌拉诺斯害怕自己被子女推翻,不许孩子从母亲盖亚体内出来,盖亚最后忍无可忍,怂恿儿子之一克罗诺斯率领众泰坦兄弟造反,趁乌拉诺斯休息的时候阉割了他。乌拉诺斯的血流到地上,变成了复仇女神,阴茎落到海里,化成泡沫,从中生出了爱和美的女神阿芙洛狄特。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著名画家波提切利曾就这个题材画了《维纳斯的诞生》。维纳斯是阿芙洛狄特的罗马名字,画中阿芙洛狄特面带羞怯站在贝壳之上,这是把阿芙洛狄特比喻为珍珠,而实际上她是应该站在泡沫之上的。

在神话中,主神的形象和品格尤其代表着该民族对英雄的看法,但又无法避开一代代神王更迭的问题,因此诸多神话都会用种种方法来修饰解释,希腊神话却不加删改地把这些记录了下来,毫不害怕神的死亡和更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希腊神话系统里,诸神必须用自己的神力和努力来维持自己的领袖地位,不存在永恒不变的身份。对于希腊这种不同的价值观念,有一种解释称之为海洋文明与农耕文明的不同。

第二讲 狄俄尼索斯应该把谁带回来?——古希腊悲剧的两难处境

不过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已经看到古希腊悲剧中存在着两种精神,他将之称为阿波罗精神和酒神精神。他认为阿波罗代表着理性,酒神代表着人类的迷狂。同时他也看到,“作为道德之神的阿波罗,要求他的人民能够自制,而为了要遵守这种自制,便需要一种自我认识”,因此阿波罗精神包含着自我意识的觉醒。

一个塑造普通观众,一个唤醒普通观众。

第三讲 从丰盈到崇高——并不黑暗的中世纪

欧洲很多国家实行长子继承制,贵族们会有不少儿子,但只有长子可以继承土地和财富。那些小儿子们虽有贵族的身份,却大多无法谋生,且无所事事,在社会上流浪。于是如何打发这批人就成了一个迫切的社会问题。

第五讲 欧洲叙事的成熟——从薄伽丘到塞万提斯

一个拒绝性的女子在薄伽丘的《十日谈》里受到如此残忍的惩罚而被视为理所当然,显然薄伽丘赋予了性前所未有的重要性。原因之一,就是薄伽丘认为情爱可以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第六讲 哈姆雷特为何无法说尽——不羁的莎士比亚

事实上莎士比亚的创作也和薄伽丘一样,一开始主要关心的是讲故事:大量的人物,大量的事件,用各种阴谋凶杀来吸引眼球,人物形象的塑造则相对薄弱。莎士比亚的历史剧主要取材于当时的历史学家霍林西德的《英格兰、苏格兰与爱尔兰编年史》和霍尔的《兰开斯特与约克两大显贵家族结合记》,讲英国历史上的红白玫瑰之争等等。但是莎士比亚的历史剧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里面的多数胜利者已经从《荷马史诗》的力量型英雄,变成了使用计谋的权谋型英雄。事实上,莎士比亚对英国历史上的那些胜利者很少赞颂,他笔下的“历史英雄”很多是靠诡计赢得权力的,换句话说,莎士比亚的作品里存在着大量马基雅维利式的人物。

莎士比亚是矛盾的,但文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地方正是它能帮助读者看到人生的矛盾之处。

矛盾之处 在于 现实中要坚定的信念才能成功 哪怕这个信念是错误的 文学不同 文学需要不同信念在作者心中制造出矛盾的张力

就像莎士比亚的第66首十四行诗所思考的如果世界存在着如此多的不公生存的意义又在哪里哈姆雷特所要解决的问题是直到今天都未能解决的因此也难怪他会丧失行动的能力。这也是为什么今天很多知识分子可以长篇大论却缺少行动的力量。

他的高度反映在莎士比亚开始注意到每个人的人性中都包含着毁灭性因素,不仅马基雅维利式的恶人会给他人和社会造成伤害,每个人都存在这种可能性。后期的悲剧性也表明莎士比亚在反思人性后越来越悲观,最后甚至走向彻底的绝望

这是为什么哈姆雷特听说母亲改嫁后,说了一句非常著名的话:“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而不是更有针对性的“妈妈,你怎么这么脆弱”。他在思考母亲的行为时,直接将其概括成了所有女人的行为。由此也可以解释他为什么指责奥菲莉亚放荡,他说的是“我不知道你们会怎么涂脂抹粉;上帝给了你们一张脸,你们又替自己另外造了一张。你们烟视媚行,淫声浪气,替上帝造下的生物乱取名字,卖弄你们不懂事的风骚”

浪漫主义强调的是天才的个人与败坏的世界之间的矛盾主人公往往是悲剧性的、痛苦的甚至不具有行动的能力因为他们是整个社会铁皮屋里孤独的清醒者。到了20世纪人们开始反思这个问题

屠格涅夫区分了文学史上的两类人:一类是堂·吉诃德式的行动者,为理想而行动,有时不免鲁莽;另一类就是哈姆雷特式的思想者,因不断思索而丧失了行动的力量

因此哈姆雷特反而是个恶魔,一心“显示自己的卓识,以毁灭世界的美(的幻象)为乐”。英国评论者奈特说哈姆雷特是让“一个犯了罪的很好的人继续去犯罪”。人性有弱点、有缺陷,哈姆雷特却坚持人必须完美,只要有了缺陷就要受到惩罚

哈姆雷特》开启了莎士比亚反思普通人性的阶段

整个过程中,雷欧提斯死了,他的妈妈喝毒酒死了,然后他才把叔父杀死,最后自己也中了毒剑身亡,造成了几乎大毁灭的结局

而《哈姆雷特》中多数人都因这一事件死掉了,国王、王后、大臣、恋人、同学、朋友,无论好坏,无论是否无辜

第七讲 群体与自我——古典主义的困境

在笛卡尔之前,欧洲占统治地位的或者是基督教的经院哲学,出发点是权威文本《圣经》,依据的是信仰,内容则是神学;或者是在当时由培根所代表的经验主义,培根在他的主要著作《学术的伟大复兴》中,提出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认识理论,这一认识方法后来被称为归纳法。归纳法是当时人们认识世界的主要方式,即先有感受到的经验,然后通过对经验进行适当的归纳,得出概括性的知识。培根就是因观察鸡在雪地里保存的情况,以便总结出冰雪保存食物的知识,结果感染风寒去世的

1610—1643年路易十三在位期间在红衣主教黎塞留的帮助下法国在“三十年战争”中击溃西班牙海军和陆军主力打败哈布斯堡王朝成为新的欧洲霸主。路易十四在位时间72年被称为“太阳王”是欧洲历史上在位最久的独立主权君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