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中国人没有不知道杨振宁的,不管是因为他曾经作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还是因为他和妻子的悬殊的年龄差。
有人评论杨振宁是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超过霍金,比肩爱因斯坦。对于这点,绝大多数人,不懂物理也不懂物理史,只是人云亦云,也许 100 年后自有定论。有人评论杨振宁80+取年轻貌美的姑娘,贪图美色为老不尊,同样我们不能猜度当事人的想法。不凡之人自有非凡之举,不管是做学问还是做人。
杨振宁前不久去世了,刷到很多他生前的演讲视频,这些视频基本是在他 80 岁以后拍摄的,谈他对物理史,人生家庭,婚姻情感,家国的看法。有两个特别的印象。一是,杨振宁完全没学究气,是一个世俗的,有趣的,睿智、温和、通达之人。二是,杨振宁有超凡的记忆力,80 岁的老人,在脱稿演讲中,古今中外的历史琐事,能精准说出发生时间人物地点。近 100 岁的人,从他的谈吐才思看,完全不像一个老人,与古板绝缘。
这两天翻了下杨振宁的《曙光集》。这本书内容很广泛,有物理学史和物理学人,中国教育和学界人物,家国情怀,中美,台湾,婚姻,中国文化和艺术……,及一些访谈和札记,大体上是一个大杂烩。透过这本书,可以相对比较完整看到杨振宁的一些想法。
杨振宁在一个访谈中评论他自己:一生这么多幸运很少有的。确实,尤其与他同时代的那些人国人,比如他的发小好友邓稼先。
从各种访谈和演讲看,杨振宁是一个温和,但有内生力量的人,这种力量来自于极度的自信。我想,他一生的幸运,和这股自信是分不开的。看《曙光集》,大概知道这种自信是从何而来的。
杨振宁从小聪慧,父亲杨武之在杨振宁很小的时候评论“振宁似有异禀”。杨振宁的父亲也不是一般人,在美国获得硕士学位,是中国最高研究数论的。这样的家庭出生,以及异于常人的智力水平,熏陶出了这股子自信,这种自信对于 22 岁来到美国的杨振宁尤其重要。杨振宁这个时代,是世界物理学高速发展的时期,爱因斯坦尚在世,大咖云集。要想取得成就,必须与顶尖高手横向讨论和被讨论,各种研究成果快速对齐,绝对的自信和超绝的智力水平一样重要。杨振宁恰好具备了这样的自信和智力水平。
杨振宁似乎对所有人事的看法都是积极通达的。书中其中一章谈及他对《易经》的看法,这种圆融的处事态度,大概是得益于底层文化底色。也许,这也是他能够如此高寿的终极秘密。
《曙光集》摘录
我们不妨做一个比喻。物理学的发展,可以比作研究一张非常大的画。对这张画首先要有近距离的了解,因为它画得非常精细,你在每一个不同的地方都可以发现非常奥妙的结构。这个近距离的了解非常必要,如果没有这种了解,就不可能理解物理学的真正的精神。但是,如果一个人只做近距离的了解,他便不能得到最大的成就。
总而言之,我认为,一个完全只想从远距离的规律来向物理学进军的人是极难成功的,或者说,几乎是史无前例的。费米对这一点的认识最为清楚。
许许多多最最重要的工作,是先经过很多思考,后来在没有经过逻辑推演而得出来的新的想法之下产生出来的。
科学工作者发现自然界有美丽、高雅而庄严的结构。初次了解这种结构是产生敬畏感的经验。而今天在我年纪大的时候,我更加明白了,这种敬畏感,这种看到似乎不应被凡人看到的秘密时的畏惧,事实上是极深的宗教体验。
人在全身心投入,极度专注中,也就是所谓的“心流”状态时,会产生宗教体验。当然,专注是一种修炼,也是一种禀赋。 智力禀赋决定了一个人理解这个复杂世界的深度。 智力高的人,理解越深入,越投入,越惊叹于自然的精妙,感叹人的无知。相反的,不入门,浮光掠影,就不会定于一处,自然谈不上什么“心流”和宗教体验了。 修炼,比如宗教人士通过一些仪轨,接引人进入某种纯粹的安定状态。在心理的底层结构上,有其共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