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07
你在怕什麼?
如何處理對失敗的恐懼及對成功的威脅
一些調查指出,人們對於上台演講的恐懼程度勝過死亡。
這不難理解,因為對許多人來說,在面對群眾時會覺得赤裸裸,且無法逃離當下的環境。在這種脆弱的情境之下,我們會經歷上台演講的焦慮狀態:觀眾可能會對我們進行負面評價的心理威脅。[1]
更令人焦慮的是,我們之所以要上台演講,是因為有人要聽我們所說的內容。我們可能需要告訴同事某項專案的進度、在葬禮上悼念友人、在學校裡對同學與教授做簡報,或者在會議中報告某項領域的專業內容。這些場景都會觸發壓力反應,就像在第二章提到的,紐西蘭黑衫軍在二○○七年那場比賽中所出現的失常狀況。焦慮導致我們喉嚨發乾、呼吸急促,而這些對演講都沒有幫助。我們因為預期觀眾會給自己負面評價,可能覺得無助、失去控制、思緒亂成一團。[2]無論是什麼情況,不禁讓人想到一句俗語:「做一個消除一切疑慮的出頭鳥,還不如保持沉默被當成傻子。」
幸好,我們大多數不喜歡上台演講的人,並不需要經常這麼做。然而,當我們在挑戰自我的時候,我們經常會面臨類似的恐懼。特別是在做計畫或剛開始的階段,這種害怕失敗的心情讓人綁手綁腳。對於諸如開展新事業這類的長期目標,或諸如跑半馬這類帶來壓力的活動來說,都是如此。對成功的潛在心理威脅可能會成為自證預言,並干擾我們發揮最佳表現的能力。本章將探討如何避免讓這些恐懼影響我們。
沉重的負荷
想看看,如果你大學剛畢業,就入選國家奧運田徑隊,並跟Nike簽下合約,難道不讓人欣喜若狂嗎?但你是否也感受到這份成就所帶來的殷切期望的重量?
這就是霍曼在一九九○年代早期所經歷的事。霍曼在一九九二年贏得NCAA的一千五百公尺冠軍,並從喬治城大學畢業。就在同一個月,他在奧運選拔賽排名第二,入選當年夏天巴塞隆納奧運的國家代表隊。二十二歲的霍曼一下子聲名大噪,出現在雜誌與各種版面當中,被譽為「下一個美國頂尖跑者」,與世界聞名的跑者相提並論,像是奧運金牌暨前世界紀錄保持人吉姆.萊恩(Jim Ryun),以及史帝夫.史考特(Steve Scott),他是史上最多次在四分鐘內跑完一英里的人。
「那些文章一出來的時候,我就感受到沉重的負荷。」霍曼說。「這對我來說沒有激勵的作用,似乎邏輯說不通,但這就是我的反應。從那時候開始,我就給自己莫大的壓力,希望自己配得上這個頭銜。當我有機會來證明我是下一個美國頂尖跑者的關鍵時刻,我卻缺乏應對壓力的技巧,導致無法拿出最好的表現。」
霍曼並不是一直沒有發揮出他的潛力,他是一九九○年代在一千五百公尺跑最快的美國人,也曾兩度排名世界第五。第九章會有更多他的故事。霍曼主要是在全國錦標賽中遇到挫折,儘管他的成就比大多數對手高出許多。
想在運動和生活中取得成功,在一定程度上取決於我們如何看待加諸在我們身上的要求。我們可以正面回應,將這個情況視為挑戰;或者負面回應,將情況視為威脅。[3]
面對即將到來的事件,不管是比賽或演講,如果我們將其視為挑戰、躍躍欲試,我們會感受到更正向的情緒,像是興奮。在挑戰狀態下,我們的注意力會更集中、更能做出正確的決策。最終,我們就會表現得更好。但如果我們將這事件視為威脅或負擔,那我們就會感到更焦慮,無法專注與清晰思考,只想逃避即將到來的事件。這些威脅反應會讓我們表現不佳。
那麼挑戰與威脅反應之間的差別是什麼呢?我們能做些什麼或如何思考,來把威脅狀態轉變為挑戰狀態呢?我們在第二章學到,重要的並不是情況本身,而在我們對於情況的評估。
當在評估任何情況時,我們會思考兩方的資訊,就像天秤一樣。其中一方是我們認為在這個情況下需要的什麼,這個需求會因事件而異。例如在一千五百公尺賽跑時,我們需要非常努力才能打敗同樣意志堅強的對手。在工作面試時,我們需要回答面試官提出的各種問題。在公開演講時,我們可能會認為要用對的方式說出正確的內容,才能讓觀眾留下好印象。
另一方則是我們擁有的資源,也就是我們的技術與能力。更具體來說,就是我們認為自己擁有哪些技術與能力,以及我們覺得可以運用它們做什麼。在這個評估的過程中,跑步選手可能會評估自己是否跑得夠快、體力夠好,或者是否有在激烈賽事中保持冷靜的心理技巧。當你要演講的時候,你可能會評估自己是否具備跟觀眾溝通的能力。當我們認為自己沒有這個情況所需要的技術與能力時──也就是此需求超出我們的能力範圍,那麼我們就會出現威脅反應。
尤其,當這件事情的重要程度越高、對個人的意義越大時,我們的威脅反應就越強烈。我們的評估可能會導致強烈的威脅反應,正如霍曼所說的,因為我們認為自己並沒有「擁有正確的技能(資源),來應對這種壓力(需求)」,以發揮最佳表現。
有三個關鍵因素的相互作用,決定了我們對資源的評估,進而決定我們會經歷挑戰狀態還是威脅狀態。這三個因素就是我們關注的目標、我們對控制的看法,以及我們的自信。你可能會發現,我們已在前面幾章學到與這三個因素相關的心理工具。這很不錯,因為使用這些技巧,有助於幫你為生活中的更多挑戰(更少威脅)做好準備。在這裡,我們會教你如何運用這些技巧來幫你為下一個重要事件做準備。
第一個因素,就是我們設定並專注的目標類型。[4]當我們專注於結果,像是擊敗對手或不負他人期望,可能會發生以下兩種情況。我們要麼努力證明自己比別人優秀,要麼盡力避免與他人比較,因為我們擔心自己被認為差人一等。因此,如果被稱為「下一個美國頂尖跑者」的選手,不認為自己名符其實,在比賽中可能就無法專注於目標,而是想著「我不要看起來比別人弱」。因此,他可能會產生威脅反應,最終無法發揮出他應有的實力。
另一種類型的目標是精熟目標(mastery goal),則是試著表現得比自己的標準更好。不強調要跟別人比較,而是專注於眼前的任務,並將自己的技術與能力發展到我們所能達到的最高水準。當我們努力提升自己,努力學習和掌握能讓自己進步的新技能時,就有助於激發出挑戰狀態。
本書介紹的許多工具能幫你專注於精熟目標,讓你轉移到挑戰狀態。你可以專注在過程目標而非結果目標(第一章)。這些循序漸進、可控制的行動,能幫助你滿足情況的需求。這可能會需要一些情緒調節的策略(第二章),讓你保持冷靜與沉著。你也可以透過觸發詞來避免想太多(第三章),讓你專注在你必須採取的關鍵行動上,以達到最佳狀態。這與確保你有一個有用的自我對話清單(第四章)相輔相成,來管理可能會出現的各種負面想法。
決定我們出現挑戰或威脅狀態的第二個關鍵因素,是我們認為自己有多少控制程度。當我們認知到自己有高掌握度──專注在我們可控制的事情,並接受有些事情我們無法控制(第三章),能夠產生有用的情緒,像是興奮,這可讓我們處於挑戰狀態。相較之下,如果專注在我們控制不了的地方,像是霍曼把心思放在記者寫的報導,就會產生焦慮、擔憂和威脅反應。
第三個影響我們對重大事件反應的因素,就是我們的自信。讓自己更有自信,相信自己擁有滿足情況需求的技能、戰術、身體或心理技巧,對我們出現挑戰或威脅反應有相當大的影響。但這並不是我們能假裝出來的。如在第五章傳奇高爾夫球選手尼克勞斯提到的,要獲得並維持自信,只有一條路,就是努力。透過學習像運動員一樣思考來發展我們的心理技巧,是這個過程的重要步驟。
霍曼最終克服了他在全國錦標賽的心魔,但他剛開始進入先鋒領航上班時,又再次因為想像他人期望而感到焦慮。霍曼除了職業跑步選手之外,沒有從事過其他工作,因此他仰賴他在運動員時期培養出的自信工具,來駕馭新的環境。
「我能夠拿出符合我能力的表現,跟我相信自己百分之百會成功有關。」他說。「當我在先鋒領航的時候,一開始我是非常小心和膽怯的,因為我對那樣的環境沒有太多自信。但我覺得我應該有這些技術與能力。顯然聘用我的人認為我能有所表現,很多時候,別人比我還更相信自己。一直到我跨過那個『我做得到』的障礙之前,我沒有什麼自信,而且我清楚知道這影響了我的表現。」
對於威脅的思考
另一種威脅跟他人或自己的期望無關。當我們想要拿出最好表現時,腦海中可能會出現各種出錯的狀況,器材壞掉、後勤出了問題、發現對手比我們厲害許多等等。我們也有可能陷於對事情將如何發展的擔心之中,你可能認為這就是緊張的感覺,但這其實是一種身心現象。
即使是有成就的運動員也會經常思考這些威脅,但更成功的人懂得以有用的方式正面迎戰這些威脅。
我們來看看布莉安娜.斯塔布斯(Brianna Stubbs)的例子。斯塔布斯出生於英國南部沿海城鎮普爾,二○○四年,年僅十二歲的她,成為划船橫渡英吉利海峽年紀最小的人。之後,她專注於兩千公尺的奧運划船項目。二○一三年,她與搭檔艾蓮洛.皮格特(Eleanor Piggott)贏得輕量級雙人雙槳世界錦標賽二十三歲以下冠軍。在二○一五年和二○一六年,她是世界錦標賽英國輕量級四人雙槳隊的成員,她與隊友分別獲得了銀牌和金牌。
你可能認為斯塔布斯就像是划船機器,但事實上,她經常被所有事情可能出錯的想法所困擾。
即使她很喜歡比賽,「我仍然會擔心我想要的結果會如何展開。」斯塔布斯說。「比賽的可怕之處在於你會表現不佳,或者在並排的划船比賽中,別人表現得比你好。很難控制所有這些想法與感受,像是如果我們在比賽開始五百公尺時划得非常好,但前面有一艘船怎麼辦?」
但斯塔布斯沒有讓這些想法給困住,而是使用她所謂的「情景規劃」(scenario planning),以及我們提過的若則計畫,來讓自己冷靜下來並做好準備。
「情景規劃是一項強大的工具,」斯塔布斯說。「你可以表達自己的感受並去處理它,同時你也可以聽到隊友的感受,然後你們會取得共識,如果你們最後真的陷入這種情況時,就會知道該怎麼做。」
「我們甚至對比賽之外的事也會用情景規劃,像是在暖身時器材出問題,或者遇到什麼狀況導致無法從下塌飯店到達比賽現場。如果能提前討論這些,對團隊來說會很有幫助。」
斯塔布斯的情景規劃,像是器材故障或後勤出問題,就如同第一章提到菲爾普斯與教練所做的若則計畫。然而,你可能會想,這要如何與「專注於可控制的事情」工具一起運用呢?為什麼要花時間去思考那些可能永遠不會發生,且在某種程度上超出我們可直接控制範圍的事呢?
關鍵在於:雖然我們不總是能控制事情的發展,但我們可以計畫並控制自己對事情的反應。即使已做好充分準備和檢查,但有時器材還是會出問題,就像菲爾普斯在二○○八年奧運兩百公尺蝶式決賽的泳鏡。沉著回應這些事件──例如保持正念、專注在過程中,而非驚慌失措,能讓我們在當下有更好的表現。正如同斯塔布斯所說:「我學到一件事,就是將終點線想成彈簧床。一旦你想到終點線,就要讓想法彈回到你現在正在做的事情上。我學會如何保持在當下並專注於過程。」
我們可以將類似邏輯運用到非運動場合中所出現的焦慮情況,像是上台演講。在等待上台前,我們可能會想「如果我的投影片打不開,或找不到我準備的筆記怎麼辦?」「如果觀眾覺得我對自己講的東西根本不了解怎麼辦?」或者「如果觀眾對我的提問沒反應怎麼辦?」(最後一個問題,可以看第一章諾爾的做法。)
就像運動員學到如何管理賽前的緊張情緒,我們可以用這本書裡的工具,來應對生活中重要事件發生前的焦慮感。例如我們可以使用放鬆技術,像是深呼吸或漸進式肌肉放鬆法(第二章),並想像難度節節攀升的演講情境,這個過程稱為「系統減敏感法」(systematic desensitization)。[5]你可以從簡單的開始,想像自己在房間練習,到想像重複在觀眾前面演說,再到想像講到一半時投影機故障,投影片秀不出來。「系統減敏感法」可幫助我們在壓力下或面對突發事件時,能保持冷靜、自信與控制。
我們已了解到重新評估(第二章)能幫助運動員在重大賽事之前管理自己的疑慮。對於即將要演講或面臨某種活動而感到焦慮的人來說,重新評估也很有幫助。如果是與專業的治療師一起進行,對公開演講焦慮的重新評估,會從討論對於公開演講的恐懼開始,來辨認出負面陳述與不理性的想法。接著,治療師會協助個人挑戰這些想法,並引導出更多有幫助的陳述,像是在遇到不順利或出現沒用想法時,告訴自己「我做得到」(自我對話,第四章)。
就許多方面來看,對公開演講焦慮的重新評估策略,跟斯塔布斯與隊友在國際比賽前完成的過程非常相似。划船隊隊員透過表達自己的感受,並計畫他們會如何應對不利情況,互相重新評估情景,將其視作他們能夠克服的挑戰,而不是需要害怕的威脅。
其他重新評估策略也很有用。如同我們在第二章看到的,運動員可能會認為觀眾對他們的表現並不會造成影響。同樣的,不管是在運動或非運動的事情上,像是唱歌或演講,將焦慮重新評估為興奮感,都會對你的表現有所幫助。
最後,別忘記,你的表現是經年累月不斷練習的最終成果(馬拉松冠軍柯非斯基認為重要賽事就像是畢業典禮)。如果你是要上台發表的學生,很有可能在此之前你就非常努力,才能參加這項課程計畫。如果你要負責一個重要專案,你可以想成你被賦予一個大展長才的難得機會。
如同斯塔布斯所說:「當我在起點線,緊張的情緒來到最高峰時,會去想我能出現在這裡,這是多麼難得的事。我們常說,沒有什麼是比起點線讓我們更願意出現的地方了。或許比賽前一晚在飯店裡,我們容易以負面、有壓力的方式去思考比賽的事,但如果你去想想那些所有想出現在這起點線的人,就能以正向的心態來看待。」
天才是九九%的努力
斯塔布斯除了拿過兩面世界錦標賽金牌外,還是生理學博士,她是酮酯(ketone ester)這項深奧領域的權威之一,酮酯被認為對運動、健康和認知都有好處。
「我沒有別的意思,但有些運動員可以很簡單地就把大腦裡的開關關掉,」斯塔布斯說。「而我總是過度思考,我沒辦法不經分析和思考就去行動。我必須學習變通的方法,才能當個聰明的運動員。」
「我們有非常棒的心理團隊的支援,」斯塔布斯說。「每一位隊員都能尋求協助,但不是每個人都會使用這項服務,我大概是頭號使用者。我覺得花時間了解自己的心理狀態是有益無害的。」
當霍曼開始為全國錦標賽奮戰時,他的朋友好心安慰他說:「你只是太聰明,想太多了。」我們將會在第九章看到,在他成為奧運選手並獲得世界排名第五許久之後,霍曼才開始找運動心理學家做諮詢。
這裡的重點,並不在於像斯塔布斯與霍曼那樣聰明的運動員是「好」或「壞」。光靠聰明,並沒辦法贏得冠軍。斯塔布斯與霍曼積極尋求提升自己的心理技巧,以成為最好的運動員。他們了解到認識自己並加強需要改善的心理層面有多重要。
在這方面,斯塔布斯與霍曼在頂尖運動選手中並不是獨一無二的。雖然許多人認為天賦是與生俱來的能力,但我們認為「運動員的天賦」在於,他們學習並熟練這些心理工具,來應對高壓比賽情境的需求。例如奧運滑雪冠軍蘭道兒,就把她的成功歸因於她在職業生涯之始學到的工具,這些工具她已練習了十五年。
蘭道兒在二○○二年進入美國國家隊的時候,她和隊友跟著一位心理系研究生練習心理技巧。「她帶我們完成一系列頂尖的心理訓練技巧,」蘭道兒說。「能夠學到各種不同技巧是很棒的事,我們在每堂課開始前會對自己的想法進行評分,上完課後再評一次分。在整個課程結束時,我們可以選用覺得對自己最有用的技巧。」
聽起來很熟悉嗎?蘭道兒所說的就是我們在前言提到的優勢報告這項工具,你可以在附錄一找到它。
雖然蘭道兒在青少年時,父母和教練就教過她這些工具,像是正向自我對話,她說:「這樣做對我很有幫助,而在這裡有些方法可以調整它,讓它的效果更好。」
天才的一部分就是知道自己有什麼不足,以及有哪些地方可以再進步。有了這些量身打造的工具,你就能面對並解決恐懼,重新定義你所認知到的威脅,它們就不會成為你發揮最佳表現的阻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