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理倾听

  大童  |   on Thursday, August 10, 2023  |  5088   |  11 minutes

作者:WilliamR.Miller)

你永远不可能真正理解一个人,除非你站在他的角度考虑问题,除非你进入他的身体走过世间。[1]

其次,愿意让自己不成为关注的焦点。同理心就是要远离自我中心,为了实现理解,暂时搁置你自己的存在。

超越自我的倾听帮助我们发现别人的智慧。第三种心态是:我们能从别人那里学到很多东西,尤其从那些在某些重要方面与我们存在区别的人身上学习。

在更深入的层次上,隐藏在精准同理心之下的是同情心——一种内心的意图和习惯。同情心不仅仅是对他人抱有兴趣或好奇心,还希望他们能够幸福,并致力于实现这一点。你越能理解别人的痛苦,就越渴望减轻这种痛苦。[1]你越是深入地倾听他人,就越能感受到你们之间有多么相似,能够彼此连接。

愿意站在另一个人的角度看待事物,停止自我中心,尊重并接纳他们呈现出的样子,并希望他们能够获得幸福——思维和心灵的这些习惯,是同理理解的基础和动机。

然而,一个好的反馈并不是提一个问题,而是表达一个陈述。这需要在语言上进行至少两次改变。首先,要删掉任何让它成为疑问句的前置词语:“你是否……”“你有没有……”“它是不是……”,诸如此类。从一个问题“你的意思是不是说你很有天赋?”中删掉“你的意思是不是说”,只留下“你很有天赋?”,这仍然是一个问句。另一项改变是去掉结尾的问号。在英语和大多数其他欧洲语言中,这两者的区别在于句尾用降调而非升调。试

起初,做一个陈述而非提出一个问题,这往

相信我,在反馈时使用陈述的形式效果更好,即使一开始你会觉得这样很奇怪。

其中一个原因是,从语言学上来讲,提出问题相当于要求对方给出答案。这会带来一种微妙的压力,仿佛一种微型审问。而陈述句一般不会产生这种效果。

陈述句一般听起来更容易让人接受,而问句即使说的是相同的话,也让人觉得是一种评判。

从这个角度来说,同理理解的艺术是一种奉献——至少你要暂时搁置你自己的“东西”,也就是指第5章中讨论的意见、评判和建议等这些路障。你的注意力会完全集中于倾听和理解这位讲话者的内在体验。正

如果你作为倾听者感觉思路卡壳,先想出一个“你的意思是不是说……”的问题,然后删除表示疑问的词语,用“你”开头,结尾处使用降调,使之成为一个陈述句。

好的反馈会推动故事发展。不要只是重复别人刚才所说的话,要把这个故事向前推进。在某种程度上,这就是谈话能顺利进行下去的原因:你在帮助讲话者继续讲故事,而不只是随声附和或设置路障。

同理理解是以接纳、慈悲的心态与人们相处的存在方式,需要敞开心扉。[1]反馈式倾听是一种培养同理理解的特定实践。

一般来说,如果你希望对方继续说下去,就尽量用轻描淡写的词语。

如果你倾听时抱有好奇心、同情心、耐心和真心想要理解的愿望,你就不太可能会偏离正确的路线。

如果你是讲话者,要经常停下来让倾听者有机会练习反馈。倾听者可能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形成良好的反馈,所以不要一直说个不停,要耐心地保持沉默,给倾听者一些时间和空间来做出反馈。 如果你是倾听者,你可能会忍不住提出问题。试着把提问改为反馈式倾听陈述。你可以时不时提出一个开放式问题,但每问出一个问题,至少要做出两个反馈。

这只是个开始,但它说明了开放式问题和反馈怎样帮助谈话顺畅地进行下去。倾听者每提出一个问题,都可能是一个反馈,当然,倾听者也可能只是在提问而不是做出反馈。要练习提出反馈式倾听陈述而不要提问,即使你很可能觉得提出问题更轻松。

消除这种负面偏见的一种方法是,养成关注和欣赏优点的习惯,有意识地、认真谨慎地捕捉人们做得好的地方。肯定可以是认可和评价某个人的长处、努力、朝着正确方向前进的脚步,或者良好的意图。不一定是多么崇高伟大的事情,但必须是真实的,而不是捏造的或夸张的。在不同的文化中,恰如其分的做法各不相同,但大多数人都渴望得到肯定,因为我们很多人恰恰吝于肯定别人。

肯定他人也会减少消极和防御心理。习惯性地对别人抱有批判的态度,往往是在掩饰焦虑以及对自己的痛苦的怀疑。如果别人注意到并评价你做得好的方面,你就不必那么戒备。肯定他人的长处、努力、善意和共同之处也有助于避免或解决冲突(

然而,亲密关系应该包含双向沟通,每一方都有机会理解对方,同时也得到对方的理解。这意味着不仅要倾听,还要表达自己的意见,让外界了解你自己。

在自我陈述中,想法和感受都能很好地表达出来,而且两方面都很重要。但不要把它们混为一谈,不要把想法或信念伪装成一种感受,这一点很关键。

这种自我陈述包括三个部分:(1)感受、(2)这种感受的原因或背景、(3)具体请求。

·我感到孤独(1),你似乎没有听我说话(2)。能否请你在回答之前确保你理解了我的感受(3)? ·我感到担心(1),你把玩具就这样扔在楼梯上,可能有人会因此绊倒而受伤(2)。我希望你能把它们捡起来,不要把玩具扔在楼梯上,好吗(3)? ·我感到沮丧(1),我只希望有人能听我说话,可你却开始提出解决方案(2)。有时候我只希望你能够倾听和理解(3)。

坚持自我的人不会始终固执己见、一意孤行,也不会一直牺牲自己的幸福。他们拒绝控制别人,也拒绝被别人控制。

坚持自我背后的一项基本假设是“你的需要和愿望值得重视,我的也一样”。我重要,你也重要。坚持自我的做法不是胜负之争,而是寻求双赢,使双方的利益都能得到尊重和满足。坚持自我(而非屈服)也是非暴力抵抗的本质。

回忆一个别人令你感到不满或沮丧的事件。很容易想出用“你”字开头的指责性陈述,怎样才能转变成自我陈述?“当你__________(具体行为)时,我感到__________(感受)。”要记住“that”这个词不要接在“觉得(feel)”的后面。

人们往往禁不住想要按照自己的形象改造对方,如果成功实现这种想法,反而会破坏原本产生吸引力的基础!同样,旅游的魅力之一就是体验不同的地理、设想、建筑和生活方式等,如果把目的地“改造”,完全复制成这个人熟悉的环境,这种魅力就会消失。

我在这里描写的人际关系属于双方认可的相互关系,对于彼此的幸福持有慈悲之心并有所承诺。

相互关系的第三个方面是合作,即心怀善意,为了共同的目标一起努力。相互关系不是单方面的,而是互惠互利的,让每一方的需要都得到满足。对于相互关系的所有三个方面——理解对方的观点、尊重差异以及合作来说,善于倾听都是一项至关重要的技巧。

在一次谈话或讨论中,人们会轮流提出自己的观点。而纯粹的反馈式倾听不会这样做,它唯一的目的在于理解另一个人的意思和体验。学习同理倾听的技巧时,你会根据自身经历想到很多自己平时会说或会问的事情,但在这个过程中,你要体会另一个人的意思和体验,并给出反馈。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要比一直提出问题或陈述自己的观点能学到更多的东西,往往也学得更快。

不要提出太多的问题。问题一般都可以转化为反馈。如前所述,如果你问了一个问题,在对方回答后至少要给出两个反馈。

它可以是任何事情:选择或决定、工作、宗教或社会问题、政治家、人际关系、请求、风险、住在哪里、如何打发时间、升迁或裁员、捐赠或者可能购买的物品。

对于讲话者的矛盾心理要置身事外,不要偏袒其中任何一方,也不需要帮助讲话者得出结论或答案。你唯一的目标是不带评判地倾听和理解那种矛盾心理。

即使没有加入这次交流,你也可能在对话中的某些时刻强烈希望插入自己的想法,如果是在双方讨论或辩论时,你就很可能会这样做。这里的难点在于暂时搁置自己的想法,把注意力集中在倾听上,

这里的难点在于暂时搁置自己的想法,把注意力集中在倾听上,从而理解对方的矛盾心理,对于热门话题来说尤其如此。

大多数人看待爱的问题时,主要是从被爱的角度而非爱人的角度去看的。 爱主要是给予,而不是索取。

一段关系中的两个人(或所有人)都了解高质量的倾听是什么,一起学习和实践,这是最好的。久而久之,这样的倾听会变成你们的第二天性,你们甚至意识不到自己“做了什么”。这会变成一种相处方式。

生活越是喧嚣忙碌,在指定时间进行倾听就越重要。

听者的总结是很好的反馈式倾听陈述(虽然第一个转化成了一个问题)。

记住,倾听者的回应只是反馈理解,而非同意或不同意、冒犯或防御。

·描述一段你认为我可能难以理解的生活经历。 ·给我讲讲你曾经真正体验到快乐、惊叹或敬畏的经历。 ·你认为在你的成长过程中,谁是你最好的朋友?这个人是什么样的人?是什么让他成为你最好的朋友? ·告诉我一些你现在或以前认识的人,你认为他们发展得很好。 ·你认为哪三段人生经历对你产生了重要影响,使你成为如今的样子?你从每一段经历中学到了什么? ·哪三个人以重要的方式帮助你塑造出如今的你?每个人做了什么对你来说尤其重要或有意义的事情? ·现在是哪三项最重要的价值观在引导你的人生?对你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

产生误解的一种常见原因是,当一个人描述自己的经历时,另一个人不是倾听,而是开始提供解决方案。

同理心会激发出对他人的幸福的慈悲心和行动。在人际关系中,共同实践同理理解滋养了人们对彼此的健康和幸福做出的承诺。然而,是什么令你的朋友或伴侣感到快乐?你会自然而然地倾向于提供令你自己感到快乐的东西,但人们的需要和偏好存在差异,对方喜欢的往往与你相反。同理倾听可以帮助两个人理解是什么让他们彼此感到快乐。

要记住,同理倾听是为了理解对方的内在体验。

即使心怀爱意,你给别人的东西仍然有可能是你自己喜欢的而非他们喜欢的。

让一段恋爱关系保持健康和牢固就像一场长途旅行。你越早开始实践同理倾听并关注自己的P和D,效果就越好。[4]生活带来了一波又一波的喜悦和忧愁,每一波都会过去。[5]要坚持下去。

在工作中面对痛苦的夫妻时,我发现,关键是要及时打断他们过于相互挑剔的模式,帮助他们采取积极措施来修复他们彼此之间的关系。

当你感到矛盾而有人告诉你应该怎么做的时候,你一个自然的反应可能是支持相反的做法。在这个过程中,你会说服自己走上一条特定的道路。即使你同意对方的观点,你还是会自然而然倾向于另一个方向。他们可能认为自己是为了帮你,但如果有人坚持某个选择,很可能反而把你推向相反的方向。

作为倾听者,你可能想帮助那个人做出决定,你甚至可能希望推动对方朝特定的方向前进,但要记住,这样做反而会产生相反的效果。看在上帝的分上,不要尝试那些自作聪明的“逆反心理学”战术。我认为你能做的最有益的事情就是认真倾听矛盾的两个方面(或所有方面),而不要试图解决它。

某种程度上,讲话者和倾听者在一起讲述一个故事——讲话者自己的故事。

教育是这样一种能力,即倾听任何话语都不会大发雷霆,也不会丧失自信。 ——罗伯特·弗罗斯特

良好的倾听并不意味着同意。有人可能会担心:“如果我不开口质疑听到的内容,就等于表示赞同。”其实并非如此。理解只是一个开始。

你不再强调观点或卖弄聪明,你不再去评判、贴标签或假设自己已经知道。这种倾听唯一的目的是理解对于另一个人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他们有何想法和感受。这种倾听基本的心理状态是好奇心——一种求知的兴趣和渴望。

将你全部的、不可分割的、充满好奇心的注意力,专注于理解对方的经历(

首先是认真倾听与你意见相左的人;其次,反馈式倾听有助于减少愤怒和纷争;最后,精准同理心是解决冲突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的内心总有种渴望,想把这个世界一分为二:我们和他们、黑色和白色、东方和西方、正确和错误。这样做很简单,仿佛世界上只存在两种观点,而我们自己所持的恰好是正确的一种。当然,这是一种幻觉。有多少人,就有多少不同的观点。

认真倾听与我们意见相左的人十分重要。

选择一个政治或宗教价值观可能与你截然不同的人,区别越大越好。这不是一次谈话、对话、讨论或辩论,这是一个练习好好倾听的机会。

尤其具有挑战性的是,认真倾听那些我们可能激烈反对的话题,至少暂时停止捍卫我们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可能有些话题会触及痛处,令你无法好好倾听。无论出于什么原因,有些话题很难不带评判地倾听。也许它们涉及痛苦的个人历史、未解决的冲突,或者动摇了你根深蒂固的价值观。心理医生经常会发现自己不适合面对特定类型的客户或问题。这很正常。认真倾听的同时,也要认识到你自己的局限。

在“在困境中倾听”的例子中,你优先反馈对方的体验,表明你已经“理解”。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通过协商找到解决方案。

试着用不加评判的方式复述他们的观点,然后询问你说得对不对。注意你的语调,而不仅仅是措辞!然后让对方倾听你的观点,并告诉你他们听到的是什么。

就像很多事实一样,这也是个悖论。大多数人的内心本能地想要评判、纠正、批评和惩罚缺点,仿佛我们相信只要能让人们对自己感到不满,他们就会做出改变。

原文载录,如侵权,留言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