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了王安石这个强势人物的制约,宋神宗跃跃欲试,要按照自己心愿安排国家大事,但他突然发现,皇帝也不能随心所欲、为所欲为。

有一个小故事,形象地说明宋神宗面临的局面:

元丰年间,宋神宗打算杀一名漕运官员。宰相蔡确回答:“祖宗以来,未尝杀过士人,您这么做是要开先例呀!”宋神宗心里一想,杀个人事小,坏了名声事大,这恶例还真是开不得,但这个漕运官员贻误大事,实在可恨,必须治罪。于是他指示蔡确:“既然如此,不杀也罢。给他刺上字,发配到穷山恶水的偏远之地。”章惇冷不丁冒出一句打有埋伏的话:“这么办,倒不如杀了他。”一句话把神宗噎得够呛,因为“士可杀,不可辱!”宋神宗恼羞成怒地说:“朕快意事一件也不得做!”章惇不仅没有闭嘴,反而又加上一句更有分量的话:“如此快意事,不做得也好!” [清]潘永因:《宋稗类钞》卷九,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524页。宋神宗默然。

为什么宋神宗的命令,被臣子顶了回去?

因为,在北宋中期以前,皇帝并不能为所欲为,会受到宰相和监察部门的制约。为实现集权,宋神宗在选宰相时,选了一些既能干事又能听话的人,随时可以指使调用。于是,原枢密使吴充接任王安石成为宰相,后来是更听话的王珪,听话的人先后成为北宋宰执人员;另外还要找一个能干事且敢于说出不同观点的人,冯京这位连中三元的状元郎再度回朝任枢密使。

从这个执政班子,可以看出宋神宗用人的策略和方法。吴充是王安石、韩绛的儿女亲家,但并不热衷变法,曾经提出新法不便于民,他能够中和不同派别。王珪则是一个唯命是从的大臣,少有建树,没什么能力,被时人称为“三旨相公” 王珪上殿进呈时,称为“取圣旨”;神宗决定后,称为“领圣旨”;退朝后告诉禀事的人,称为“已得圣旨”。王珪对皇帝没有劝谏、诤言,唯皇帝旨意是从。。司马光在《涑水记闻》中评论:以前王安石实行新法,王珪认同照办;现在吴充改变新法,王珪也认同照办。如果以前做对了,那么现在就是错的;如果现在是对的,那么说明以前做错了。 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宋元笔记小说大观·涑水记闻》,第944页。与以上两位不同,冯京从小天资聪颖,好学上进,参加乡试、会试、殿试,连中解元、会元、状元。冯京坚决反对新法,曾上疏万言论其更张失当,被王安石指为邪说,欲予罢黜,但宋神宗认为冯京可用,任命冯京为枢密副使,后任命为枢密使,成为决策层核心成员。从决策班子人员构成可以看出,宋神宗招来一些变法的反对派,委以要职,实行“异论相搅”的帝王统治之术。

“异论相搅”并不是宋神宗的发明,而是古代君主常用的“帝王心术”,指在群臣党派间进行力量平衡,不使某一方占据绝对优势,更不能使其独揽朝纲;有时甚至故意制造矛盾,以便制衡相互敌对的党派。北宋建立之后,唯恐大权旁落在宰辅大臣之手,总是同时用一些政见不同的人,彼此互相牵制。从立国政策看,北宋实行崇文抑武,造成了文人士大夫权力过大,直言敢谏,有时令皇帝都无可奈何。为了削弱文官权力,宋真宗加强了台谏制度,使台谏官员和宰执官员相互监督制衡。其中典型案例是宋真宗启用寇准,有人问为什么,宋真宗说:“且要异论相搅,即各不敢为非。”同时,宋真宗还给御史很大权力,而且加大谏官御史的弹劾之权,上至皇亲国戚,下至文武百官,谏官都可以随时监督监察,上奏弹劾。宋仁宗时,又专门设立了独立的谏院,与御史台合称台谏,虽然达到了台谏与宰执官员的相互制衡,但又导致台谏官员与宰执官员的权力纷争。

在执行“异论相搅”方面,宋神宗不逊于宋真宗。他喜欢读《韩非子》,懂得帝王之术。在王安石变法期间,他一直运用宋朝列祖列宗的治国法宝“异论相搅”,让不同思想、不同政治主张的大臣在朝堂上碰撞竞争,让不同的政治派别互相监督,皇帝则高高在上择善而从,做出最终裁决。《宋史》记载,熙宁初,宋神宗一面任用王安石变法,一面要把反对变法最坚决的司马光提升为枢密副使。司马光力辞,宋神宗说:“枢密,兵事也,官各有职,不当以他事为辞。”司马光执意不从,宋神宗才作罢,但仍然任命同样反对新法的文彦博担任枢密使。后来,在重大决策中,宋神宗曾有意引导持不同意见者各抒己见,以有利于决策的完善与改进。《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熙宁三年(1070),吕公弼被罢去枢密使,宋神宗召曾公亮、韩绛、王安石讨论谁可以接替。王安石推荐吴充,宋神宗没有同意,将反对派首领富弼的女婿冯京提升为枢密副使,王安石对此颇为反感:“若朝廷人人异论相搅,即治道何由成?”可是,宋神宗仍然坚持这一做法,在把冯京任命为枢密副使之后,又将他先后提拔为参知政事、知枢密院事、枢密使,以致冯京成为旧党在宰执集团内部的旗帜。王安石罢相之后,宋神宗继续奉行“异论相搅”和权力制衡之祖宗家法,收回原来王安石以宰相之位理财的权力,进一步加强皇权专制。

古代帝王所谓的平衡之术可以方便地控制下级,防止一方坐大,这对于帝王来说看似有利,但也因此留下了朋党倾轧的风险。宋神宗去世后,保守派在皇太后高氏的支持下,一拥而上,废除新法,打击变法派,引发了派系冤冤相报的潜在风险。后来,宋徽宗亲政之初,也实行所谓“邪正杂用”,旧党韩忠彦、新党曾布同时担任宰相,更是典型的“异论相搅”。这种做法,导致党争不止,内耗不断,摧毁的是整个国家的根基。

随着形势的变化,元丰二年五月十七日,参知政事元绛被罢。二十一日,御史中丞蔡确升任参知政事。这时,首相吴充突然间转变立场,向皇帝建议:把司马光、吕公著、韩维、苏颂等反对派从外地招回来,连同当年与王安石势不两立的孙觉、李常、程颢、苏轼、苏辙等数十人也一起回京,大家一起商讨国事,力图振作。吴充的提议,让宋神宗非常反感。元丰三年(1080)三月二日,吴充罢相,王珪成为独相。王珪是神宗朝里的“三旨宰相”,上朝取圣旨、在朝领圣旨、下朝得圣旨,如同皇帝的贴身秘书,却把宰相的权威、责任、义务全都扔到了一边。

宋神宗在位十八年,有“熙宁”“元丰”两个年号,变法主要措施都是在王安石担任宰相的熙宁年间推行的,其后元丰年间,宋神宗主导了政局,亲自进行了一些后续改革。变法是宋神宗、王安石和变法派共同完成的,应该称为“熙宁变法”。但南宋皇帝认为变法导致北宋衰落和灭亡,责任在于王安石,因此称之为“王安石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