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报传到京城,宋神宗万万没想到居然是这样的恶果!一战城毁,军民全部被歼,是自宋朝开国以来从没有过的惨败,而这种惨败竟然是他这位自认最有理想、最有抱负的皇帝造成的!据说,这一夜,宋神宗绕床苦郁,整夜不眠。太想国家振兴的宋神宗,实在没法原谅自己,极端高傲敏感的心灵让他坠入自责自伤甚至自虐的情绪里。他非常聪明,不用别人指责就清楚两大战役败在了哪里:用人不当!王中正是个废物,高遵裕居然如此自私,永乐城的徐禧更是个千古笑话,这些迂腐之人本该活在故纸堆里,当个食古不化的古人!回想王安石还在时,复熙河、平荆蛮、征交趾,战无不胜。王韶、章惇、熊本、郭逵……都能独当大任,始终其事。两相对比,他自己挑选的都是些什么人?极力奋发图强的宋神宗也许会想,他与太宗、真宗、仁宗一样,并不是什么天纵奇才、中兴名主,只是个志大才疏的庸人罢了!

极端失望、悲哀的情绪笼罩着他,以致宋神宗在早朝上谈到永乐城之败时,突然失声痛哭,无法自抑!

对西夏战争的惨败,究其根源,在于“将从中御”这一传统的影响。宋神宗派不熟悉边疆情况的人去指挥,而不愿意给边疆将领军事指挥权,造成熟悉边疆情况、久历战阵的将领不能担任关键职务,甚至被排斥在军事指挥系统之外。在这种体制下,极易造成将帅之间相互倾轧。比如,神宗派徐禧前往鄜延路与种谔、沈括计议边事,本意是为了能够制定一套完善的制夏攻略,然而却造成了种谔、徐禧之间的相互倾轧。宋神宗屡次干预边地指挥体制,破坏了西北的军事指挥系统,导致种谔等著名边将难有作为。甚至,在永乐城被围之时,种谔不能予以援救,再次被弹劾。《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二九记载:“谔初议进城横山,本意身任统帅,成大功在己,而为徐禧、沈括所外。及永乐被围,谔据城观望,故托名守延,不即往救。”从李焘此处的记述看,种谔本以为自己能够身任统帅,但却被徐禧和沈括排斥在外,因而托名守延州而不去救永乐。从当时的形势来看,种谔不救永乐城一方面是因为与徐禧的私怨,另一方面也考虑到自己兵力确实有限,且都是羸懦之兵,去救无异于抱薪救火,徒损兵力。

经过这两次战役,宋神宗身心俱疲,健康迅速恶化。以34岁为分水岭,在此之前,宋神宗每天临朝工作,很少生病。五路伐西夏之后,宋神宗一下病倒了。虽然病得很重,可他毕竟年轻,身体很快就开始恢复。只是时隔不久,永乐城沦陷的噩耗再次成为致命的打击。似乎只一夜间宋神宗的身体就崩溃了。他早朝当廷恸哭,宰执不敢仰视,“涕泣悲愤,为之不食”。他心思太重、自视太高,无论如何都没法摆脱失利的阴影。从此之后,宋神宗“始知边臣不足任,深悔用兵,无意西伐矣” 转引自张晓珉:《宋朝果然很有料》(第七卷),第149页。,终神宗一朝,不再言开边进取之事了。

永乐城战役后,种谔等在五路伐夏中夺取的米脂、义合、吴堡、塞门、浮图等寨,仍然在宋朝手里。夏军移兵西线,发动攻势,被宋军击退。两国征战持久,谁也奈何不了对方,战事处于胶着状态。这一阶段的宋夏战争(1081—1084),虽然是宋军主动发动,但遭到了灵州、永乐城两次空前的失败,五年来宋军以数百名战将死亡、“军官、熟羌、义保等60万人的牺牲”、物资损失无数的巨大代价,换来了陕西境内米脂、佳县、吴堡、横山一带的六城之地,“帝临朝痛悼,而夏人亦困弊”。 转引自秦晖:《王气黯然:宋元明陕西史》,第59页。多年励精图治,得到的是一个僵局。不仅统一的梦想破灭,还将王朝置于不确定的风险之中。 [英]崔瑞德、[美]史乐民:《剑桥中国宋代史》(上卷),第27页。

相比而言,宋神宗崇拜的汉武帝,也并非一帆风顺地战胜了匈奴。汉武帝登基时面临的局势,与宋神宗相似。汉初,匈奴强盛,汉朝被迫采取两国联姻政策,多次向匈奴进纳财物。汉武帝即位之初,发现匈奴一方面享受着和汉朝联姻带来的好处,另一方面又不满足,多次进犯。原来的办法已经不行了,汉武帝认为汉朝经过了七十多年发展,具备了一定条件,不应该继续忍让,反击匈奴的战争爆发。战争之初,汉武帝也遭遇了不少失败。汉武帝元光二年(前133),西汉在马邑(今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区)策划诱敌歼灭战。匈奴单于贪图马邑城的财物,亲率10万大军进入武州塞(今山西省左云县),在匈奴单于快要进入汉朝军队埋伏圈时,守卫烽火台的亭尉向匈奴单于透露了汉军计划,匈奴军未达包围圈就撤退。为了报复,匈奴四处出兵侵扰汉朝边境。因未能实现伏击计划,汉武帝将谋划诱敌的王恢下狱,王恢自杀。自此西汉与匈奴发生了一次又一次大规模战斗。元光六年(前129)龙城之战,武帝派遣车骑将军卫青、骑将军公孙敖、骁骑将军李广、轻车将军公孙贺四路出击,兵力分散,结果是公孙贺一无所获,公孙敖、李广兵败,唯有卫青斩首七百凯旋。但汉武帝并没有气馁,自元光二年(前133)的马邑之战始发,至征和三年(前90)发起最后一次燕然山远征,四十余年之间,倾全国之力,发动了对匈奴的十五次远征,大小几十战,长期坚持下来才取得了最后的胜利。据统计,汉武帝在位54年,其中44年都在攻打匈奴。只有不怕失败,失败之后再次振作,长期坚持下来才有可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与汉武帝不同,在最初两次失败之后,宋神宗深悔用兵,一直郁郁不乐!宋神宗本人没有承受失败的勇气,没有不怕牺牲的胆量,没有犁庭扫穴不灭敌国绝不收兵的决心,在一个方面遭遇了失败,就全线撤退。回顾宋朝军事史,军队总人数在一百二十万左右,已经超过了西夏全国的总人口。在冷兵器时代,有坚强的作战意志和数量上的优势才有可能占据战场上的优势。如果缺乏刚健勇敢的精神,富裕了之后的国家也可能耽于生活享乐、不思进取。北宋末期以至于南宋,都是在表面的经济繁荣中,被外族军队大举进攻而灭亡。

最终,宋神宗忧郁成疾,于元丰八年三月去世,熙宁变法到此结束。

王安石变法是宋神宗时期最大的历史事件,围绕理财这个中心,为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以宋神宗和王安石为首的变法派采取一系列措施提升国力,争取在与辽、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的激烈较量中居于优势地位。为此,变法派采取了保甲法等措施,使国家权力穿透原来的传统宗族社会,渗透到乡村每一个家庭和个人。其结果,国家权力确实到达了最基层,但这种做法也使国家和个人之间产生了新型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之下,国家需要为个人、家庭和民间经济活动等提供公正的法律保障、稳定的社会秩序等公共产品。只有国家提供了这些公共产品,才能构建起新型的国家与社会治理关系。但王安石变法只走了一半,通过国家权力渗透,吸取了更多民间资源,国库充实,财政问题得到了解决,然而另一步的公共产品供给体系,则由于王安石罢相、宋神宗逝世及新法被罢废,造成“半截子”工程而遗憾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