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

一日清晨,京城开封的城门,像往日一样缓缓打开。突然,人潮滚滚,一下子涌进来一千多人。进城后,这些人直奔开封府衙,但两扇厚重冰冷的大门将众人挡在外面。涌到开封府衙的这群人,是开封府辖区内东明县农民,免役法让他们活不下去了,因此状告东明县地方官“科役钱不当”。

一般情况,遇到这样的突发事件,最初的举措是稳定这群上访人员的情绪,安顿他们,然后迅速请示上级处理意见。但开封府尹不仅没有设法稳定局势,还放出话来——“不受理”。为什么开封府不受理?这与开封府尹韩维有关。韩维(1017—1098),出身于真定韩氏家族,其父韩亿在真宗朝担任参知政事,其母为宰相王旦之女,可谓出身名门望族。韩维因父荫而入官,嘉祐八年(1063)五月,时为淮阳郡王、颍王的宋神宗,任命韩维为太常丞,充记室参军。宋神宗即位后,韩维作为东宫旧臣受到重用。熙宁二年韩维被授予翰林学士、知开封府等官职。早期,韩维曾推崇王安石,但在变法过程中两人逐渐出现分歧。韩维指出保甲法实行过程中出现百姓不惜截指断腕自残的现象,建议在农闲时进行保甲训练,未被采用。因此事,王安石“亦恶其(韩维)言保甲事” [元]脱脱:《宋史》卷三一五《韩维传》,第10307页。,认为韩维趋附于旧党,甚至对神宗说韩维“善附流俗以非上所建立”。韩维由支持新法转为反对,所以不肯受理东明县百姓的群访案子。

开封府不予受理,有人说去找新法负责人王安石吧。于是,这群上访群众离开开封府,冲到王安石的私宅门前。

那天早上,王安石听到门外传来喧哗之声,刚想叫人查看,家仆便气急败坏地进来报告:“上千农民围在门口,口口声声要见宰相。”王安石问他们为什么事情而来,回答说:“为免役法而来。”

突然数千人冲到门口,虽然贵为首相,但家里绝对没有能应对千人的力量。家人提议派人调守城兵马来驱散农民,王安石不同意。他不顾家人的反对,决定亲自接待上访群体。长期担任地方官的经历让王安石明白,每一项政策的实施,从中央到地方,都要经过许多环节,无论哪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带来“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后果。当年苏辙就曾提醒过王安石,作为一项改革政策,从制度设计上善意而美好的“青苗法”,如果官吏不严格执行,强行摊派,那么惠民政策就变成害民政策。

此时,上千农民围堵在相府门前,还有前来看热闹的开封市民,把相府围得水泄不通。

王安石没有胆怯,更没有逃跑,他亲自走了出来。当他的身影出现在相府门前时,骚动的人群马上平静下来。王安石扫视了一眼人群,看到的大多是熟悉的农民。由于长期跟随父亲辗转各地,自己也长期在基层当官,他对中国基层农民非常了解。在长诗《河北民》中,他认为农民是讲道理的,但凡官府处置公正的话,他们就不会采取过激行动。

面对朴实的农民,王安石和颜悦色地说:“各位父老,你们肯定是来向本官反映情况的,有什么事情,推选一位代表说清楚,我一定为你们做主。”

老百姓说,东明县县令贾蕃,将许多四等户给改成了三等户,比原来要多交很多免役钱。增加的钱,他们根本就交不起。但凡基本合理的摊派,中国农民大都能忍气吞声,现在突然增加一大笔无力负担的免役钱,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活,不得不来上访。

王安石很震惊,东明县就在开封城边,这么近都有人敢做手脚,想想中国之广,离开了皇帝和他本人的视线,新法会被扭曲成什么样子?他稳住神,告诉乡民,这件事“相府不知”,但很快就会着手调查。

接着他问了第二个问题,你们来,东明知县知道吗?

这是个原则问题,东明县里出了这么大的事,这么多人上访,县官至少得先期通报。

乡民回答说,“不知道”。以前,他们到县衙讨公道时,县衙里的人说重新划分“户等”是“朝廷”的要求,只能去京城找宰相王安石。

百姓说地方官不知情,上访属于民众自发行为,让身为当朝宰相的王安石无法发力。一千多个人,就算有什么罪名,也不能现场贬斥,否则可能引发更严重的后果。王安石承诺会依法处理,并告诉这些乡民,事情还是要走法律程序,去找开封府的上一级单位御史台申诉。

王安石让百姓去御史台,而不是直接去登闻鼓院 宋王朝在京师设立登闻鼓院、登闻检院,目的之一便是想建立一条快捷、通畅的“民告官”制度渠道,让受到冤屈或权力侵害的老百姓,有机会直诉于朝廷。凡登闻鼓院和登闻检院的诉状,原则上都要直呈御前,再由皇帝委派官员审理,而不是退回给地方政府处理。按照鼓、检二院的受理程序,“诸人诉事先诣鼓院,如不受,诣检院,又不受,即判状付之,许邀车驾,如不给判状,听诣御史台自陈”。意思是说,告状人先到登闻鼓院递状,如果鼓院不受理,再到登闻检院递状。如果检院也不受理,必须出给书面意见(判状)。告状人可以拿着判状拦驾告御状。如果检院不给判状呢?可以到御史台申诉。显然,宋王朝希望通过周密的制度设计,给予民众一种复合式的直诉机会。申诉,这与登闻鼓诉讼程序有关。递交到登闻鼓院、登闻检院的诉状由皇帝直接受理。 黄纯艳:《宋代登闻鼓制度》,《中州学刊》,2004年第6期,第112—117页。王安石尽力将事情控制在一定范围,不想直接闹到皇帝那里。不仅如此,鼓院和检院对诉状的受理也有条件限制:“除官典犯赃,祅讹劫杀,灼然抑屈,州县不治者方许诣登闻院。”否则,必须一级一级上诉。如果直接就跑到鼓院告状,那叫做“越诉”,类似于今日所说的“越级上访”。 吴钩:《宋王朝许民越诉》,《读书文摘》,2014年第23期,第23—24页。

官场经验告诉王安石,这件事肯定轰动整个开封都城,消息瞬间就会传进皇宫里,那里才是他真正的战场。他明白,自己必须得离开家去上朝了。

当时,关于东明县群访事件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说法——御史台版本与王安石版本。

当时的御史中丞名叫杨绘,他比开封府还要官僚,面对捧着状纸的乡民,直接声明本衙门只受理官员纠纷,不接受平头百姓的上访,要求他们立即散了!乡民无奈,只得回去了。

杨绘提出“本台无例收接诉状”,但根据历史资料,御史台接受百姓诉状并非没有先例。只是杨绘反对免役法,曾言新法有“十害”,不愿意接受上访群众的诉状。群访事件发生后,杨绘立即派出人员调查。调查的结果很快送到他面前,据说是因为王安石的手下不根据官府原有的户籍账本去划分等级,而是私自先划分好了,直接分配到下面县里去执行,造成了东明县里下五等变成上三等的“闹剧”。

自认为抓到了变法派的失误,杨绘立即向宋神宗上奏。在御史台的版本中,事件的过程如下:东明等县百姓千百人来到开封府,控诉地方超升农民户口等级,让多出钱免役,开封府没有受理。百姓找不到告状的地方,突然冲入王安石私第。杨绘认为,此事责任应由新法执行机构司农寺负,司农寺不依照诸县原先制定的等级,而是命令各县另行造册,要求在农忙前办定,急促草率。杨绘认为旧法中户等的升降程序,是先根据民户家产的高低,从下而上,“乃可得实”;而新法的执行过程却是从上往下,先是由司农寺事先制定品数,再“令本县依数定簿” 刘琳、刁忠民、舒大刚等校点:《宋会要辑稿13》,第7800页。。与旧法相比,新法乱改操作流程,难以服众。邓绾是司农寺的知杂(负责人),曾布是检正(司农寺副手),大家都忌惮他们的权力,没有人敢说。最后,杨绘义正词严地说,别人不敢说,自己才说出来。高层越过州府直接升降县乡人户等级的道理何在?杨绘将斗争的矛头直指免役法的执行程序及执行机构司农寺。

听说此事之后,宋神宗很着急,连下两道手敕责问王安石。王安石辩解说,外面煽动反对免役法的人,说免役法缴纳太多,必是因为免役法盈余部分较多,于是煽动村民集体进京告状,用这种办法推翻免役法。他们既然聚众闹事,想以此得侥幸,酌情减免一些,但不要影响新法推行。

宋神宗下令究查东明事件,派遣府界提点司官分别到各县调查,一同编制五等簿籍,严格规定:当职官吏升降户等时,如敢将四等以下户升为三等,可以使人披诉,“以违制论”。 [宋]杨仲良:《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七〇《役法》,第2343页。

同时,王安石也命令开封府提点刑狱赵子几调查。赵子几是王安石新党阵营中的一员。新政实施之初,神宗曾言“赵子几恐孟浪”,王安石极力为赵子几说话,认为:赵子几有智略,可任用。因群访事件中东明县民最多,赵子几直指东明县。经查访,在试行免役法时,东明知县贾蕃故意提高农户的等级,把五等农户提升为四等,有的甚至提升到三等,强制他们多出钱,村民不服,上县申述,县衙把他们撵出去。有一位村民对贾知县说话粗鲁,被罚交铜钱。他儿子不服,被重枷锁在县衙大门外,连续四天四夜,直至被枷死。而且,知县贾蕃平时借贷官钱,强行购买村酒,从中牟利,早已引起民愤。不仅如此,赵子几还查出,贾蕃是当时反对派领袖、枢密使文彦博的门生。文彦博反对新法不像司马光、苏轼那样光明正大,这位狡猾的官僚爱使暗箭。虽然没有证据说明此事件系文彦博授意,但可以确定的是文彦博获知此事后,在村民上京告状时,将贾藩调入枢密院进奏院,帮助他躲避责任。

反对派刘挚也上书言新法弊端,免役法一出,“人情惶骇,无所赴愬”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二三“熙宁四年五月癸卯”。,恐怕不是爱民便民的措施。王安石立即反驳,认为杨绘、刘挚所言不实。他对神宗说,东明知县贾藩,是范仲淹的女婿。贾蕃攀附“流俗”,东明县事件不是新法自身的问题,而是贾蕃等旧党为反对新法而挑起的事端。

那么,贾蕃是什么人?扮演了什么角色?

贾蕃(1019—1089),管城人,出身名门,以尚书遗恩入仕,调开封府开封县主簿,移封丘,监颍州酒税,曾任凤翔府郿县令、耀州富平县令。韩维任开封知府时,举荐贾蕃为东明县令。贾蕃娶了范仲淹的女儿,与范仲淹之子范纯仁交好,而范纯仁反对变法。历史学家李华瑞也认为,此事是“贾蕃为反对和阻挠免役法的实施,故意把户等提高,因此激起不该纳免役钱民众的不满” 李华瑞:《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变法》,《文史知识》,2011年第1期,第61—66页。

由于意识到案件牵涉重大,王安石加大调查力度。他调取开封、祥符两县新旧簿查阅,发现县之间造簿等第的不同“皆系官吏缓急”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二三“熙宁四年五月庚子”。。酸枣及东明两县,三等以上户各有几百户,其余的都在四等以下。三等以上户,由于地方官吏受贿,在户等升降中做了手脚,结果两县发生超升户等。而且,在免役法执行过程中,有人竟然对老百姓说,如果一起上诉,可以免除役钱。所以,王安石又对皇帝上言:听闻有煽动役法者,称“输多必有赢余,若群诉必可免,彼既聚众侥幸,苟受其诉,与免输钱,当仍役之” [元]脱脱:《宋史》卷一七七《食货上五·役法上》,第4301—4302页。。他认为东明县百姓上访是别有用心的人煽动的结果,再次将事件矛头指向反对变法的旧党。

在此事件中,围绕东明知县贾蕃的处置问题,新旧两党斗争激烈。在赵子几查明情况之后,王安石指责贾蕃不能制止百姓诉讼,下令将贾藩抓进监狱。御史中丞杨绘上奏批评赵子几遵照王安石意旨陷害无辜,反对处置贾蕃,他认为此事过错不在贾蕃而在司农寺。监察御史刘挚也反对惩罚贾蕃,上疏说:赵子几以他事牵连贾蕃,变更役法,不让老百姓说话,现在百姓来京诉讼,反而责怪县官不能禁遏。我担心,人们猜疑朝廷钳天下之口。最后,刘挚反而请求治赵子几打击报复地方官员之罪,要求“子几挟情之罪,伏请付吏部施行” [元]脱脱:《宋史》卷一七七《食货上五·役法上》,第4303页。

王安石为赵子几辩护,认为杨绘、刘挚等言事官应该弹劾贾蕃之类败坏法度的官员,而刘挚没有弹劾贾蕃,反而攻击奉公守法的赵子几,一定是在构陷。 参见[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二四“熙宁四年六月乙亥”。检正中书五房公事、同判司农寺曾布也上言为赵子几辩护,指责贾蕃作为县令,本来就应该执行变法条例,如果免役法有不便民的地方,法令已经允许自陈,因地制宜,但他不作为,促使老百姓上京群访,必然别有用心。即使不是别有用心,也是没有尽到职责。贾蕃不尽职不守法,应该严厉处理。曾布又列举了贾蕃在新法执行中的大量失职之事,指出贾蕃借贷官钱,沽买村酒,残民犯法,甚至枷锢百姓致死。曾布问道,贾蕃这些不体恤百姓、违法的行为,应该被弹劾,上面却不过问,怎么反而去责怪赵子几呢?!

由东明县事件引起的新法之争,迅速升级,越来越激烈。熙宁四年六月,杨绘上纲上线,指出助役之法难行有五:“民难得钱,一也;近边州军奸细难防,二也;逐处田税多少不同,三也;耆长雇人则盗贼难止,四也;专典雇人则失陷官物,五也。” 刘琳、刁忠民、舒大刚等校点:《宋会要辑稿13》,第7800页。接着监察御史刘挚也上言陈述助役之法有十害,乞求陛下早日废除助役法,“以幸天下”。

王安石非常愤怒,欲派知谏院张琥采集杨绘、刘挚的言论,写“十难”反驳,张琥推托不从。曾布主动请缨,针对杨绘、刘挚的言论做了十难以弹劾二人,并认为助役法的实行是由“京尹韩维等之所共议”,而且已经出榜公示,让朝中官员、开封府及所属官司,都可以陈述意见。但开封府于民事何所不预,民有所诉,斥而不受,而御史反而不批评这种失职做法,是因为“内怀邪诐之情,有所向背”,指责杨绘、刘挚为“诞谩欺罔”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二五“熙宁四年七月戊子”。

王安石将曾布所写进呈宋神宗,宋神宗“令绘、挚分析”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二五“熙宁四年七月戊子”。。“分析”一词具有君主不满意或认为不妥当的意思,因此冯京、王珪反对让杨绘、刘挚“分析”,宋神宗则言,令分析方是朝廷行遣,理应“令分析以闻”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二五“熙宁四年七月戊子”。

御史中丞杨绘将以前论助役法的奏折上呈以自辩,称自己是御史,弹劾司农寺是职责所在,接着指责曾布凭借王安石亲信的威势,公然不顾朝廷纲纪,“欲障蔽陛下言路之意可见矣”。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二五“熙宁四年七月丁酉”。刘挚反应更加强烈,进一步指出“得君专政,安石是也” [宋]刘挚:《忠肃集》卷三《论助役法分析第二疏》,中华书局,2002年,第56页。

在辩论中,王安石和曾布的反击及宋神宗对新法的支持态度,让杨绘、刘挚处于下风。结果,贾蕃被判以不奉公之罪,监察御史刘挚被贬为监衡州盐仓,御史中丞杨绘被罢为翰林侍读学士。之后,支持新法的刘庠代替韩维知开封府。除了人事上的变迁之外,在制度上,政府下令,禁止将四等户以下升为三等;上三等户不愿纳钱而愿依旧承担徭役的,可以依照旧例的服务时限充徭役,不再纳钱。 邓广铭:《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第209页。免役法的调整,主要是为了缓和矛盾,让新法尽快、平衡地推行。

这件事让王安石知道,在开封推行新法都有人敢耍花样,如果推行到全国,肯定出现更多问题。后来,在免役法施行时,超升户等不是一个个别的情况,而成为一个普遍的现象,而户等的制定也成为官吏盘剥百姓的借口,这使得原来以利民便民为目标的政策变成了官吏盘剥百姓的手段。

这次事件中,新旧两派矛盾再一次爆发,斗争更加隐蔽更加激烈,反对派已经不再单纯口头争论是非,而是煽动、纵容群众运动来破坏新法。历史学家漆侠分析道,东明县——枢密院——御史台,反对派结成一股上下串通、左右呼应的力量,同来自基层反对免役法的势力相配合,造成了更大范围的社会危机。 漆侠:《王安石变法》,第180页。这意味着,斗争使得双方都得到了锻炼,方式愈加高级,矛盾愈加尖锐,局势更加纷繁芜杂。

王安石变法之所以引发群体上访事件,还有另外一个看似不大却不能忽视的原因。变法派将自己的想法放在首位,将别人的感受放在后面。老子在《道德经》中曾经讲过这么一句话:“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这个“身”不仅仅说你自己有一腔热血,懂得奉献,不为自己谋私利就满足条件,关键在后其身,以你服务的对象为标准,顺着他们行事及引导,两者结合才可以成功。历史上,王莽提出的那些“好想法”为什么最终失败了,关键可能不在于想法本身,而在于执行中出了问题。

那么,新法在执行中出了什么问题呢?

为什么免役法引起这么大的政治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