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2 lines
38 KiB
Markdown
272 lines
38 KiB
Markdown
# 笔记导出 2025-08-12 13:52
|
|
|
|
|
|
## 楞伽经讲记
|
|
|
|
### 编辑说明
|
|
时间无始无终,无始,它就不生嘛,要有开始它就生起来了;无终它就不灭嘛,所以讲不生不灭嘛
|
|
|
|
后来佛教发展为讲多种缘起,小乘讲业感缘起,法性宗、三论宗讲真如缘起,真如缘起就是如来藏缘起,法相唯识宗讲阿赖耶识缘起,华严宗讲法界缘起,真言宗密教讲六大缘起。这是讲缘起,当然也都讲性空。本来有是不空(缘起),本不生就是空(性空)。
|
|
|
|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
|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
|
|
|
提起禅宗啊,他标榜的:前念是迷,后念就是悟;前念迷是凡夫,后念悟就是佛;前念(执)著境是烦恼,后念离境就是菩提。禅宗这一套顿悟成佛的学说理论,受如来藏思想的影响是比较大的
|
|
|
|
像白太傅和常禅师啊,写的诗有四句话,“求师治此病,惟劝读楞伽”。就是《楞伽经》能够治人的心病。还有一句“人间此病治无药”,人间世俗呀,治病没有这个药“惟有楞伽四卷经”
|
|
|
|
从约“五味”来说,一般把它看作熟酥,熟的牛乳而不是生的。
|
|
|
|
盘古开天地之前呢,谁又开天地呀?没有个来源,时间是无始啊。没有开始,它就没有终了,所以时间是无始无终。空间也是一样,空间是无边无际的,它没有第一因哪,你说这里是东边,那东边的东边呢?所以空间是无边无际的。
|
|
|
|
所以释迦牟尼佛讲《楞伽经》就是讲他自己的心识的境界。
|
|
|
|
离开了两边、离开了相对,这就是不二。这个佛教用词啊,真是微妙。绝对是一,相对是二,佛教承认有绝对一,也承认有相对二,但是绝不唯绝对、唯相对,所以叫不二。你说不二是一是二啊?你说它是一,它不二,你说它是二,它又不二,所以这个词妙得很,这在逻辑语言学上来讲,它又是悖论又不是悖论。
|
|
所以这个离边中观见在宁玛巴看来是了义究竟法门,这个法门在宁玛巴看来就是文殊菩萨、维摩诘菩萨讲的不二法门。大家都读过《维摩诘经》吧
|
|
|
|
在西藏地区,我们知道藏传佛教有四大教派,小教派有很多了,最古老的教派是宁玛巴,俗称红教,宁玛是古旧的意思,因为藏传佛教是由莲花生大师传过去的,莲花生大师传的就是宁玛巴红教;第二个教派叫噶举巴,俗称白教;第三个教派叫萨伽巴,俗称花教;再就是现在占主要地位的格鲁巴,俗称黄教。这四个教派,所修的最高法门,在红教是大圆满,在白教是大手印,在花教是大圆胜慧,在黄教是大威德。
|
|
|
|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
|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
|
|
|
藏传佛教还有一个萨迦派,也认为他空见是以常边为中。因为唯识论讲三性: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遍计所执性是有,依他起性是空,圆成实性是自性有而非空无。如果按这三个自性来分析,萨迦派认为觉囊派的他性空可比为遍计所执性,他空见抓住“自性有”以为是真理,这就落入常边,自然是不究竟的。这是萨迦派的看法。
|
|
|
|
并且这部经,从达摩开始,初祖传二祖,二祖传三祖,三祖传四祖,代代相传,以为心法。通过这部经印心,一直到了五祖的时侯,后来才慢慢地改为《金刚经》。因为六祖闻客读《金刚经》嘛,大家都知道的,当六祖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句话,恍然有悟么,他就问这个读经的人是哪里来的,那人说从黄梅县来,五祖常常劝我们大家读《金刚经》,说读《金刚经》可以见性成佛。这是《坛经》里面讲的。所以《金刚经》后来盛行于世,而《楞伽经》禅宗就没有传了。
|
|
|
|
讲缘起性空,是就众生的虚妄分别而言,因为虚妄分别本来不是实有,说它空是可以的,般若诸经讲空都是讲的虚妄分别的他性为空,而缘起性空的自性是不空的,是真实的。
|
|
|
|
不过你不能执著空,也不能执著假,你才能够见中道。像龙树菩萨有名的偈子:
|
|
诸法因缘生,我说即是空;
|
|
以是为假名,是名中道义。
|
|
|
|
就像《宝性论》所做的偈语一样:
|
|
一切诸众生,平等如来藏,
|
|
真如清净法,名为如来体。
|
|
|
|
每一乘,是什么样戒、定、慧,在表里都有。在九乘次第里把各宗各派都包括了,你这都是修我大圆满法的前行法,都是必要的,都是可行的,不过层次不同。所以宁玛巴很圆融,很包容,他不排斥应成派、觉囊派,也不排斥格鲁派。
|
|
|
|
如来藏究竟是什么,我刚才讲了并不神秘,如来藏就是众生的心识,我讲了三种心识状态嘛。众生一般是指凡夫,但若从广义上说,佛和菩萨也含摄于众生之中
|
|
|
|
西藏的高僧包括宗喀巴大师在内,称汉地的禅宗是大密宗,本来好像禅宗跟密宗不相关一样的,实际在藏密看来,禅宗是密宗的最高层,不是小密宗、中密宗,是大密宗,这是格鲁巴黄教宗喀巴说的。在宁玛巴看,汉土的禅宗就是大圆满法。
|
|
|
|
觉囊派我昨天讲了,是主张大中观见的,主张如来藏;宗喀巴就主张应成派的中观学说,我昨天也讲了应成派的外中观,就是“缘起性空”,而且他对“缘起性空”也空,不执有,不执无,不执亦有亦无,不执非有非无,离四句嘛,而且连“离四句”也空,空亦复空。而觉囊派认为“空”是对凡夫的虚妄分别而言,自性是“有”的。所以这两派的见地不同,一个是外中观见,一个是内中观见
|
|
|
|
这当然是属于专门考证方面的事情了,一般还是把它看作是方等时。
|
|
|
|
从约“二教”说,就是从法门上来看是顿教还是渐教,是一乘还是二乘、三乘。大乘菩萨道是一乘,声闻、缘觉是二乘、三乘。一般来说本经的法门属于大乘顿教。
|
|
|
|
如来藏藏识是包括了上面讲的三种心识的状态:佛的心识状态是不空如来藏,菩萨的心识状态是空如来藏,凡夫的心识状态就是阿赖耶识。佛是自然而然不受污染的心识,菩萨是借助修行排除污染的心识,凡夫是受污染的心识
|
|
|
|
对修行来说的,一定要认识这一点。我讲空如来藏,就是凭借修持清除污染,有了这个境以后,慢慢地自然而然地就达到了法尔的本来清净,就是不空如来藏的境界。对于我们凡夫来讲,你不能说我就是不空如来藏,不可能,因为你受了污染,你一定要把这个污染空掉,排除掉,要到空如来藏以后,才能够显现你的不空如来藏。
|
|
|
|
凡夫的心识呢,就必然受污染,这种污染的心识状态,我们把它叫做藏识,也就是阿赖耶识。
|
|
|
|
胜鬘经》又讲:如来藏是法界藏、法身藏、出世间上上藏、自性清净藏。《胜鬘经》接着讲:这个自性清净如来藏,刹那善心非烦恼所染,刹那不善心也非烦恼所染
|
|
|
|
还有从“藏、通、别、圆”天台四教来判的,有的认为是属于通教,有的认为是又圆又通,以通入圆,还有的说它四教兼具。
|
|
|
|
宁玛巴修大圆满跟法相宗不同嘛,不同在哪里呢?很关键的一个地方,法相宗(唯识宗)具体的修法,现在已经不太清楚了,但是玄奘法师留下来的有一个“五重唯识观”,这是法相宗的修法,五重唯识一层层地剥。这个五重唯识观实际上就是转识成智,把八识转成五智。首先把阿赖耶识转成大圆镜智,把末那识转成平等性智,把意识转成妙观察智,把眼耳鼻舌身前五识转成成所作智,这是把八识转成四智,也可以说转成五智,因为四智都是法界体性智的体现。所以法相宗的修行方法是转识成智,把识转化过来。
|
|
但是大圆满、《楞伽经》所讲的如来藏智不是转识而来的,而是就着这个识的本身成智,是即心成智,不是转识成智,也就是即心成佛。这个“即”跟“转”就不一样了,就当体,就心的本体成佛,所以是顿悟啊,禅宗讲一超直入截断众流啊,没有那些婆婆妈妈的、这个转那个转的,直接了当,即心就成佛。所以这个见地不同,修行的方法就不同,果位也就不同,当然果位到最后都是佛了。
|
|
|
|
藏传佛教很重视见地,也就是你这个人修行怎么样,看你的见地怎么样
|
|
|
|
达摩接着还说一句话“吾观震旦所有经教,惟楞伽四卷可以印心。” “震旦”是指中国,“经教”就是语言文字所讲的经教。他说呀,我看中国所有的经典里,只有《楞伽经》四卷可以印心。禅宗是以心传心嘛,他没有说别的经典可以印心,可见这部经在教里头、在禅里头、在群经当中的特殊位置
|
|
|
|
金刚经》原来是《大般若经》十六分中的一分——“能断金刚分”,所以一开始《金刚经》也是从头到尾没有细目的,后来昭明就把它分为三十二分,每一分还标了名字
|
|
|
|
使这些众生能够:开-示-悟-入!达摩祖师说的这四个字啊,是四个次第,也是四个境界,使这些众生能开、能示、能悟、能入,把如来藏心地要门给显露出来。这是达摩祖师把《楞伽经》交给二祖慧可时所说的话。
|
|
|
|
过去恒河沙,就是无量的诸佛啊,他所住的是法尔的自然而然的清净的本心,所以他是不空如来藏的境界。若是依靠定力修行离垢的境界叫空如来藏。这两种如来藏都是真实的智慧,都是自性圆满。
|
|
|
|
而是当体即空
|
|
|
|
正因为如来藏和阿赖耶识这两个名词是讲心识的相状和功能,都不是讲心识的本体,所以如来藏和阿赖耶识就没有空与不空的问题,因为讲本体有空与不空的问题,不是讲本体就没有空、不空的问题。因为研究空与不空是关于本体、自性的事情
|
|
|
|
所谓印心是什么呢?就是师父传法给弟子,这个弟子究竟开悟没有开悟,究竟学没有学进去,是不是心领神会得了心法了,就拿这部经来印证、来检验这个学者他的心识的境界,所谓印心嘛
|
|
|
|
讲心识嘛,佛的心识是法尔的,自然而然的,不受污染的,本来自性清净的,这是佛的心识境界,我们把这种心识境界叫做不空如来藏。这种如来藏是真实不虚的,是佛的心识境界
|
|
|
|
当时明太祖找了两个大师,对三经作了注解刊行流通,而且明太祖还下令,信众要出家、要得度,要经过僧科考试,考什么呢,就考这三部经,考中了才允许出家,不及格不能出家,就像世俗儒家科举一样。
|
|
|
|
离不开缘,就叫无自性,缘生的事物都是无自性的,无自性也叫无我。佛教把万事万物称为“法”,所以叫“诸法无我”。这是第一个特点。
|
|
|
|
从藏传宁玛巴来看中观学派,可以这么来分:外宗、内宗,也就是外中观宗、内中观宗。外中观宗指的就是应成派和自续派,内中观宗指的是他空大中观,离边大中观。
|
|
|
|
除了白居易写的四句诗外,王安石他也说了一句话“楞伽我亦见仿佛”。就是《楞伽经》啊,我也仿佛懂得一点,摸着一点边的意思。这就说明在唐宋古时侯的文人学士都钻研过这部经,这是第二个事例。
|
|
|
|
这就说明我们的语言,包括我们的逻辑思惟有局限性,你讲来讲去不过是四句吧,超不出四句之外嘛。所以禅宗要你离四句,就是离开语言文字的局限。但是你在参的过程中,要能够离四句又即四句,才能超脱四句。
|
|
|
|
这里还有一点要弄清楚,从佛教的角度讲,佛法是圆满的,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成道之后,已经证得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他的法门是圆满的,若是他一开始就讲《华严》,有些人不当机,听不懂,所以他就讲“四阿含”、讲“四谛”、讲“十二因缘”
|
|
|
|
但是《华严经》只是讲如来智慧在众生身中,还没有提出如来藏的名字。一直到《大涅槃经》第七卷,讲涅槃的四个德性——常、乐、我、净,这个“我”字《涅槃经》上解释为“如来藏义”,就是如来藏。一切众生悉有佛性,这就是“我”义。这样在《大涅槃经》里就提出来了“如来藏”这个词,跟“佛性”一词是同义语。所以《大涅槃经》讲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实际上就是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藏。
|
|
|
|
这个龙树菩萨真是了不起的大菩萨,这个“缘起性空”一讲,不管后来宗派法义怎么演变,没有不讲缘起的,没有不讲性空的,所以“缘起性空”可以概括为佛教的基本教义。
|
|
|
|
应成派以空性来否定一切法,并以此为究竟的真实相。后来西藏的格鲁巴黄教,就是宗喀巴大师的这一系,也是修离四句的中观见。
|
|
|
|
上面我讲的这些,就说明如来藏的思想是在佛教的发展过程当中逐步体现出来,从小乘开始讲“心心清净”,一直到《华严经》、《胜鬘经》、《如来藏经》、《不增不减经》这些大乘经,都讲到如来藏的问题,一步一步地,特别是《大般涅槃经》把如来藏这个名字提出来了。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跟一切众生皆有如来藏是一致的。
|
|
|
|
一定要把它当作印心度世用的,讲诸佛的圣智证法的,讲实修实证法门的一部经典。
|
|
|
|
以要言之,归纳一句话,“六十二见及一切烦恼皆是佛种”。这是《维摩诘经》上的原话,这段话就是讲的如来藏的要旨
|
|
|
|
假使众生处身于烦恼当中,也就是处于贪嗔痴的业力当中,但他的心识不受污染,这个心识就是如来藏,方便起见吧,给它个名字叫如来藏;假使这种心识在烦恼当中受了贪嗔痴的污染,这个心识就是阿赖耶识,也就是藏识。
|
|
|
|
这样,我们就可以知道,如来藏跟阿赖耶识是描述两种不同的心识状态的两个名词
|
|
|
|
佛法讲生讲有,是讲因缘而生,是讲因缘而有。怎么会有的?是在一定的条件下才产生的、才有的,这个一定的条件就是缘,缘生则生,缘灭则灭
|
|
|
|
就是说众生本来就具有成佛之因。用一个不适当的比方来说,如来藏包含着佛的基因,我们现在不是讲生物学的基因工程吗,基因是可以遗传的,龙生龙凤生凤,众生有如来藏的种性,就是在佛的家族里头嘛。《宝性论》又讲:“依自体性如来之性具众生藏,是故说言一切众生有如来藏。”
|
|
|
|
由于这些缘故,所以宁玛巴对大圆满的如来藏的思想,在文字上不写了,只作口传。因为当权的黄教格鲁巴是不主张讲如来藏的思想的。
|
|
|
|
佛说了很多法,就是明白一个心字。“故云佛语心为宗也。迷心逐语,则语成糟粕。”你这个心不明白,迷惑了,你去说话,那你的语言就成了糟粕,没有价值。“离语觅心,则心若龟毛。”但是离开语言,你去找心呢,你这个心象龟毛一样,找不到的,乌龟哪里有毛啊?所以又要说话,又要印心,“今以心契语,以语印心,故名佛语心品。”
|
|
|
|
但这是对凡夫的虚妄分别来讲的,因为他虚妄分别,所以讲缘起性空;如果就诸法的涅槃法体来讲,比如释迦牟尼佛最后涅槃了,他的法体必然有真实性,佛涅槃了,你不能说涅槃是缘起性空,佛归于无余涅槃,是最高境界,说这个最高境界是缘起性空,不好说吧。所以觉囊派说,就众生的虚妄分别来讲是缘起性空,就如来涅槃的法体来讲有真实的体性
|
|
|
|
从《宝性论》讲如来藏,就是包含这么三个意思:真如实体、如来法身、如来种性。
|
|
|
|
我们现在讲如来藏具有如来种性,他就可以把生死依转为涅槃依。
|
|
|
|
那么菩萨呢,菩萨凭借愿力,凭借禅定,凭借修行的力量,可以使自己的心识离开这些烦恼污染,我们把这种心识的状态叫做空如来藏
|
|
|
|
我先简单说一下什么叫大中观见,宁玛巴大中观的思想大致上来自印度的中观学派。中观学派大家都知道南印度的龙树菩萨写过《中论》、《十二门论》,以一切法都是缘生无始自性来讲般若,来讲诸经的空义,来契理契机吧,来契合释迦牟尼佛讲的阿含教义。龙树菩萨的弟子提婆又写了《百论》、《广百论》来推演龙树菩萨《中论》的义理。历史学家把龙树、提婆的中观学说看成是初期的中观学派,因为这是公元二世纪时侯的事情。
|
|
|
|
第一个特点,凡是因缘而生的事物,包括我们人在内,它都是无自性的,就是这个事物它不可能脱离条件而独立自主地存在
|
|
|
|
所以这一派对缘起性空又有深一层的境界了。认为缘起性空是对凡夫的虚妄分别来讲的,这是他空。这个“他”指的就是虚妄分别。事物本身的真实体性为“自”,是不空的;添增其上的虚妄分别为“他”,是空的。所以称这一派为他空派,而其上述见解即他空大中观。
|
|
|
|
再有,受污染和不受污染又是心识的两种不同的功能,也就是心识的用。
|
|
|
|
在印度,大乘佛教不是有两大派系吗,一系是龙树提婆的中观系,一系是无著世亲的瑜伽行派,也就是唯识系。称为“空宗”的是中观派,称为“有宗”的是瑜伽行派即唯识学派
|
|
|
|
后来一些大师们为了使读经典的人容易明了,就把佛的这些说法,从各方面来分析,有把它比做五味的,像牛乳有五种:生、熟牛奶,奶酪,醍醐;有以五时来说的,比如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华严时等;也有把它分为十二部来说的,等等。
|
|
|
|
另外我这里再三强调,不管对这部经怎么判,它在整个佛经里头或是在整个佛法里头,它都有卓然特立、迥然特殊的地位,因为这部经不但是讲法相的,而且是讲法性的,所以通过对这部经的修学可明法相,也可以明法性,可以明教,也可以明禅,不光是通教通禅啦,可以印心,还可以度人。
|
|
|
|
阿赖耶识缘起讲三性: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讲这三性的意思,常用一个有名的例子做比喻:夜晚走路看见一条麻绳,错以为麻绳是蛇。在他的心识里头,虚妄地分别,把麻绳当成蛇了,这就是遍计所执性;但他也不是完全凭空想象出一条蛇,确实有一条像蛇的绳子在那里,引起了错觉,这就叫依他起性;而所谓的蛇本身实际是条绳子,这就是圆成实性。
|
|
|
|
不过禅宗是拿《楞伽经》来印心的,这是不同的。而禅宗和法相宗又都依止《楞伽经》,这也说明禅宗和法相宗对《楞伽经》主旨的领会和观点有所不同。
|
|
|
|
注意,如来藏和阿赖耶识是心识的状态,并不是心识的本体,这一点要弄清楚
|
|
|
|
所以我们读这部《楞伽经》,要把它作为是讲修持的书,是讲如来藏的书,讲如来藏是讲在修持上能够发挥他成佛本质的功能作用,是这样的一部经书。懂得了这个要领,你就掌握了开启《楞伽经》这部大经的钥匙。
|
|
|
|
所以禅宗从初祖达摩一直到五祖弘忍,乃至于六祖慧能以及同时的神秀都很重视《楞伽经》,虽然慧能主张读《金刚经》,但不排斥读《楞伽经》的。这是因为《楞伽经》是讲心识现象的,刚才不是讲了佛、菩萨、凡夫三种心识的现象吗,其中菩萨修行,当下离垢,污染当下去掉,这正是原来的禅宗学《楞伽经》的用意。后来用《摄大乘论》来讲《楞伽经》就变成法相宗研究名相之学了,跟古禅宗用来印心,用来当下去掉心识的污染,就不一样了
|
|
|
|
所以《楞伽经》不是讲转识成智的,他是讲即心成佛的,因此是禅宗依据的经典。为什么他是讲即心成佛?因为他讲如来藏,如来藏的本身是法尔自然清净的,众生的心识受污染,你把污染清除掉就完了嘛!怎么清除掉?当下就清除掉!贪嗔痴,马上清除掉!当然这有方法了,这部《楞伽经》就讲了很多怎么样来澄清心识的污染。所以我们讲这部经的主旨是讲如来藏的思想,进一步来讲,就是我们在修行上,要就这个如来藏成佛,即心成佛,而不是转识成智。当然我们拿《楞伽经》来解释一些转识成智方面的东西也可以,所以法相宗把这部经作为他的经典之一嘛。但是禅宗拿它来不是讲转识成智,而是讲即心成佛,拿它来印心的。
|
|
|
|
凡是缘生的事物必然存在这三个特点:无我、无常、寂灭。佛教把这三个特点叫做“三法印”,合乎这三条的是佛法,否则不是佛法。小乘常讲“三法印”,后来到了龙树菩萨手里把三法印给它一归纳,就是一个“空”;万事万物因缘而生,但是它无我、无常、寂灭,就是空,叫做“缘起性空”。
|
|
|
|
楞伽经》说的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得到的圣智证法,所谓第一真实了义呀
|
|
|
|
离垢,离开污染、离开贪嗔痴这叫离垢。有两种离垢:一种是自然清净的,法尔的,自然而然就离垢了,这是一种离垢;一种呢,是依靠修行,依靠禅定的力量,在一刹那之间能够生起离垢,离开污染,这是一种离垢。你看,法尔的离垢,不脱不离不异,这就是不空如来藏;后者呢,就是要依靠禅定修行才能够离垢的,就是若脱若离若异的,这叫空如来藏。因为这两种离垢不同,所以这两种智的名称也分别为空如来藏的空智和不空如来藏的空智。但这都不是本体,是离垢的两种境界。
|
|
|
|
佛说的经典很多,因为佛是当机说法的,当小乘的机说小乘法,当大乘的机说大乘法,当钝机说钝法,当利机说利法,当显机说显法,当密机说密法,因此结集佛说的经典也就有小乘的经典,有大乘的经典,有显教的经典,有密教的经典,等等。而且佛说法四十九年,说了这些经典
|
|
|
|
还有约“五时”判的,就是按释迦牟尼佛说法的先后,有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时、涅槃时,按这五时说教来判经,一般都说《楞伽经》在五时中间是方等时
|
|
> 天台宗判教的五时指的是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
|
|
|
|
对于如来藏,显教和密教看法不同。一般的显教学者认为,如来藏的思想是在释迦牟尼佛圆寂之后慢慢发展出来的。因为如来藏有很多不同的名词,像佛性、如来种、真如,等等,这都是如来藏的别称,有许多经典都提到,但含意不尽相同。因此一些显教学者,把如来藏思想也分成早期、中期和晚期的如来藏思想。但是密教认为这个看法不对,密教认为如来藏的思想不是佛圆寂以后才有的,而是佛在世时就说了,例如,释迦牟尼佛在早期的大乘经典《维摩诘所说经》(《维摩诘经》)里头就讲有如来藏思想
|
|
|
|
### 序分
|
|
现在这部《楞伽经》是大慧菩萨问的。大慧菩萨在佛教其它经典里,我们看到的恐怕不太多,但是在密传来讲,他与文珠菩萨同体,大慧菩萨就是文殊菩萨。
|
|
|
|
我们一般说智慧有世间的智慧、有出世间的智慧。世间的智慧又有上智、中智、下智,出世间的智慧有声闻的智慧、缘觉的智慧,还有菩萨的智慧和佛的智慧,当然以佛的智慧为最高了。菩萨通过修九种禅定得九种智慧。声闻和缘觉通过修四谛和十二因缘,由四谛证得四类智慧,苦智、集智、灭智、道智。佛主要是两种智慧,根本智和后得智,根本智是无所得,后得智是无尽得,也就是无所不得。大慧菩萨问“诸智有几种”,实际上是问佛的智慧有多少种。
|
|
|
|
法相宗有个说法:四分三类,唯识学半。懂得了四分三类呀,唯学就懂得了一半了。
|
|
|
|
五法就是:相、名、妄想、正智、如如,这五法都是如来藏所表现的现象。所以第一个偈子是赞叹佛究竟通达了相、名、妄想、正智、如如这五法
|
|
|
|
所以如果末那识能够没有分别,不抓住阿赖耶识作为自内我的话,那么输出的种子不粘染“我的”,这样子末那识就转变成了平等性智;阿赖耶识就变成了大圆镜智;末那识这个意根,变成了平等性智;那么意识看问题就不是“我的我的”来看了,就是能够平等地来看,平等地看这是最客观最清净的了,所以这个意识就能够了解诸法实相,就能够看到万事万物的本来面目、真实面目,这个意识就变成了妙观察智;同样的,前五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由于没有“我的”了,通过眼耳鼻舌身的活动,办任何事情都办得好,前五识变成了成所作智;这就是把八识给转成四智。这四个智又都是一个智的体现,叫法界体性智。这叫转识成智。
|
|
|
|
实际上最早在印度那个时侯,外道也可以得四禅八定,但是最后一个灭受想定外道证不了,这只有佛门才能证得了。所以大慧菩萨才问嘛。因为外道脱离不了最后的断见、常见,所以他证不到
|
|
|
|
那么按照我前面讲的,真如就是如来藏,而如来藏的行相,即它表现的状态就是三种,一种是受污染的,众生的阿赖耶识;一种是菩萨通过修行除掉污染的,这种状态叫空如来藏;还有一种是佛他自然而然不受污染的清净状态,叫不空如来藏。是这样三种。所以问什么是如实、什么是真如,就看你的观点,见地不同回答也就不同。
|
|
|
|
这都是属于四禅八定里头的,四禅八定就是色界的一禅、二禅、三禅、四禅,加上无色界的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也就是色界的四禅定与无色界的四无色定,合称为八定,八定里头包含了四禅,所以叫四禅八定。
|
|
|
|
菩提分”就是三十七道品,也就是三十七个菩提分,有四念住、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合起来叫三十七道品,小乘讲的是小乘的三十七道品,大乘讲的是大乘的三十七道品
|
|
|
|
云何生与灭”,前面提到了生灭法。生灭法在世间是一个普遍现象,有生有灭嘛,有起有落嘛,都是有漏法。要不生不灭,就应该进入涅槃。“涅”就是不生嘛,“槃”就是不灭嘛。要懂得涅槃就要懂得不受污染的如来藏。
|
|
|
|
比如提供给你看的种子,通过根、尘、识,种子发生效果,你看到了,这个种子就变成了现行,变成了现实的行为。你看到了山河大地,这就是看的种子变成现行。你看完了以后,你又把你看的东西,回过头来反馈给阿赖耶识,又变成了种子,给你收藏起来了。所以叫做种子生现行,现行又生种子。听和想也是一样的。所以第八识能藏的是种子,所藏的也是种子,种子变现行,现行又变种子。所以现代的心理学讲的什么记忆呀、回忆呀,这些心理现象实际上都是第八识的功能作用。
|
|
|
|
你缘、我缘、他缘,大家就都互相联系在一起了,没有不是缘的,大家都有缘。那么要成佛呢,要大家都成佛才行,只你一个人成佛是成不了佛的
|
|
|
|
你要证得了,哎,真的没有个第一因,那你就是得无生法忍了
|
|
|
|
罗婆那王问佛什么是法,什么是非法?如何舍此法与舍非法?法,是世间抓住以为是真实的东西、永恒的概念,这是执著。这种执著堕入常见。非法,是世间执以为不真实的概念,这叫断见。要离开常见、离开断见这两种虚妄分别,不取相而生分别,这就舍了法也舍了非法。所以“劝请品”讲,不仅要断我执,而且要断法执。断我执是断烦恼障,断法执是断所知障,这两个障都断了,才叫做如来藏智。所以断烦恼障叫入如来藏,就是进入如来藏;还要把所知障断了,才能叫证如来藏,证得如来藏。这是个层次的问题,先入如来藏,后证如来藏。
|
|
|
|
禅宗所谓的开口即错,动念即乖嘛
|
|
|
|
这三十二相是讲佛的报身相,佛的法身无相,那么佛的应身(化身)像呢,既然是应身像,他是当机随应而生的,这个应身像你粗一看好像跟普通人差不多,过细看他有差别
|
|
|
|
四分很难讲,当时在印度有的主张一分,就是一个相分,没有见分什么的。有的主张两分,一个相分,一个见分,没有自证分这些。到了戒贤的时候,四分说盛行。另外玄奘回来讲唯识,是兼收并蓄,讲四分。所以国内后来讲法相,也讲四分。
|
|
四分是从主观上来讲的,从客观上来讲是三类境,把客观的环境分为三类:独影境、性境、带质境。
|
|
|
|
第一句“世间离生灭”的“世间”实际上包括十法界,不光是我们人世间,还有天世间,整个的六道都叫世间。这个世间的形成,按唯识的学说来讲,都是众生的共业所成。每一个人自己的情况、自己的身以及外部的环境都是他自己的业力形成的。那么整个的世间呢,就是众生共同的业力形成的。
|
|
> 主体间性
|
|
|
|
破三有”就是出三界,欲界有、色界有、无色界有,断除三界之有的执著叫破三有。“破三有者谁”,那么什么人才能破除三界有的执著呢?有三种人,都是佛弟子,一种是声闻乘,一种是缘觉乘,还有一种是菩萨乘。
|
|
|
|
三自性就是法相宗讲的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
|
|
|
|
尔炎”形容众生的无明
|
|
|
|
说阿赖耶在起作用,实际上也是如来藏在起作用。我们讲了嘛,没有受污染的自然而然的叫如来藏,受了污染的叫阿赖耶识,所以讲阿赖耶识的地方,实际上也在讲如来藏。
|
|
|
|
什么灵魂不灭呀,精神迁移呀,等等都是常见。佛教是不讲灵魂的啊,佛教讲心识,跟其他讲灵魂的(宗教)不一样。有时混着用了,实际上不是一回事。
|
|
|
|
法相宗把万事万物归纳为百法,百法又归为五位,五位又归为八识,八识中所谓的“心王”是阿赖耶识。法相唯识的瑜伽这一系,就是告诉人怎么样来转识成智,把八识转成四智或者五智。转成了四智就是转成了五智了,一样的。这是法相宗的修行。
|
|
|
|
所以在第一品里,释迦牟尼佛就说出了如来藏。在这一品里佛讲了分别不分别、舍法舍非法,等等,表现了佛的内证境界,即自然而然清净的、法尔的如来藏境界。而罗婆那王呢,他也悟到了一点,他听佛说法以后,依靠定力也证得了心识的境界。所以在第一品里就表现了两种离垢,一种是法尔离垢,一种修持的离垢,都表现出来了。空如来藏在罗婆那王身上表现出来了,不空如来藏则在释迦牟尼佛身上显现出来了,所以这一点还是很重要的。
|
|
|
|
密教讲五方五佛,五佛就表示五智,中央的大日如来就表示法界体性智,东方的阿闳佛表示大圆镜智,南方的宝生佛表示平等性智,西方的阿弥陀佛表示的是妙观察智,北方的不空成就佛就表示成所作智。这是用五方五佛形象地来说五智。
|
|
|
|
什么原因说觉支,觉支就七觉支: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猗觉支、定觉支、舍觉支。七觉支就是学佛的人在修学佛法过程当中用功的七个方法。觉就是智慧,七种能够增进智慧觉悟的方法,叫七觉支。
|
|
|
|
这个第七识,意根,就厉害了,我们现在心理学讲的什么潜意识、下意识、无意识等都是末那识的功能作用。这个末那识还有一个名字叫染污识
|
|
|
|
佛教不但是讲通,而且是讲明,天眼通还有天眼明,天耳通还有天耳明,神足通还有神足明,……漏尽通还有漏尽明。佛教虽然承认有神通,但是佛教不提倡神通,如果光依靠神通就能度世,就能够解决生死大问题的话,那释迦牟尼佛不要讲这些经了,显神通就是了
|
|
|
|
当然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诸菩萨还没有到那个境界,问不了,佛不等来问就自己说,这个境界就高了,像《阿弥陀经》就是佛不请自说的。
|
|
|
|
菩萨。
|
|
“往生何所至”,有修行的人他要往生嘛,他舍了业报身之后,往生到哪里去?我们现在讲往生都是到西方极乐世界,有的说往生到东方琉璃光世界,有的讲要往生兜率天弥勒菩萨内院,弥勒菩萨在那里讲经说法,跟弥勒菩萨去一同修行去,待将来龙华散会吧,与弥勒菩萨继续一起到娑婆世界来度生。法相宗无著世亲的《瑜伽师地论》因为是请弥勒菩萨讲的,把弥勒菩萨奉为法相唯识宗的宗祖嘛,所以学法相宗的人要往生一般都要求往生到兜率天的内院,不是外院。一般修净土的当然都是往生西方了,学药师法的人希望往生到东方琉璃光了。
|
|
|
|
所以无论是在修行上,还是在世法上做人,心量都很重要。
|
|
|
|
一分别,就有二,就有相对,就不能舍不能离,就更加增长了一切虚妄,不得寂灭。寂灭就是“一缘”,“一缘”就是“最胜三昧”,从这个里头“能生自证圣智”,这是“以如来藏而为境界”的。
|
|
|
|
所以还应该像大乘菩萨一样,要把法执也破了,这才是法无我。破人我执,是破烦恼障,破法我执,是破所知障。“尔炎”就是所知障。
|
|
|
|
这个第八阿赖耶识跟前七识的种种关系呀,因为他第八识受污染了,所以他通过前七识看世间演变的法都是生灭法。
|
|
|
|
声闻乘最高的果位是阿罗汉,缘觉乘最高的果位是辟支佛,阿罗汉、辟支佛只讲自利,自己度自己,他自己了(脱)了生死,那么他了(脱)了生死以后进入涅槃,又怎么样呢,是个什么情况呢
|
|
|
|
云何三昧心”,什么叫做“三昧”?三昧就是三摩地,也就是我们讲的禅那,都是指的禅定,不过名词不同
|
|
|
|
我前天讲了,万事万物是从哪里来的?没有个来的,没有第一因,无生。懂得了万事万物没有来源,没有第一因,无生,那就是无生法忍
|
|
|
|
离了垢,如来藏就显了。佛是自性清净,我们前面讲了,是法尔的、自然而然的清净,而不是像菩萨那样靠修持离垢的。这里不要误会了,佛的离垢是自然而然的,没有涅槃佛,也没有佛涅槃,这一点要弄清楚。
|
|
|
|
但是我们的禅宗呢,他直接从阿赖耶识上下功夫,当然在渐修的时候,禅宗对意识、对末那识还是下功夫的,但那也是为了最后在阿赖耶识上下功夫。禅宗是就阿赖耶识来证阿赖耶识,所以他不叫转识成智,而是叫即心成智——就着阿赖耶识来圆成阿赖耶识,来圆成如来藏,在心的本体上来悟这个心。所以禅宗比较高啊,学禅宗是要有一定根基的,禅门过来的祖师了不起呀。
|
|
|
|
好,再回到前面的问题,这个末那识为什么叫染污识,就是第八识的相分,第八识输出来的种子就是第八阿赖耶识的相分,这个第八识的相分通过第七识的时候,这个第七识的见分抓住第八识的相分不放,认为第八识的相分是它自己的相分,把它作为“自内我”,第七识以为这是“我的”,其实这是第八识的相分嘛。形象地来说一下,就是第八识的种子本来清清白白,输送到各个识里头去,但是经过第七识,第七识抓住种子不放,“我的我的……”,这样本来种子是没有污染的,被它“我的我的”这样一抓呀,一执著呀,这个种子就不干净了。这不干净的种子输到意识里的时候,意识也就受了影响,也是“我的我的”,再输送到眼耳鼻舌身的时候,也是“我的我的……”。所以人一生下来就“我的我的……”,你看小孩生下来以后,我的爸爸,我的妈妈,我的玩具……等等。长大以后,青年,壮年,老年,一直到死亡,一辈子,无时无刻不是“我的我的”,我的名誉,我的地位,我的权力,我的知识,我的事业。不客气地讲,对于出家人,我的寺庙(众笑)的同参……世出世法是相通的呀。二无我嘛,不要“我的我的”。但是实际上没有一定的境界,“我的”是免不了的。
|
|
|
|
我们前六识,眼睛能看、耳朵能听、鼻子能嗅、舌头能尝、身体能触、意识能想,那么是怎么看、怎么听、怎么想的呢?是由于第八阿赖耶识提供原材料、提供信息,也就是提供种子。你要看吗,提供你看的种子;你要听吗,提供你听的种子;你要想吗,提供你想的种子;就是提供原材料给你。
|
|
|
|
所以看一个人有没有根基,看他的心量是很重要的。什么人心量最大呢?没有“我”心量就大了嘛!你的“我”少一点,你的心量就大一点,你的“我”多一点,你的心量就小一点,这是很明显的事情,对不对
|
|
|
|
### 正宗分 / 丙、证如来藏心识
|
|
对名相要用正智观察,不立名相,也非不立名相,离开建立与诽谤两边,不立不破,“知名相不生,是名如如。”什么叫如如啊,名相不生就证得如如。
|
|
|
|
以名相来贯穿的。色、声、香、味、触、法,就是相。执著名相的是妄想;认为名相不可得的是正智;知名相不生的就是如如
|
|
|
|
五法就是“名、相、妄想、正智、如如”
|
|
|
|
名相虚妄想,自性二种相”,五法里头的名、相、虚妄分别,是遍计所执和依他起的。“正智及如如,是则为成相。”正智和如如则是圆成实相。
|
|
|
|
所以三性都可以在五法里面包括了。相、名这个是遍计所执性,分别(妄想)这是依他起性,正智、如如这是圆成实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