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ook/examples/传统十论/OEBPS/text00005.html

26 lines
5.9 KiB
HTML
Raw Blame History

This file contains ambiguous Unicode characters

This file contains Unicode characters that might be confused with other characters. If you think that this is intentional, you can safely ignore this warning. Use the Escape button to reveal them.

<!DOCTYPE html PUBLIC "-//W3C//DTD XHTML 1.0 Strict//EN" "http://www.w3.org/TR/xhtml1/DTD/xhtml1-strict.dtd"><html xmlns="http://www.w3.org/1999/xhtml" xml:lang="zh-CN" lang="zh-CN">
<head><meta http-equiv="Content-Type" content="text/html; charset=utf-8" />
<link rel="stylesheet" type="text/css" href="flow0001.css" />
<title>《传统十论》再版序</title>
</head>
<body><div></div>
<h1 class="kindle-cn-heading-2">《传统十论》再版序</h1>
<p class="kindle-cn-kai">本书十多年前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初版,曾经多次加印,据说是该社“十论”系列中累计印数最多的之一,即便如此,近来仍然不断有读者和朋友反映脱销已久,要求我帮他们找书。今蒙东方出版社再版,自是好事。为此应该感谢该社及再版责编李烨女士的热心促成。</p>
<p class="kindle-cn-kai">对“传统”的态度,近百年以来中国的主流思想界曾经有过多次极端的反复,一会儿它是需要“彻底决裂”的“劣根性”,一会儿它又成了“唯一延续五千年”的世界最优秀遗产。近年来,把由秦至清的传统社会称为“封建社会”的说法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很多人指出“封建专制”这一概念自相矛盾,因为“封建”本意是一种多元化的贵族制度,它和中央集权的“专制”是不相容的。“封建”就不会是“专制”,“专制”就不可能“封建”。传统中国当然也不可能既“封建”又“专制”。</p>
<p class="kindle-cn-kai">的确是这样。不过从“封建、专制不兼容”出发,对传统中国的制度如何看仍然大有分歧。一些学者否认中国为“封建”,恰恰是因为秦以后的帝制属于“专制”。而另一些学者同样从“封建、专制不兼容”出发,却认为中国既非“封建”,也不“专制”,那么这种既非“封建”也不“专制”的制度究竟是什么?难道是“民主”不成?好像也很少有人这样说。他们只是说那应该叫“仁政”,或者是“父爱式的管理”等。但是“仁”、“爱”云云只是表示褒义,而并不是一种制度或规则的用语。贤君暴君虽有好坏之别,但贤君暴君显然都是君,都是君主制。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一人统治有好坏,他称好的为“君主”,坏的为“僭主”;少数统治有好坏,他称好的为“贵族”,坏的为“寡头”;多数统治也有好坏,他称好的为“共和”,坏的为“民主”。这里好坏当然是一个维度,但一人统治、少数统治、多数统治也是一个维度,而且如果不是讲主观的褒贬而是论客观的规则,后一个维度更值得辨析。传统制度无论“仁”“爱”与否,它究竟是个什么制度?是一人统治、少数统治、多数统治,还是这三者之外的别的什么东西?</p>
<p class="kindle-cn-kai">其实如果就“约定俗成”的角度看在“社会形态”叙事中与原始词义相去最远甚至截然相反的大概要算“帝国主义”这个概念了。本来就“封建”与“帝国”这两个词的本义而言如果说秦以前应该算“封建主义”那么秦以后就应该称为“帝国主义”最顺理成章。因为无论是汉语的“帝国主义”还是英语的imperialism其词根都是“帝国”empire而后者又指由“皇帝”或专制君主emperor统治的集权国家。只不过英文中的empire和emperor已经有点英国化的变音而imperialism仍然按拉丁文imperialis帝制原样加后缀而已。14世纪以后imperial一词在英语中出现时也是与当时的王权开始强大、不同于此前中世纪诸侯林立的feudalism相联系的与我国的秦后“帝制”不同于先秦“封建”其实十分类同。17世纪英国革命时出现imperialist“帝国主义者”一词其意仍是指反对共和的帝制政体拥护者。</p>
<p class="kindle-cn-kai">但是随着“光荣革命”后英国政体争论逐渐淡出人们的议论更由于海外扩张产生了“大英帝国”这样一个并非指政体而言的概念到了19世纪70年代后这个词逐渐变成指英国对其广大殖民地的统治并形成了意指殖民制度的imperialism一词。<a id="ch1-back" href="text00005.html#ch1">
<sup>(1)</sup>
</a>
再后来它又被考茨基、希法亭与列宁这些马克思主义者用来指“资本主义的最后阶段”。这时它已与原意相去甚远。“帝国主义国家”很多都是民主体制而作为其对立面的“遭受帝国主义侵略”与“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国家往往却是实行帝制的。例如19世纪80年代的中法战争民主制的列强法国侵略了帝制中国但人们从来只有“法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之说而从无“法国侵略了帝国主义的中国”之说。就是今天人们对称清帝国为“封建主义”再不满的人如冯天瑜先生等也不会主张改称清朝为“帝国主义”尽管从“封建”与“帝国”的本意讲这样的改称完全合乎逻辑。</p>
<p class="kindle-cn-kai">所以我们讨论“传统”,“循名”固然应该,“责实”则更为重要。中国过去的那一套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我们是需要首先弄清楚的。十多年前的这一个文集,对此发表了一些管见,现在似乎仍然有不少朋友在注意,我也希望借再版之机,进一步聆听大家的批评。</p>
<p class="kindle-cn-signature kindle-cn-kai">秦晖</p>
<p class="kindle-cn-signature kindle-cn-kai">2013年11月</p>
<div class="empty"></div>
<p class="kindle-cn-noindent">————————————————————</p>
<p class="fnote">
<a id="ch1" href="text00005.html#ch1-back">(1)</a>
Raymond WilliamsKey Wordsa Vocabulary of Culture and SocietyLondon Fontana1983pp159-160</p>
</body>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