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12
奮力完成
如何在最後階段持續前進
二○一五年,莫莉.赫朵(Molly Huddle)在一萬公尺田徑世界錦標賽的最後一圈,心裡只有一個目標:讓自己保持最佳狀態,贏得她第一面國際賽事獎牌。赫朵知道,她的原始速度(raw speed)不如八名領先對手。在前面幾圈她保持些微領先,便一直保持強勁的步伐,試圖讓對手到開始衝刺前都沒時間喘氣。現在只剩下一圈了,赫朵在第一個轉彎使出更多力氣。她的對手如果要跟得上赫朵的速度,在最後幾公尺處就必須用力衝刺。
她的策略似乎奏效了。衣索比亞選手吉雷特.伯卡(Gelete Burka)與肯亞選手薇薇安.切魯伊約特(Vivian Cheruiyot)在剩半圈時超越了赫朵,而赫朵排在第三名,也就是銅牌。赫朵試著在伯卡與切魯伊約特加速時跟進,她知道自己大概追不上她們,但她還是盡可能跑快一點,讓後面的選手洩氣。
在最後的直線跑道上,伯卡與切魯伊約特拉開了與赫朵的距離,切魯伊約特奪冠。赫朵則繼續跑,她跑在第一與第二跑道之間。在她踏到終點線的最後一步,她雙手高舉,慶祝獲得銅牌。
但她錯失了那面銅牌。同為美國隊的艾蜜莉.茵非(Emily Infeld)在最後半圈跑到赫朵旁邊。她跑在第一跑道的內側,緊貼著赫朵。茵非在最後二十公尺的地方出乎意料地超越赫朵。當赫朵舉起手臂的時候,茵非奮力將肩膀往前推,搶先抵達終點線。茵非最後以九百分之一秒之差打敗赫朵,贏得銅牌。
從奧運選手、美國紀錄保持者赫朵的故事中可知,即使是最優秀的人都有可能失敗。而她高興得過早,是這個普遍現象的極端版本。我們在遇到挑戰的情況時,常常在最後一刻過早放鬆。雖然後果可能不像赫朵這麼戲劇化(而且全球直播),但當我們最終付出的努力不足時,是無法成功的。
直到最後才能結束
我們無法取得最後成功的原因有幾個。就像赫朵在二○一五年田徑世錦賽中,我們可能會暫時閃神了幾秒。在很多時候,我們覺得把自己推向極限太累了。在賽跑或困難的訓練這種激烈運動的例子中,並非軟弱的人才會出現想放棄的念頭。正如我們在本書看到的大多數成功障礙一樣,解決方法就是手邊要有正確的應對策略。
我們要最後一次提到柯非斯基在二○一四年波士頓馬拉松的勝利。如果你看那場比賽的最後六百公尺,也就是柯非斯基沿著博伊爾斯頓街跑到終點線時,你可能認為他跑得很輕鬆,有兩名跑者離他並不遠,但柯非斯基好像沒有很緊張。他不斷揮動雙拳向人群致意,他在前一年馬拉松比賽中兩處引爆炸彈的地方畫了十字,甚至在最後幾秒還將太陽眼鏡移到頭上,讓他的完賽照片更好看。
這些慶祝舉動,掩蓋了柯非斯基在比賽中最後幾英里的恐懼。在第二十三英里時,從第八英里開始就一路領先的柯非斯基回頭張望。一個多小時以來,他第一次看到一名追上他的人。柯非斯基算了一下,就知道那名選手在過去幾英里的速度必定比他快上許多。柯非斯基知道,在這樣的情況下,他最好是先發制人,以免被追上。追在後面的跑者是來自肯亞的威爾森.切貝特(Wilson Chebet),他每跑一步,就能看到柯非斯基越來越近。在整場比賽大部分時間領先的人,很少在比賽的最後階段,速度還能跟後面的跑者一樣快。
在第二十四英里時,柯非斯基考慮讓切貝特追上來。他告訴自己,這樣他可以有時間恢復一點體力,然後在最後博伊爾斯頓街時再超越切貝特。柯非斯基承認了這個想法,但很快就將其視為在極度疲勞下的負面想法。他告訴自己要用相反的策略:試著拉開與切貝特的差距,讓對手望塵莫及。
正如他在他的書《二十六場馬拉松》(26 Marathons,暫譯)中所述,儘管他的身體和精神都處於極限,他還是這樣告訴自己。他的左腳掌有個地方每次踏到地面時都會痛,在參加波士頓馬拉松前幾週,他拉傷了腳筋。在他用盡全力甩開切貝特時,他的肚子也開始不舒服,他覺得要吐了。柯非斯基不希望切貝特看到他在吐,這樣切貝特就會知道他身體不舒服,於是他把頭往後仰,把嘔吐物吞回去。
切貝特還是緊追在後,在剩下最後一英里時,柯非斯基的領先優勢只剩六秒。在他最需要高效跑步的時刻,他感覺自己的跑步狀態在惡化。於是他對自己喊話:「專注、專注、專注。技術、技術、技術」。
他再回頭看了一次,雖然他們的差距並沒有拉開,但切貝特並沒有追上來。他專注在跑步上,讓他暫時忘卻疲勞,同時也幫助他提升了速度。他知道如果切貝特追得上他的話,他現在已經被追上了。到了比賽的這個階段,他已經不需要擔心被追上了。
意識到這一點,讓柯非斯基信心大增。他運用這股力量跑進博伊爾斯頓街,群眾的歡呼,以及想到前一年的爆炸案,讓他更有力量。他在訓練時反覆想像的場景──在波士頓馬拉松奪冠並跑出個人最佳紀錄──即將成真。
如何持續加壓
在前一章,我們強調了未能成功達成目標的關鍵原因,也就是在還有機會成功時太快放棄,以及徒勞無功地追逐不可能實現的目標。
但赫朵於二○一五年世界田徑錦標賽的故事,則凸顯出最後一個重要因素:有時候我們無法達成目標,是因為我們太早撤回了努力。這跟太快放棄不一樣,相反的,就像赫朵在一萬公尺跑步的最後一步,有時當我們信心滿滿,認為自己一定能達成目標時,就會降低努力,鬆開油門。但有時候,這代表我們即將功虧一簣!
會這樣的原因有很多。首先,相信我們即將實現對自己有意義的重要目標,會帶來正向的情緒。不難想像赫朵在接近終點線時是多麼興高采烈,完全相信自己即將拿下世界錦標賽的獎牌。但正如我們在第二章所學到的,就像不愉快的情緒有時可能會有幫助,愉快的情緒有時也沒有什麼助益。
而為目標努力時,將我們的感受與行為視為一個輸入與輸出的循環,會很有幫助[1]。如果我們知道自己在某一項重要的目標上落後了(輸入),我們可能會覺得擔憂。我們可能會更加努力來達成目標(輸出)。如果目標是有可能達成的,那我們的擔憂就是使我們改變關注焦點並更加努力的觸發物。柯非斯基在二○一四年波士頓馬拉松最後幾英里的思考彰顯出,擔心自己會被追上,這有助於提高他的專注力與拿下冠軍的決心。
但反過來也是如此。如果我們知道自己在實現有意義的目標方面取得良好的進展(輸入),我們往往會感覺良好。我們可能會覺得滿足或興高采烈,這取決於目標的大小。但這些愉快的感受,可能會讓我們轉移注意力或減少努力(輸入)。特別是當我們離目標非常近的時候,像是接近終點線時,我們可能會像赫朵那樣太早放鬆。事實上,我們的良好感受帶有這樣的訊息:「我做到了!我不用再努力了!」有時候這會讓我們功虧一簣。
第二個讓我們在進展順利、快達成目標時減少努力的原因,是過度付出(overextension)。我們的生活中有著多個目標,都需要我們付出專注力與努力。當諾爾在替這本書收尾時,他在生活中其他領域就花比較少精力,像是家庭與健身。我們不可能同時對每一個領域都付出百分之百的專注力,若是這樣,恐怕很快就因過度付出而一事無成。
對我們的進度感覺良好或感覺不好,讓我們能在不同的時間點優先考慮不同的目標。這些感覺帶給我們重要的訊息,像是我們做得很好,或是我們進度落後。當我們在一個領域做得很好時,我們就可以在這邊花少一點心力,把時間與精力放在其他需要專注的領域。這樣一來,我們就能同時實現多個目標,但不至於把自己榨乾。當然,有時我們可能會身陷過度承諾的陷阱。此時可以使用第十一章介紹的決策平衡,來決定哪些領域最需要我們的注意力。
荷蘭蒂爾堡大學的研究團隊做了一項研究,探討我們的進步與伴隨而來的感受,會如何影響我們對不同目標的關注與努力。[2]研究人員請八十二名大學生設定三週的減重目標。這是主要的目標,受試者也設定了同一段時間他們想達成的次要目標,像是存錢、花更多時間讀書、花時間幫助他人。研究者在一月進行這項研究,以利探究我們大多數人雖會設定新年新希望,卻很難堅持下去的情況。
在這三週,學生每天回答有關他們的減重目標,以及跟這個目標相關行為的問題,像是食物攝取、身體活動量。他們也評估自己在減重目標與次要目標的努力程度,對於自己的努力覺得積極或消極,以及認為自己在實現目標上取得了多少進展。
研究結果顯示,當受試者認為他們距離實現減重目標還很遠,但取得了良好進展時,正向情緒會增加他們為實現減肥目標而付出的努力,並減少為追求次要目標而付出的努力。換句話說,在追求目標過程的早期,他們如果感覺自己成效良好,會優先追求主要目標。
但如果他們覺得自己快達成目標時,正向情緒會讓他們減少減重的努力,而增加在次要目標上的努力。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們會優先花更多時間讀書或幫助別人,而不是去做能達成減重目標的體能運動。
儘管在不同時間能優先考慮不同目標是有好處的,但意識到有可能會像赫朵那樣功虧一簣,可幫助我們避免發生同樣情況,錯失人生重要目標。幸運的是,我們有許多心理工具能使用。
在第一章,我們提過結果目標、表現目標與過程目標的不同。贏得錦標賽獎牌、成功減重,都是結果目標的例子,是我們採取行動所達成的結果。同樣在第一章,我們也強調過度重視這些目標的風險,因為如果一直去想結果,可能會讓我們忽略首先需要採取的步驟。
因此,關注過程目標或實現結果所需要的行動,可幫助我們避開這個陷阱,讓我們能保持專注,一步步達成目標。正如第三章(專注於可控制的事)所提到的,我們可以透過使用所掌握的心理技巧,專注在我們能控制或至少能影響的地方,包括我們付出多少努力、我們的專心程度與我們的心理狀態。我們以柯非斯基的「專注、專注、專注。技術、技術、技術」(自我對話,第四章)來闡釋這個概念。重複這句口號,幫助他保持專注,讓他在二○一四年波士頓馬拉松最後一英里中,專心在跑得飛快所需的動作上(專注於當下,第三章)。設定短期子目標(切成小塊,第一章)也能幫你保持專注、繼續努力,避免在快要達成目標時功虧一簣。隨著終點越來越近,你可能會告訴自己「再一英里」或「再跑十步」就到了。面對長期的計畫,你可以提醒自己「只要撐過這週就可以了,你可以做到的!」。
最後一個你可以控制的策略是,如果你在目標上取得良好進展,計畫你會如何應對可能會很有幫助(如果你能保持鎮定,第一章)。這看似違反直覺,畢竟,如果你表現得不錯,為什麼還要準備應對計畫呢?但就如同前面提到的,對自己的進度感覺良好,可能會帶來意料外的負面結果。當你擔心自己會在最後一刻功虧一簣時,可使用若則計畫,依據你的情況選擇使用前幾章所介紹的心理技巧。
即使你對自己的進展感覺良好,計畫讓自己專注在過程並保持同樣程度的努力,也是成功達成目標的重要一步。辨認出讓你會功虧一簣觸發物,像是你的感受,或你對自己說的話,以有效的方式加以回應,就能將保持專注與持續努力成為一種正向的習慣,讓你達成目標(建立習慣,第一章)。
越過終點線,迎向下一個起跑線
當你實現目標或完成一項專案後,首先要做的就是慶祝一下。花點時間恭喜自己的成就、感謝那些幫助過你的人,以及可以投入在為了達成目標而被擱置的快樂的事,像是自我照顧、陪伴家人和朋友等,這些是你在努力實現目標的過程中可能被忽略的領域。
一旦達標的歡欣時刻過去,或許是兩三天之後,就應該再次發揮運動員的思考模式了。就像贏得冠軍的球隊在奪冠後會做的那樣,利用你剛經歷過的經驗,為未來取得更多成功做好準備。
這是一個重要的過程,可以讓你相信自己在未來能夠獲得什麼成就(過往的成就,第五章)。可透過檢視在前言中提到的優勢報告來做到這一點,你可以在本章之後的附錄一找到它。運用你在第一次填時寫下的關鍵心理特質,根據這些特質替你目前的能力評分。
希望你跟第一次相比,發現你每一項特質的分數都增加了。理想上來說,新的分數會更接近你初始設定的目標分數。記得這個重要的概念:你新獲得的思考技巧是可以轉移的。你可以把這些運用在類似的目標,或其他不同的目標上。這些特質都是你的一部分,無論你接下來想完成什麼事,這些工具都能助你一臂之力。
我們也希望你已了解到本書最重要的觀點。透過學習如何像運動員一樣思考,你現在知道我們討論過的那些心理特質是可塑的,而非固定不變的。你可以培養和發展諸如情緒調節、專注、韌性和自信等特質。雖然有些比較容易,有些比較困難,但透過學習與運用正確的心理工具,可幫助你提升每一項特質。這個持續的過程,將使你在重要的事情中取得成功,讓你過上滿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