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翻译家严复多次论及王安石变法,认为“王介甫之变法也,法非不良,意非不美也,而其效浸淫至于亡宋……在其时之风俗人心与其法之宜不宜而已矣。”他提出王安石变法具有相当的先进性,之所以变法没有成功,是因为人们的思想还没有达到变法所需要的程度,变法难度大,支持的力量不足。
在清末变法维新、救亡图存的社会背景下,梁启超为王安石及其变法彻底翻案,高调称赞他为“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
。梁启超激动地说,王安石走在欧美前面,最先发明社会主义,是全球社会主义学说的先行者。他把青苗法和市易法看作近代“文明国家”的银行,把免役法视作“与今世各文明国国收所得税之法正同”,还认为保甲法“与今世所谓警察者正相类”,一言以蔽之,“今世欧洲诸国,其所设施,往往与荆公不谋同符”。梁启超赞美王安石,有强烈投射现实的意思,为王安石翻案其实是为戊戌变法高唱赞歌。其后研究者虽然已涉及王安石及其变法的方方面面,但梁启超的肯定性评价为很多人所尊奉,而成为20世纪前半叶的主流观点之一。
具有相似观点的是陈焕章(1880—1933),他是康有为的弟子,1911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论文——《孔门理财学——孔子及其学派的经济思想》中,认为王安石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但生不逢时,“不是太晚就是太早”
。如果早一点生在封建时代(指周朝封建制时代),或者晚一点生在民主社会的现代,王安石大都是可以成功的,而且假如王安石那时成功了,中国早就成了现代国家。
与此不同,作家林语堂在其英文作品《苏轼传》中,对王安石进行了激烈的批评,他认为王安石和希特勒一样有“妄想狂”的性格,王安石的改革结果是“国家消除了私人垄断,却建立了自己的独占制度”
。这种极端的观点,即使西方人也难以接受,因而受到了当时评论者的批评。
评价王安石变法,不能不谈列宁。作为20世纪俄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列宁称赞王安石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这句话对20世纪的中国有重大影响。很多人认为,既然革命导师说王安石是“改革家”,那么他就是一个值得肯定的人。持这种观点的人以新兴的马克思主义学说为依据,例如吕振羽认为王安石的新政目的在于缓和农民和地主的阶级矛盾,适应中间阶层的要求,特别符合中小地主的经济利益,也反映了自由商人和手工业者的一些要求。
此后,由于持续的、快速的社会变革,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对王安石持正面看法的人增多。民国时期,对于王安石财政思想的研究形成了一种诠释模式,主要是以传统价值标准和西方资产阶级学术思想为框架来评析,代表人物有柯昌颐、熊公哲、钱穆等人,论述王安石及其变法的成果较多。
对这些观点,胡适之颇有见地地说:“看惯了近世国家注重财政的趋势,自然不觉王安石可怪了,懂得了近世社会主义的政策,自然不能不佩服王安石的见解和魄力了。”他总结说:“是故今日为安石白沉冤,诚亦环境有以支配之使不得不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