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此失败,悲伤之后,宋神宗犹有不甘。他吸取教训,明白长驱直入战法的失策,于是接受边关守将的意见,采取“筑城战”的策略,逐步推进,并以所筑城寨巩固占领区,计划采取长期围困的方法削弱西夏。五路伐夏时,银、夏、宥诸州都曾被宋军占领,但未能守住。这次筑城,陕北的鄜延路又成了这一战略的重点方向。

元丰五年三月十八日,鄜延军经短暂休整后再次出击,种谔派出大将曲珍在金汤大败西夏。4月,曲珍乘胜追击,攻击葭芦寨。此次胜利,让种谔空前兴奋,一个详尽庞大的战略生成。他派自己的儿子种朴入京,同时请鄜延路总管沈括上奏皇帝,提出夺取横山,在横山上修建古乌延城,再沿银、宥、夏、盐、会、兰等州一线修建城寨,筑垒推进,一步步稳扎稳打,围逼灵州与兴庆府,逼迫西夏就范。种谔认为横山延袤千里,不仅适合耕种,也适宜养马,当地人强悍善战,并且具有盐铁之利,西夏人依仗此地为生;该地城堡占据险要之地,足以守御。如果兴兵,应该从银州开始。从战略思想上来说,种谔的设想与当年范仲淹的思路一脉相承,虽然见效慢,可每一步都没风险。西夏国土面积并不大,以这时宋朝空前壮大的国力、对西夏压倒性的军事实力,绝对可以把西夏的有生力量和生存空间榨干挤尽……

为了使该战略更加切实可行,元丰五年四月,宋神宗下旨命令种谔与沈括制定对夏方略。《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二五记载:朝廷大臣考察了历次与西夏交战的情况,认为西夏与宋朝相隔,关键所在是沙漠。倘若西夏率兵进攻,经过漫长的沙漠戈壁已经疲惫困顿;倘若宋朝军队进攻西夏,渡过沙漠后也兵力疲乏。制定对西夏方略重点不在于拓展土地,而是围困西夏,以图制服。所以,关键在于占据山上有利据点。如果没有占据险要据点,沙漠被西夏所用,则边患难消;如果占据山上据点,则沙漠南边没有集结的地点,西夏无法展开兵力。所以“当先择险要之地,立坚城,宿重兵,以为永计”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二五。

起初,种谔与沈括制定了筑城困夏策略,得到了神宗的认同,群臣也没有异议;但在哪里筑城,却众说纷纭。种谔以其父子两代筑城的经验,力主在银州筑城,认为这是实现他“据横山困死西夏”战略的核心。延州知州沈括有不同意见,主张先筑夏州石堡城。 秦晖:《王气黯然:宋元明陕西史》,第56页。面对不同意见,再一次看见了希望的宋神宗,为了更详细地了解利害得失,迅速派出两位钦差大臣给事中徐禧、太监李舜举去西北实地考察。徐禧从小志向高远,积累了一脑子新奇古怪的想法。李舜举是皇帝的贴心人,深得皇帝的信任。当他们到达延州时,种谔还在京师。在沈括的陪同下,徐禧、李舜举视察了永乐的地形。徐禧毫无悬念地否决了种谔的计划,认为修筑几个州城太费事,不如在三州之间建筑一个大城,“名虽非州,实有其地” 《宋史》卷三三四《徐禧传》。。在徐禧的坚持下,修筑永乐城(今陕西米脂县西北马胡峪)的计划诞生了。沈括等曲意附和。

种谔自京师回来,反对修建永乐城的计划,极言“城永乐非计”。徐禧向来厌恶种谔,不听从种谔等边将的意见。两人之间发生激烈争执,作为皇帝亲信,徐禧盛气凌人、不可一世,怒斥种谔:“难道你不怕死吗?”种谔反驳:“兴建永乐城必败,败则死,拒绝你的命令也是死,死于拒绝执行错误的命令,比打败后丧失军队和国土强得多!”徐禧遂上奏种谔不听令、跋扈、不可与偕行。

元丰五年七月,徐禧与种谔各自陈述筑城横山的制夏方案,各不相让。两种方案差异主要体现在筑城选址上。远在都城的宋神宗,不知前方具体情况,犹豫不决。于是,另一个人的态度,影响了宋神宗的决策。这个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地理学家沈括。最初,在与种谔共同讨论制夏方略时,沈括与种谔达成一致。但最终上报宋神宗时,沈括又选择了徐禧的筑城策略。在他看来,徐禧是钦差大臣,自己和种谔皆受其节制。沈括态度的转变,使种谔处于势孤力单的境地。原本种谔是此次制夏方略的倡议者,其主张被宋神宗同意后,派来了徐禧,种谔反而受其节制,提出来的方略被否决。其实,种谔并不是第一次面临这样的处境,在五路伐夏时,种谔身任鄜延路副帅,极力主战。朝廷却派来了宦官王中正,直到无定河之战后,种谔才得以摆脱王中正的节制,然而此后种谔仍被不了解边事的文臣统帅,将帅不协的局面产生,军队内部矛盾很大。

凭借宋神宗的信任,徐禧进一步弹劾种谔在元丰五路伐夏时绕路进攻,没有走直线,导致人困马乏,空耗粮草,这是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他认为因为种谔有这种前科,这次不能再任由他行事。

对徐禧抱有信任和期待的宋神宗采纳徐禧的方案,弃用种谔的计划。朝廷令种谔留守延州,不得参与永乐城的修筑,而让徐禧统领军队,去实施他的计划。徐禧积极行动,用14天筑成了永乐城。该城三面环山崖,形势险要,控制着无定河河谷与支流永乐川,战略位置非常重要。但唯一的缺点是城中缺水,徐禧在山下河边加筑了水寨,保护取水通道。

为了拔掉“眼中钉”,西夏集结30万兵力围攻永乐城。有将领指出水源问题,建议放弃永乐城,被徐禧斥责为动摇军心,将其关进监狱;有将领提议对正在渡河的西夏军队半渡而击,徐禧不予采纳。结果西夏军队修整后一举击败宋军,把宋军赶进城里。西夏采取围点打援、断其水源等方式,永乐城缺水,“掘井不及泉”“士卒渴死者大半”,最后沦陷。此役造成20多万军民覆灭,鄜延军数万精锐损失殆尽,集中到永乐城的凝聚着王安石变法“富国”成果的金银粮草军用器械尽为西夏所有。 秦晖:《王气黯然:宋元明陕西史》,第58页。耗费巨大财力修建的永乐城,被西夏人拆毁……永乐城战役是宋夏交战史上宋军最大的失败,创下了将、兵、民夫与军资损失的最大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