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半岛,又称为齐鲁大地,传说三皇五帝中的舜和禹都曾生活在这里,是中华文明发源地之一。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郡县制度,把齐国改为齐郡,郡治在临淄。后历经变迁,唐武德元年(618)复改齐州,北宋政和六年(1116)升为济南府。王安石变法时期的齐州,隶属京东路,后来隶属京东东路。齐州北临黄河,南依泰山,是从京师开封进入山东半岛入海的交通要道,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宋英宗赵曙即位前曾任齐州防御使,继位之后将“龙潜”之地改为兴德军,升格为节度州,齐州政治地位越来越重要。北宋中后期,齐州发展迅速,在人口、商税、市镇数量等方面超过了青、郓二州。
欧阳修称齐州“赋税最多”。据记载,康定时期,齐州的商税旧额为49619贯,至熙宁十年(1077),齐州的商税额增长至86663贯,商税增长率为75%,远远超过同为大州的青州的62%和郓州的36%。快速发展的齐州,在王安石变法期间成了保守派和变法派激烈斗争的舞台,新法的支持者王广渊、曾巩,反对变法的李师中、李常,以及先支持后反对变法的苏辙,都先后在齐州上演了人生大戏。
作为京师重要屏障的京东地区,是新法实施的主要区域,青苗法、方田均税法等在齐州试点,而后推广全国。为了顺利实施新法,熙宁六年朝廷设立了专门监督新法推行的京东路察访司。察访司设察访使,负责督促检查所属州县各项新法实施情况。作为京东重镇,齐州备受朝廷重视,所派遣的官员多为干练之人。王安石变法期间,先后出任齐州知州的有王广渊、王居卿、曾巩、李师中、李肃之、李常、林积、张颉、韩铎、王临、范纯仁等,他们很多人的事迹为当地人津津乐道。比如,接替王广渊的是变法派王居卿。熙宁二年,王居卿任齐州知府,后又转任京东东路提举刑狱公事。熙宁四年十二月,王居卿上疏:“天下官酒务皆令作连灶,以省薪苏。”
朝廷同意,令画图颁于天下。王居卿的这个做法,被司马光等旧党攻击“营利”。熙宁四年,王居卿离开齐州,调入中央,在三司任职,后来领导市易司,在改革市易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因为王广渊在齐州首推新法,齐州成为青苗法先行试点地区。为更好地推行新法,朝廷派遣“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执掌齐州。
曾巩,(1019—1083),字子固,江西南丰人(今江西省南丰县),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他出身名门世家,祖父曾致尧、父亲曾易占都是北宋名臣。曾巩从小聪慧,记忆力超群,幼时读诗书,脱口吟诵,十二岁能文,二十岁文章已负盛名。景祐四年(1037),18岁的曾巩随父进京,以文相识王安石,结成挚友,曾向欧阳修推荐王安石。但曾巩仕途坎坷,屡试不中,直到39岁才中进士。那次考试以古文、策论为主,诗赋为辅,主考官是欧阳修,曾巩与其弟曾牟、曾布及堂弟曾阜一同登进士第,后经欧阳修举荐,分别任馆阁校勘、集贤校理兼判官告院。在京九年,曾巩一直从事古籍整理工作。熙宁二年,曾巩被外放越州(今浙江绍兴)通判,熙宁四年到济南赴任。
曾巩被称为“醇儒”,他赞同孔孟的哲学观点,强调“仁”和“致诚”,认为要按照“中庸之道”虚心自省、正诚修身。因此,在政治上他反对兼并,主张发展农业,广开言路。他反对死守成法,提出“法者,所以适变也,不必尽同;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
的观点,主张在不失先王意旨的前提下,对制度做必要的改革。在行动上,他是王安石变法的拥护者、支持者,并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以利民除弊为原则,不遗余力地推行新法。但曾巩也有自己的主张,认为法愈密,则弊愈多。
当时的齐州,盗贼肆虐,社会秩序混乱,“故又多狱讼”
,曾巩积极推行保甲法,整顿社会秩序,打击地方豪强势力。据《宋史》记载:济阳有一个叫周高的恶霸,为富不仁,欺男霸女,横行乡里,民愤极大,但周家仗着“力能动权贵”的势力,与地方官员内外勾结,沆瀣一气,为非作歹。在搜集好证据之后,曾巩根据法令迅疾将周高逮捕法办。章丘有个“霸王社”的土豪组织,杀人越货,无恶不作。曾巩让百姓组成保伍,侦察盗贼的行踪,遇盗贼就击鼓传递消息,相互援助,待到查明实情之后,迅速派兵将他们悉数缉拿归案,并将31名罪犯判刑后发配边疆,广大乡民交口称赞。通过不遗余力打击黑恶势力,在不长时间内,便使齐州境内的违法犯罪案件明显下降,以至“奸寇屏迹,民外户不闭,道至不拾遗,狱以屡空”
,齐州由案件多发之地变成了平安之州,风气随之越来越清明。
农田水利法鼓励地方官民兴修水利工程,这一措施在齐州得到了全面贯彻。由于济南地势南高北低,每逢夏日,来自南部山区的泉水毫无节制地宣泄而出,导致城北水患成灾。经过实地勘察,曾巩组织民众开展水利设施建设,疏浚水道,开挖新渠,修建了北水门,修筑了百花堤,既解决了济南北部平原水患,又可适时灌溉,使得大明湖成为泽被后世的天然水库,曾巩还为西湖(大明湖)修了长堤,在城内修了一些石桥,修建了泺源堂、北渚亭等。
结合免役法的实施,曾巩改差役为募役。政府出钱招募民夫,修建了很多水利工程。在熙宁五年所作的《齐州北水门记》一文中,曾巩介绍说,济南泉水众多,这些泉水汇流至齐州城的西北处,如果遇上大雨,城外积水暴涨,人们不得不用荆苇编网,装上泥土挡住城门,防止城外的水流入城内。但这样既不牢固,又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曾巩利用原来的城门,修建了水闸,根据水量的多少来开闭,解决了城北的水患。在修建水门时,曾巩“始以库钱买石僦民为工”,根据免役法的要求,不是征劳役,而是用政府的钱买石头,雇佣民夫,仅用了一个月就完成了修建工作。水门修建后,“无后虞,劳费以熄”
。
在青苗法方面,曾巩没有继续王广渊摊派的做法,坚持维护新法本意,“公推行有方,民用不扰。使者或希望私欲有所为,公亦不听也”
。熙宁五年,为了治理黄河,朝廷要从齐州征调两万民工。以往征调民工,土豪劣绅转嫁徭役负担,对其人丁、家丁多故意漏登、瞒报,由于户籍人数失真,使得百姓三丁抽一。面对这种情况,曾巩马上展开人口普查,并在反复核实后堵住了漏洞,最终确定了九丁抽一,不仅如期完成了朝廷下派的征调任务,而且还为广大贫苦百姓减轻了负担。
曾巩执掌齐州期间,推行新法不遗余力,他推行保甲法以整顿社会秩序、兴修水利设施以防御自然灾害、实施募役制以减轻百姓负担、落实青苗法以防范土豪劣绅对农民的盘剥、加强市政建设以造福于民等等,这都与当时的变法改革密切相关。
在齐州为政两年,曾巩励精图治,勤奋努力,使得济南吏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社会秩序井然,且“市粟易求仓廪实,邑尨无警里闾安”,赢得了百姓拥戴。熙宁六年六月,曾巩调任襄州知州,齐州百姓不愿让他离去,关闭城门,拉起吊桥,极力予以挽留,曾巩只能“乘夜间乃得去”。《宋史·曾巩传》不仅赞扬曾巩“负才名”,而且对他在齐州的作为多有褒扬。
曾巩离济后,李师中任齐州知州。
李师中,字诚之,熙宁六年九月由登州改任齐州知州。他反对新法,反对王韶开熙河,上书极论时政得失,请求召用司马光、苏轼、苏辙等,遭到朝廷贬斥。在齐州任上,李师中待了不到半年,就于熙宁七年二月移知河间(今属河北)。半年中,他看到济水长期以来堵塞不通,遂寻访旧河道,从兖城西南开始凿通,但工程未完成一半而离任。
熙宁七年三月,天章阁待制、右谏议大夫李肃之(字复古)由湖北转运使左迁齐州知州。李肃之担任齐州知州的时间较长,颇有政绩。当时济南西门外护城河上的木桥(今济南趵突泉公园北的泺源桥,俗称西门桥)年久失修,每当夏季,只要连下几天的暴雨,南山下来的雨水暴涨,汇集到城下,桥不能抵挡暴雨的冲击,就被冲毁。桥坏阻塞交通,而此处又是京师到青州及山东半岛一带的必经之地。这年夏天,连下几天大雨,桥被冲坏,历城知县施辩向齐州府官建议说:“年年桥都被洪水冲毁,建议造一座石桥,来缓解桥毁后重复造桥的劳役之苦。”李肃之采纳了他的建议。由于实施了新法,建桥做法与以前征用徭役不同。在建桥前,要把建石桥的计划报告转运使,得到官府二十七万两银子,作为用工和伙食的费用;建桥时,尽量节省费用,到山上采石,使用府库的建材和工具,让军队士兵出力,从当年九月至十一月,桥就建成了。(这座桥)有三个桥墩两扇门,洪水分道而泄,不再造成危害,所以,“又明年,水复至,桥遂无患”
。
当时苏辙在济南,作《齐州泺源石桥记》,借修桥发表了对新法的看法。苏辙分析到,建桥这种事虽小,但从前郡县行事的方法,是把劳役的费用按数量分派给百姓,容易成事;现在的法令,严格要求体恤百姓,一切事务和费用全仰仗官府,如果郡县想有所作为,要成事比从前更难。最后,苏辙总结说:“非李公之老于为政与二君之敏于临事,桥将不就。夫桥之役虽小,然其劳且难成于旧则倍,不可不记也。”
意思是如果不是太守李肃之富于执政经验和两位官员(施君和张君)有办事能力,这座桥或许建不成。建桥这种事虽小,但建好它比从前更费心,更难几倍,不能不把它写下来,因此就写了这篇记。从苏辙的记载来看,免役法推广到济南之后,政府官员不得随意征发徭役,修桥办事等费用都由政府出,政府办事,就要申请经费,雇佣人员,精打细算,不如以前那么任性。虽然该法不令苏辙满意,但从一个侧面说明新法规约束了官员的行为,对老百姓更为体恤,具有便民利民的功能。利于民而不利于官,被苏辙称之为“劳且难成于旧则倍”,典型地表现了反对派的立场和吹毛求疵的心态。
苏辙的这种心态,在他的另一篇文章中展现得淋漓尽致。熙宁八年,应齐州耆老之请,李肃之主持修建闵子祠。闵子,姓闵名损,字子骞,春秋战国时期鲁国人,是孔子首批学生之一。《论语》称闵子骞“少孔子十五岁”,以德行而著称于世,列孔门四科十哲、七十二贤人。鲁国权臣季氏聘请闵子骞出任费邑宰,他见世道如此混乱不堪,便尊孔子“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之教导,毅然辞去。闵子去世后,葬于历城东面五里。到北宋时,李肃之主持修建闵子祠,建成后,苏辙作《齐州闵子祠堂记》,叙述祠堂的修建过程和落成典礼,称赞太守李肃之德政仁心,而后将重点放在仕与不仕的讨论上。他引述闵子骞的拒仕言行,用了一个比方说,你没见到东海去的人吗?那海面辽阔,看之望不到边,探测之深不见底。航海的船只像山那样大,船帆像天空的硕大云朵,这种大船才能冲破风涛而不翻覆,遇到蛟龙而不恐惧。如果用江河上航行的小船去航海,行不到十里就可能顶不住风浪被迫返回,航行百里可能沉没海底,根本就经受不了大海的万里风浪。有人说孔子不顾风险而出仕,那是他的船大到足以抵御风浪,子贡、冉有等积极出仕,不过是在尽力而为。而闵子骞等不肯出仕,是因为他们没有孔子那样大的德行和治乱世之才,经不住礼乐崩坏的冲击。因此,他们的不仕并非不想当官,而是“止而有待”,等待好的时机。苏辙用“方周之衰,礼乐崩驰,天下大坏”解释闵子骞的不仕,暗寓反对变法、身遭贬谪的作者本人,对现实政治的不满,曲折表达作者“止而有待”的隐衷。
熙宁九年二月,李肃之因病辞官,其继任者是滕甫(为避讳改名滕元发)。他历任同修起居注、知制诰、翰林学士、御史中丞等。宋神宗召对,滕元发直言以告,一点也不避嫌隐瞒,君臣之间犹如家人。王安石变法之初,众人议论纷纷,王安石怕他进言,借事让滕元发出任郓州知州,后改任齐州,上任不到一年,又离开,在地方流落近十年。
接替滕元发的是苏辙昔日在条例司的同事李常。李常字公择,南康建昌人。那时,齐州社会治安乱象反弹,以至熙宁十年(1077)六月,因“盗犹不止”,且“论报无虚日”,而被列为惩治“盗贼并用重法”之地。李常捉到狡黠的盗贼,刺字为兵,让他在自己部下服役。李常摸清楚盗贼聚居的地方,就破门而入,将他们全部根除。半年间,杀七百人,使那些作奸犯科之人无处藏身。
那么,亲历这种变化的苏辙,是怎么看待齐州的呢?
来齐州前,苏辙听说济南多甘泉,鱼肥水美,物产之利可媲美江南,格外向往,恰好济南郡的官职有阙员,经过请求,他如愿以偿,于熙宁六年夏由陈州(治所在今河南淮阳)学官改授齐州掌书记
。曾巩调离不久,苏辙欣然而来,但不巧遇上了齐州“大旱几岁,赤地千里,渠存而水亡”
的景象。干旱不仅发生在齐州,而且影响到北方诸多地区,也就是这次旱灾,导致王安石第一次辞相。
大旱之年,苏辙看到,齐州饥民遍野、盗贼四起。在《送排保甲陈祐甫》一诗中他描绘道:“谁言到官舍,旱气裂后土。饥馑费囷仓,剽夺惊桴鼓。缅焉礼义邦,忧作流亡聚。君来正此时,王事最勤苦。驱驰黄尘中,劝说野田父。穰穰百万家,一一连什伍。”到任之后,苏辙整日忙于辅助齐州知州开仓赈灾、安抚百姓、整顿治安等事务。面对王安石迅速推出的变法法令,苏辙感到“三年政令如牛毛”,颇有“宦游少娱乐,缠缚苦文案”之感。他在《送韩祗严户曹得替省亲成都》中写道:“宦游东土暂相依,政役频烦会合稀。每恃详明容老病,不堪羁旅送将归!”
此时,苏辙虽远离朝堂争斗,但对频繁颁发的新法不胜厌烦,不断抨击新政,对齐州治理也是腹诽不已。
尽管如此,苏辙对引浑淤灌的成效还是进行了赞赏,他称赞淤灌后的麦田“比之他田,其收十倍”
。大规模引河淤灌、改良土质技术的应用,是农田水利法推行过程中收效显著的措施。京东、河北等黄河中下游地区,在官府的组织下广泛推广引浑淤灌技术,实施淤田。北宋专门设立“管辖京东淤田”的领导机构,沿黄河和广济河两岸推行淤田。除了引河水自流淤灌外,还开凿新河道淤田。仅熙宁十年,京东地区淤田5800多顷。经过连年放淤,大量盐碱地土质得到改善,极大提高了土地的生产力。元丰元年六月,京东体量安抚使黄廉上书建言:“澶州及京东、河北淤官地皆上腴,乞募客户,依其土俗私出牛力、官出种子分收。选晓田利官两员诣京东、河北,计会转运、提举二司及逐县令佐,相度招募客户,自今秋营种,并下司农寺详定条约。”
黄廉的建议得到朝廷同意,引浑淤灌技术也得到朝野上下一致认可。宋神宗派人到各地调查淤灌地的庄稼生长情况,还曾经亲口尝了一下淤土的味道,称“极润腻”,并大力奖赏负责淤灌工作的差遣官员。
对水利颇有研究的沈括奉使察看开封府界以东地区的引浑淤灌,称赞沿黄河、漳河等流域的淤田为“美田”,“淤淀不至处,悉是斥卤,不可种艺”
。凡是淤过的田,地价都有大幅度的提高。
继李常之后,接任齐州知州的是林积,他性格廉谨方严,居官有治绩,才行为王安石所称,然终以坚决反对新法、鲠挺而不得进用。除了知州之外,齐州的地方官也因变法发生争执。元丰末年,赵挺之任德州通判,积极推行市易法。当时黄庭坚监德安镇,称镇小民贫,不堪诛求,若行市易,比致星散。二人各执己见,公文往来不绝,一时成为“笑谈”。
自此,俩人埋下了不和的种子,后来变法派获胜,赵挺之也获得升迁,与变法派其他成员一起打击黄庭坚等保守派。
新旧两党之争也牵涉到两派官员的家庭。赵挺之是密州诸城县(今山东省诸城市)人,其子赵明诚娶了同是山东人的李格非的女儿李清照。崇宁元年(1102),在蔡京鼓动下,对司马光、苏轼等“旧党”严厉打击。作为变法派的赵挺之一度春风得意,不几年就当上了宰相。赵挺之得势时,其亲家李格非(时任提点京东刑狱)被宋徽宗和蔡京划为“元祐党籍”,罢官后流放到广西象郡。李清照请公爹赵挺之出面帮助父亲,赵挺之担心牵连自己,不予理睬;为此,李清照十分不满,作诗称赵挺之“炙手可热心可寒”。
宋神宗时期,齐州先后有15位知州,任期大都不长。据统计,任期三年及以上的只有一位,二年左右的6位,一年及以下的8位。
任期过短,导致地方官员“时序未更,已闻移去”
,刚熟悉某一地区的情况,即被改派他地,也就很难谈得上对辖境的有效治理。北宋中后期官员任期过短的原因,除了官员人数远远超过官职数量之外,还与当时庙堂之上的政治斗争有关,相当数量的朝官因被排挤打压而主动请求外放地方或被动贬离朝廷。地方官员的变动、任期与庙堂之上的势力角逐有着密切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