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ook/examples/规训与惩罚/index_split_005.html

61 lines
78 KiB
HTML
Raw Blame History

This file contains ambiguous Unicode characters

This file contains Unicode characters that might be confused with other characters. If you think that this is intentional, you can safely ignore this warning. Use the Escape button to reveal them.

<?xml version='1.0' encoding='utf-8'?>
<html xmlns="http://www.w3.org/1999/xhtml">
<head>
<title>规训与惩罚</title>
<meta http-equiv="Content-Type" content="text/html; charset=utf-8"/>
<link href="stylesheet.css" rel="stylesheet" type="text/css"/>
<link href="page_styles.css" rel="stylesheet" type="text/css"/>
</head>
<body class="calibre">
<div id="filepos62885" class="calibre_"><div class="calibre1">
<h3 class="calibre_4"><span class="calibre5"><span class="bold">第二章 断头台的场面</span></span></h3>
<p class="calibre_5">迄法国大革命为止刑罚的基本形式是由1670年法令规定的。该法令规定了下列刑罚等级“死刑、拷问、苦役、鞭刑、公开认罪、放逐”。肉体惩罚占的比重极大。习俗、犯罪性质、犯人的身份也都在考虑之中。“极刑包括许多种类对有些犯人可直接处以绞刑对有些犯人则先断手或割舌再送上绞架对重罪犯人有些可用刑轮裂肢折磨至死然后再肢解躯干有些则在死前肢解躯干有些可先绞死再车裂有些可烧死有些则先绞死再焚尸有些可用四马分尸有些可斩首有些可击碎其头。”Soulatges169171。苏拉日Souatges还顺带补充说在该法令中还有一些较轻的刑罚未被提及如满足受害者的要求、警告、正式申斥、短期监禁、行动限制以及钱财上的惩罚——罚款或没收。</p>
<p class="calibre_5">然而我们绝不应产生误解。在这个恐怖武库与日常刑罚实践之间实际上有一个很大的差距。公开的酷刑和处决绝不是最常见的惩罚形式。在今天看来古典时期刑罚实践中的死刑判决比例似乎很高。1775一1785年间在沙特莱ChAtelet要塞门的判决中有将近百分之十是死刑包括车裂、绞刑和火刑。弗兰德Flander最高法院在1721年一1730年间共做出260项判决其中有39项死刑判决在17811790年间的500项判决中有26项死刑判决。——见Dautriourt。但是不应忘记法庭有许多放宽刑罚的办法或者拒绝追究会受到过于严厉惩罚的罪行或者修改犯罪的定义。有时国王也指示对某个严峻的法令不要过于认真地执行舒瓦瑟尔论1744年8月3日关于流浪汉的公告——Choiseul128129。总之大多数的判决是放逐和罚款。像沙特莱要塞只处理较重的犯罪这样的法庭在1755年一1785年间做出的判决多半是放逐。但是这些非肉体惩罚常常附加着其他惩罚后者包括程度不同的酷刑示众、上预手枷、戴铁颈圈、鞭答、烙印。凡是判处做划船苦工的男人或判处幽闭在医院里的女人都附加这些惩罚。放逐之前往往先示众和打烙印罚款有时也伴随鞭答。不仅在那种庄严的死刑中而且在这些附加的刑罚中酷刑都显示出自己在刑罚中的重要地位凡是稍微重要的刑罚必然包含着一种酷刑或肉刑的因素。</p>
<p class="calibre_5">何谓“肉刑”Supplice若古Jaucourt“在《百科全书》的辞条中解释“引起某种令人恐惧的痛苦的肉体惩罚。”他补充说“这是人的想像力所创造的一种令人费解的极其野蛮和残酷的现象”。这种现象的确令人费解但并非反常也并非原始。酷刑是一种技术它并非一种无法无天的极端狂暴表现。惩罚要成为酷刑的话必须符合三条基本标准首先它必须制造出某种程度的痛苦这种痛苦必须能够被精确地度量至少能被计算、比较和划分等级。其次死刑也是一种酷刑因为它不仅剥夺了人的生存权而且它也是经过计算的痛苦等级的顶点它包括从斩首这是将全部痛苦化简为在一瞬间完成的一个行为——这是零度的酷刑绞刑、火刑和轮刑这些都延长了痛苦到肢解活人这种方法使人的痛苦达到极点。最后极刑是一种延续生命痛苦的艺术它把人的生命分割成“上千次的死亡”在生命停止之前制造“最精细剧烈的痛苦”。酷刑是以一整套制造痛苦的量化艺术为基础的。不仅如此这种制造痛苦的活动还是受到调节的。酷刑将肉体效果的类型、痛苦的性质、强度和时间与罪行的严重程度罪犯的特点以及犯罪受害者的地位都联系起来。制造痛苦有一套法律准则。在用酷刑进行惩罚时绝不会不加区别地同等地对待肉体。人们会根据具体的规则进行计算鞭答的次数、打烙印的位置在火刑柱或刑轮上制造死亡痛苦的时间由法庭决定罪犯应被即刻处死还是慢慢处死在何处表现恻隐之心投残身体的方法断手或割嘴、割舍。这些各种不同的因素扩大了惩罚方式并根据法庭情况和罪行而加以组合。正如罗西ROSSi所形容的“但丁的诗进入了法律”。总之这是肉体刑罚知识中一门需要长期学习的课程。</p>
<p class="calibre_5">其次,酷刑应成为某种仪式的一部分。它是惩罚仪式上的一个因素,必须满足两个要求。它应该标明受刑者。它应给受刑者打上耻辱的烙印,或者是通过在其身体上留下疤痕,或者是通过酷刑的场面。即使其功能是“清除”罪恶,酷刑也不会就此罢休。它在犯人的身体周围,更准确地说,是在犯人的身体上留下不可抹去的印记。无论如何,人们都不会忘记示众,戴枷受辱,酷刑和历历在目的痛苦。</p>
<p class="calibre_5">第三,从规定酷刑的法律的角度看,公开的酷刑和死刑应该是引人注目的,应该让所有的人把它看成几乎是一场凯旋仪式。它所使用的过分的暴力是造成它的荣耀的一个因素。罪人在受刑时呻吟哀嚎,这种情况并不是令人难堪的副作用,而恰恰是伸张正义的仪式。因此,甚至在人死后仍施加酷刑,如焚尸扬灰,暴尸囚笼和悬尸路旁,也是十分正常的了。即使已没有任何痛苦了,司法正义仍对犯人的身体紧追不舍。</p>
<p class="calibre_5">“司法酷刑”这个词并不涵盖一切肉体惩罚。它是一种有差别的痛苦制造方式,一种标明受刑者和体现惩罚权力的有组织的仪式。它并不表明法律体系怒不可遏、忘乎所以、失去控制。在“过分的”酷刑中,包含着一整套的权力经济学。</p>
<p class="calibre_5">受刑的肉体首先被纳入法律仪式中,而这种仪式应该产生并向一切人展示罪行的真相。</p>
<p class="calibre_5">除了英国这一明显的例外在法国以及多数欧洲国家整个刑事诉讼过程包括最后的判决始终是秘密进行的也就是说不仅对于公众而且对于被告都是不透明的。这过程是背着被告至少是在他对指控或证据茫然不知的情况下进行的。在刑事司法的程序中了解案情是检察官的绝对特权。按照1498年的法令先期调查应“尽可能地认真而秘密地”进行。1670年法令肯定并在某些方面强化了前一时期的严厉性。按照这项法令被告不能接触有关本案的材料不能知道原告的身份在反驳证人以前不能知道证据的情况直到最后审判前不能利用书面证词不能有律师确保案件审理的合理或在主要问题上参与辩护。初审司法官则有权接受匿名的告发对被告隐瞒这种情况怀着疑心并使用各种巧妙的方式来讯问被告、捕捉被告的漏洞。直至18世纪人们还在长状大论地争辩在“吹毛求疵的”讯问过程中法官使用虚假的承诺、谎言和双关语即一整套居心叵测的司法决疑术是否合法。初审司法官拥有独自建构某种事实并加于被告身上的全权正式法庭的法官所得到的就是这种以文件和书面陈述形式提供的现成事实。对于他们来说这些文件足以构成证据。他们仅在通过判决之前传讯被告一次。这种秘密的和书面的司法程序体现了一个原则即在刑事案件中确立好实真相是君主及其法官的绝对排他的权力。埃罗Ayraut认为这种程序大体上在16世纪确立起源于“恐惧心理即恐惧那种人民往往会情不自禁地喧哗和欢呼的场面担心出现混乱、暴力和针对当事人、甚至针对法官的骚动”。国王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表明派生出惩罚权的“主权者权力”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属于“民众”。在君主的司法面前一切人都必须鸦雀无声。</p>
<p class="calibre_5">然而在确立务实真相时尽管极其秘密但也必须遵守某些准则。保密本身就要求规定一种关于刑讯事实的严格模式。从中世纪开始经过文艺复兴时期著名法学家的发展形成了一套传统规定了证据的性质和使用方法。甚至在18世纪人们还会常常见到如下的区分真实、直接或正当的证据如由目击者提供的证据与间接、推断和制造的证据如通过论证获得的证据明显的证据、值得考虑的证据不完善的证据或蛛丝马迹Jousse660使人们对行为事实无可疑的“必不可少的”证据这是“充足”证据。譬如由两名无可指责的目击者证实他们看到被告持一把出鞘带血的剑离开了稍后发现因刀伤致死的尸体的地方接近或半充足证据——只要被告不能提出相反的证据这种证据就可被认为是真实的一个目击者的作证或在谋杀前被告所做的死亡恐吓最后还有间接的、完全由意见构成的“副证”如传言疑犯的逃遁疑犯在审讯时的举止等等。见MUyartdeVouglans1757345347。现在这些区分不只是理论上的精密分析而且具有操作上的功能。首先这些证据孤立地看都可能有一种特殊的司法作用。“充足”的证据可以导致任何判决。“半充足”的证据可以导致除死刑外的任何“重刑”。不完善的线索也足以导致传讯拘留疑犯、立案审讯或对其课以罚款。其次它们可以按照精确的算术法则进行组合。两个“半充足”证据就可合成个完整的证据。如果同时有几个“副证”它们就可以组成一个“半证据”。但是无论“副证”有多少它们本身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证据。这个刑法算术学在许多方面十分细密但是仍有值得商榷之处。如根据一个充足证据是否足以做出一项死刑判决是否还应有其它的副证两个半充足证据是否总是等于一个充足证据是否应该用三个半充足证据或者用两个半充足证据和些副证来充当一个充足证据有些因素是否仅仅对于某些罪行在某些场合和涉及某些人时可以被视为副证呢譬如如果证据出自一个流浪汉那么就可以不予注意相反如果证据是由“一个重要人物”或者在家庭案件中由户主提供的那么它就变得重要了。这是一种受决疑术调节的算术其功能是确定如何建构一个法律证据。一方面这种“法律证据”体系在刑事领域中把一种复杂艺术的结果变成真理。它所遵循的是只有专家才懂的法则因此它加强了保密原则。“法官仅有任何有理智的人都会有的那种信念是不够的。……没有什么比这种判案思路更错误的实际上这种思路不过是在某种程度上言之成理的意见”。另一方面它也是一种对司法官的严格限制。如果没有这种规则“任何判决都可能是胡来而且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即便被告真的有罪判决也是不公正的”PoullainduPare112113。另参见Esmein260283和Mittermaier1519。这种独特的司法真实总有一天会显得荒诞不经好像法律不必遵循一般的真实准则。“在科学中半个证据能够证明什么呢几何或代数中的半个论证有什么意义呢”。但是不应忘记这些对法律证据的正式限制乃是绝对性权力和垄断性知识所固有的管理方式。</p>
<p class="calibre_5">这种刑If案件调查以书面形式秘密进行遵循严格的法则建构证据乃是一种无须被告出席便能产生事实真相的机制。因此虽然法律上一般并没有明确规定但是这种程序往往必然要求犯人招供。这有两个原因。首先供词能够成为强有力的证据以至几乎无须补充其他的证据或者说不需要进行那种麻烦而不可靠的副证组合。如果供词是通过正当方法获得的那么就几乎能够免除检察官提供进一步的证据也是最难获得的证据的责任。其次这种程序运用自己全部明确无误的权威真正征服被告的唯一途径真理充分展示其全部威力的唯一方式就是使罪犯认罪在先期调查所做的巧妙而模糊的结论上签字画押。埃罗不太关心这些秘密程序但他也指出“仅仅使犯罪者受到公正的惩罚是不够的。应该尽可能地使他们做到自我审判和自我谴责”Ayrault第1部分第14章。在由文字重构的罪行企实中认罪的罪犯担当起活生生的真相体现者的角色。把供是罪犯承担责任、表明态度的行为是对书面的、秘密的先期调查的补充。因此使这种审讯调查程序最终获得供词是十分重要的。</p>
<p class="calibre_5">供词的作用也由此产生了歧义性。一方面人们试图将它纳入一般的证据算术学中强调它不过是许多证据中的一种。它不是“明确证据”evidentiarei也不是最强有力的证据单凭它本身并不足以定罪必须附加上其他的分证。众所周知被告有时会谎称犯了某种罪行。因此如果检察官仅有被告的供词他必须再做进步的调查。但是另一方面有人强调供词比其他任何证据都重要。在某种程度上它高于其他任何证据。它不仅是确定事实的算术计算中的一个因素它也是被告接受指控、承认这种事实的行为。它将背着他进行的调查变成自愿的确认。被告通过供认而加入制造司法事实的仪式。正如中世纪的法律所规定的供词“使事情大白于天下”。除了上述歧义外还有下面第二种歧义。如果把供词看作一种特别有力的证据那就只需要再附加少量的副证便可定罪因此能大大地减轻调查和论证工作。所以供词受到高度的评价。只要能获得供词可以使用任何强制手段。但是尽管在司法程序中它应该成为活生生的和口头的与先期调查相辅相成的对应物尽管它只能是被告对先期调查的应答与确认它仍然需要有各种保证条件和正式手续的支持。它保留了交易的某种特点。因此它必须是“自愿的”它必须是在有法定资格的法庭上做出的它必须是在完全清醒的状态下做出的它不应涉及不可能存在的事情等等四。通过供认被告把自己交给了这种程序他认可了先期调查确定的事实。</p>
<p class="calibre_5">用供词的双重歧义性既是一种证据又是先期调查的对应物既是强制的结果又是一种半自愿的交易可以解释古典时期的刑法为获得供词而规定的两大手段。其一是要求被告在正式讯问前也是在人神司法正义前不得做伪证的压力下宣誓这同时也是一种做出承诺的礼仪其二是司法拷问为获得实情而施加的暴力。这种实情必须在法官面前以“自愿”供认的形式再现才能构成证据。在18世纪末酷刑将作为另一个时代的野蛮残余作为“哥特人”的野蛮标志而遭到唾弃。诚然酷刑实践起源于古代至少可以追溯到中世纪的宗教法庭甚至还可以追溯到对奴隶的拷打。但是它在古典时期的法律中并不表示某种残余或缺陷。它在复杂的刑罚机制中占有明确的地位。在这种机制中审问程序因增添了起诉制度”的因素而得到加强书面证明需要有一个相应的口头证明司法官所操纵的制造证据的技术与用痛苦来考验被告的神裁法混合在一起人们要求被告在这种程序中扮演一个自愿的合作者为达到这一目的必要时采用最激烈的威慑办法。总之在这种刑法机制中关键是通过种机制来产生书实真相。这种机制包含两个因素一个是由司法机关秘密进行的调查另一个是被告的仪式行为。被告的肉体、会说话的和必要时受折磨的肉体将这两种因素联结在一起。这就是为什么直到古典时期的惩罚制度受到彻底的检查之前对酷刑的激烈批评极为少见的原因最著名的批评是尼可拉FNicolas于1682年发表的《酷刑是确定罪行的手段吗。而更常见到的只是关于谨慎使用酷刑的建议“司法拷问是获得事实真相的不可靠手段。因此法官不应不加思索地诉诸这种手段。没有比这更不可靠的手段了。有些罪犯能咬紧牙关拒不透露实情……而有些无辜的受害者则会被迫供认不属于他们的罪行”Ferriers612</p>
<p class="calibre_5">根据上述情况让我们看看拷问和逼供的运作。首先拷问并不是一种不惜任何代价获取事实真相的方式也不是现代审讯中的无限制的拷打。它确实很残忍但它并不野蛮。它是一种受制约的活动遵循着明确规定的程序。拷问的各种阶段、时限、刑具、绳索的长度、重物的重量、审讯它干预的次数等所有这些在困地而异的刑律上都有详细的规定172年阿格索下令调查法国的酷刑手段和规则。有关调查结果见JolydeFIeury322328。拷问是一种严格的司法活动它与早在宗教法庭以前就在起诉制度中实行的古老的考验和审判方法——神裁法、法庭决斗、上帝的审判——相联系。在下令施刑的法官和受刑的疑犯之间保存着那种较量的因素。受刑者受到步步升级的考验如果他“挺住”了他便获得成功如果他把供了他就失败。酷刑的第一阶段是展示刑具。对于儿童和70岁以上的老人来说他们过不了这一关。但是审讯官在使用酷刑时是冒着一定风险的除了使疑犯致死的危险他是用已经搜集到的证据来下赌注。按照规定如果被告“挺住”了没有招供那么审讯官就只能放弃指控而受刑者便获得胜利。这样在最重大的案件中就形成一种惯例即在证据不足时使用酷刑在酷刑失败后司法官可以继续调查。疑犯并不因经受住了酷刑而被宣布无罪但他的胜利至少使他免于判处死刑。法官依然掌握着除了最后一张王牌以外的一切——“死亡前的一切”仪mmacitramortem人因此在审理重大犯罪案件时常常有人向司法官建议既然已经有足以定罪的证据就不必给疑犯动刑否则如果疑犯挺住了酷刑法官就无权对死有余书的疑犯判处死刑。在这种较量中司法正义可能成为输家。如果证据足以“宣判这类罪人死刑”人们就不应“让这种判决冒险听凭往往一无所获的审讯的结果。公共安全的利益要求对那些重大的恐怖罪行严惩不贷以做效兀”</p>
<p class="calibre_5">在古典时期的拷问中,除了表面上有一种对事实真相的坚决而急切的寻求外,还隐含着一种有节制的神裁法机制:用肉体考验来确定书实真相。如果受刑者有罪,那么使之痛苦就不是不公正。如果他是无辜的,这种肉体考验则是解脱的标志。在拷问中,痛苦、较量和真理是联系在一起的。它们共同对受刑者的肉体起作用。通过拷问寻求事实真相当然是一种获得证据的途径,其目的在于获得最重要的证据——犯罪者的供认。但这也是一场战斗,一方对另一方的胜利将“产生”符合某种仪式的真理。在为了获得招供而使用的酷刑中,有一种调查的成分,但也有一种决斗的成分。</p>
<p class="calibre_5">看上去调查和惩罚已交融在一起。这并非毫无体理之处。拷问确实被规定为当“审问中没有实施足够的刑罚”时的一种补充证明方式。因为它属于刑罚之列而且在惩罚体系中是一种很重的刑罚所以1760年法令将它置于仅次于死刑的位置上。后人会问一种刑罚怎么能被当作一种手段来使用呢人们怎么会把应该是一种证明方法的东西当成一种惩罚呢其原因应该在古典时期刑事司法产生事实真相的运作方式中寻找。片断的证据并不构成大量的客观的要素除非它们能够被搜集在一起形成一批统一的证据并能对罪行做出最终的证实。每一个证据片断都会引起对疑犯一定程度的反感。对罪行的认定不是在所有的证据部汇在一起时才开始的。而是随着每一个可能使人认定罪犯的要素的积累而逐渐形成的。因此在半证据未得到补充而形成一个完整的证据之前疑犯并不能得到解脱而是被认定为有部分罪责。有关一桩严重罪行的副证能够证明某人是一个轻罪犯。总之刑事诉讼论证不是遵循非真即假的二元体系而是遵循逐渐升级的原则。论证中的每一级都构成一定的罪责认定从而涉及一定的惩罚。因此疑犯总会受到一定的惩罚。人若成为怀疑的对象就不可能是完全无辜的。怀疑就暗含着法官的论证因素疑犯的某种程度的罪责、以及有限度的刑事惩罚。一个疑犯如果始终受到怀疑就不会被宣布无罪而要受到部分的惩罚。当人们的推理达到某种程度时人们就完全有理由展开一种具有双重作用的活动根据已搜集的信息开始施加惩罚同时利用这初步的惩罚以获得尚不清楚的事实真相。在18世纪司法拷问依据的是一种奇特的原理产生事实真相的仪式与实施惩罚的仪式同步进行。被拷问的肉体既是施加惩罚的对象又是强行获取事实真相的地方。而且正如推理既是调查的一个因素又是罪责认定的一个片断司法拷问所造成的有节制的痛苦既是惩罚手段又是调查手段。</p>
<p class="calibre_5">至此值得玩味的是这两种仪式通过人的肉体而形成的结合在刑罚的实施过程中即使证据得到确认又使判决得以通过而犯人的肉体在公开惩罚的仪式中再度成为个基本因素。犯罪者的任务是公开承认对他的谴责和所犯罪行的真相。被展示和受刑的犯人肉体被用来公开支持在此之前一直被遮掩的程序。判决必须通过犯人的肉体向所有的人昭示。在18世纪犯罪真相通过公开的刑罚直接鲜明地表现出来这种做法具有几种方式。</p>
<p class="calibre_5">1使犯罪者成为自己罪行的宣告者。在某种意义上他负有宣布并证实自己所受指控的任务。其方式是游街在其前胸后背或头上佩戴醒目的牌子在各个路口示众宣读判决在教堂门口当众认罪“赤裸双脚、身穿衬衫、手持火把跑着宣布自己邪恶可怖、卑鄙无耻犯下了最不耻于人类的罪行等。”另外还有在火刑柱前或断头台下宣布犯罪者的罪行和判决。无论犯人仅仅放枷示众还是受火刑或轮刑他都要用肉体来承担他的罪行和对他施加的司法正义从而使这种罪行和司法正义昭示于众。</p>
<p class="calibre_5">2沿用、复活了忏悔的场面。这是用一种主动的公开认罪的方式复制了强制的当众认罪将公开处决变为昭示真理的时刻。在这最后的时刻犯罪者已不会再失去什么了真理的全部光辉将取得胜利。法庭在判决之后可以决定采用某种新的拷问方法来获得犯罪同谋的名字。人们还认为在犯人走上断头台时可以要求暂缓执行死刑这样可以使他吐诙出新的情况。公众愿意看到在披露真相的过程中出现这种新的转折。许多犯人用这种方法来争取时间。被定为持械行凶罪的米歇尔·巴比埃MichelBarbier就是这样做的。“他厚颜无耻地看着断头台说这个台肯定不是为他搭的因为他是无辜的。他要求返回法院。在法院里他东拉西扯拖了半个小时竭力证明自己无罪。当他被送回到刑场时他坚定地走上刑台。当他被脱去衣服、捆在十字架上但还未分开四肢时他第二次要求回到法院。在那里他彻底地供认了自己的罪行甚至声称自己还负有另一极谋杀的罪责”HardyIV80。公开的酷刑和死刑的功能就是揭示真相。就此而言它是在众目睽睽下继续着司法拷问在私下进行的工作。它在罪行判决上补上了犯人的签名。凡是成功的公开处决都伸张了司法正义在将被处决的人的肉体上公布了罪行真相。弗朗索瓦·比亚尔FransoisBiliard是一个好犯人的典型。他原来是高级邮政官于1772年杀害了自己的妻子。刑吏想遮住他的脸使他免受围观人群的羞辱。“我应该受到的惩罚一直没有降临到我头上他说所以公众不应看到我的脸。……他仍然穿着悼念妻子的丧服。……他穿着新鞋他的头发是新烫的并洒了粉他的态度既谦卑又在严使围观者能更清楚地观察他。围观者说他要不是一个最完美的基督徒就是一个最坏的伪君子。他胸前挂的牌子有些歪斜他自己将牌子摆正无疑是为了使围观者更容易看到上面的字”。如果罪大恶极的犯人都像他这样刑罚仪式就会具有一种充分的公开忏悔的效果。</p>
<p class="calibre_5">3将公开受刑与罪行本身联系起来。这是在二者之间建立了一系列可译解的关系。这是在犯罪现场或附近的十字路口所进行的犯人人身展览。处决往往是在犯罪发生的地点进行。譬如1723年一名学生杀死了几个人。南特初级法庭决定在他行凶的小酒店前搭设刑台。在有些“象征性”酷刑中处决的形式表明犯罪的性质。如渎神者被割舍淫秽者受火刑杀人者被砍掉右手。有时犯人被强迫手持其犯罪器械。如达米安被强迫用犯罪的右手拿着那把著名的行凶匕首他的手和匕首都被涂上硫磺一起焚烧。正如维科VICO”指出的这种古老的法理学是“一套完整的诗学”。</p>
<p class="calibre_5">在处决犯人时有时甚至完全戏剧性地重现犯罪——使用同样的器具和同样的动作。这样司法正义便可以在公众面前重现犯罪揭示其真相使这种罪行与犯人同归于尽。甚至到18世纪晚期人们还可以发现类似下述的判决1772年康布雷的一名女仆杀死了女主人她被判用“路口的垃圾车”送到刑场绞刑架前应“安放已故女主人拉列伊被杀害时坐的椅子让罪犯坐在椅子上法院的刑吏砍断她的右手当着她的面将其抛入火中接着用她杀害女主人的切肉刀对她猛击四下前两下击其头部第三下击其左臂第四下击其胸部然后将她吊死两个小时后放下尸体在续架前用她杀害女主人的同一把刀子割下头颅悬挂于康布雷城外通往杜埃的大路旁20英尺高的杆子上尸体装入一个袋子埋在这根杆子旁的10英尺深处”转引自Dautricourt269270</p>
<p class="calibre_5">4最后行刑的缓慢过程、突如其来的戏剧性时刻、犯人的哀嚎和痛苦可以成为司法仪式结束的最后证据。每一种临终时的痛苦都表达了某种真理。但是在刑场上这种表达更为强烈因为肉体的痛苦促进了这种表达。这种表达也、更为严峻因为它发生在人的审判与上帝的审判的结合点上。这种表达也更引人注目因为它发生在公众面前。犯人的痛苦是在此之前受拷问的痛苦的延续。但是在拷问中事情虽未结束犯人却还可能保住生命而此时犯人必死无疑人们应该拯救的只是灵魂。永恒的受难提前开始处决的酷刑使彼岸的惩罚提早到来。它显示了彼岸惩罚的情景。它就是地狱的模拟表演。犯人的哀嚎、挣扎和污言秽语已经表明了其不可挽回的命运。但是此刻的痛苦也可以被视为悔罪从而减轻彼岸的惩罚上帝对于这种无奈的受难不会不加考虑的。尘世惩罚的残酷性也将在彼岸的惩罚中予以折算因此其中包含着一线得到宽恕的希望。但是人们也许会说这种骇人的受难难道不是上帝遗弃罪人将其交给其同胞支配的标志吗此外它们不仅不能保证本来的赦免而且它们不是还预示着即将受到打入地狱的惩罚吗如果犯人不受痛苦的煎熬而一死了之岂不证明上帝想保护他不让他陷于绝望吗因此这种受难便具有模棱两可的含义它既表示犯罪的真相又意味着法官的错误既显示罪犯的善又揭示罪犯的恶既表示人的审判与上帝的审判的一致又表示这二者的背离。正因为如此围观者才怀着永不满足的好奇心到刑场观看真实的受难场面。在那里他们能够发现有罪和无罪过去和未来人间和永恒的秘密。观众所感兴趣的是揭示真相的时刻每一个词语、每一声哀嚎、受难的持续时间、挣扎的肉体、不肯离开肉体的生命所有这一切都构成了一种符号。有一名犯人“在刑轮上煎熬了六个小时刽子手无疑在尽可能地安慰和鼓励他而他也不希望刽子手离开他的身边。”有一名犯人是“怀着真正的基督徒情感被处决的他表现出十分真诚的忏悔。”有一个人“受了一个小时的轮刑才断气。据说在场的观众都被他所表现出的虔诚和忏悔感动了。”有一个人在赴刑场的路上一直做出最明显的悔悟表示但是当他被送上刑轮时他“不断地发出令人毛骨悚然的哀嚎。”“有一名妇女一直镇定自若但是在判决宣读后便开始丧失理智到送上绞刑架时已完全疯了”。</p>
<p class="calibre_5">至此我们已讨论了一个完整的过程。从司法拷问到处决执行肉体一再产生或复制犯罪的真相。或者更确切地说它是整个仪式和审问中的一个因素供认罪行承认被告的确犯有这种罪行显示被告是用自己的人身来承担这种罪行支撑惩罚的运作并用最醒目的方式展现惩罚的效果。肉体受到多次折磨从而成为一个承担着行为现实和调查结果、诉讼文件和罪犯陈述、犯罪和惩罚的综合体。因此它在神圣的刑k程序中是一个基本因素。它必须是一个以君主的可怕权利即原告和保密权利为中心安排的程序的合作者。</p>
<p class="calibre_5">我们不能把公开处决仅仅理解为一种司法仪式。它也是一种政治仪式。即使是在小案件中,它也属于展示极力的仪式。</p>
<p class="calibre_5">按照古典时期的法律如果逾越了法律为其规定的严格界线就是犯法而不考虑其是否造成伤害甚至不考虑是否破坏了现存统治。“如果有人做了法律禁止的事即使没有财产损失和人身伤害这种行为也是必须加以弥补的罪过因为最高秆的权利受到侵犯这种行为冒犯了其尊严”。除了直接受害者之外这种罪行还冒犯了君主。它是对君主人格的冒犯因为法律体现了君主的意志。它也是对君主人身的冒犯因为法律的效力体现了君主的力量。“一项法律若想在王国内生效它就必须是由君主直接发布的至少是由他的权威所批准的”。因此君主的干预并不是在两个敌对者之间进行的仲裁也不只是强制人们尊重个人权利的行动而是对冒犯他的人的一个直接回答。毫无疑问“君故在惩治犯罪方面的行使是主持司法正义的基本组成部分”Joussevii。因此惩罚不能被认为是对伤害的补偿甚至不能用这种补偿来衡量。在惩罚中总有一部分理应属于君主。而且即使在惩罚与补偿相结合时惩罚仍是用刑法消灭犯罪的最重要因素。这样属于君主的部分已不那么单纯。一方面它要求对他的王国所受到的侵害做出补偿这种侵害值得重视因为它逾越了一个人的本分从而成为一种无序因素和有害的榜样。另一方面它也要求国王对他个人所受到的冒犯进行报复。</p>
<p class="calibre_5">因此惩罚权是君主对其敌人宣战权利的一个层面。惩罚权属于“罗马法称之为绝对权力merumimperium的生杀予夺大权君主凭借这种权力通过惩治犯罪来监督人们尊重法律”MuyartdeVouglansxxxiv。但是惩罚也是强制索取既是个人的又是公共的补偿的一种方式因为在某种意义上君主的物质一政治力量是通过法律体现的“人们根据法律的定义便能知道法律不只是限制而且通过惩罚违反其禁令者报复对其权威的蔑视”。在最普通的刑罚中在最微不足道的法律形式的细节中占据支配地位的是活跃的报复力量。</p>
<p class="calibre_5">因此公开处决就具有一种司法一政治功能。它是重建一时受到伤害的君权的仪式。它用展现君权最壮观时的情景来恢复君权。公开处决虽然是一种匆促而普通的形式但也属于表现权力失而复得的重大仪式之列其他仪式有加冕仪式、攻克城池后的国王入城仪式、叛民投降仪式。它在众目睽睽之下对使君权受辱的犯罪施展无坚不摧的力量。其宗旨与其说是重建某种平衡不如说是将胆敢跌确法律的臣民与展示其威力的全权君主之间的悬殊对比发展到极致。尽管对犯罪造成的私人伤害的补偿应该是成比例的尽管判决应该是平衡的但是惩罚的方式应使人看上去不是有分寸的而是不平衡的、过分的。在这种惩罚仪式中应该着重强调权力及其固有的优势。这种优势不仅是君主权利的性质而且是君主用以打击和控制其反对者的肉体的物质力量的性质。犯罪者破坏法律也就触犯了君主本人而君主至少是他所授权的那些人则抓住犯人的肉体展示它如何被打上印记、被殴打、被摧毁。因此惩罚的仪式是一种“恐怖”活动。18世纪当法学家开始与改革者争论时他们对法律规定的刑罚的肉刑残酷性做了一种限制性的“现代派的”解释。他们认为严刑峻法之所以必要是为了杀一儆百使人铭记在心。然而实际上维持着这种酷刑实践的并不是示范经济学——后者是在“启蒙思想家”饲eologues的时代所理解的那种经济学即刑罚表象应该大于犯罪兴趣——而是一种恐怖政策即用罪犯的肉体来使所有的人意识到君主的无限存在。公开处决并不是重建正义而是重振权力。因此在17世纪甚至在18世纪初公开处决及其全部恐怖场面不是前一个时代的挥之不去的残余。它的残忍性、展示性、暴力性力量悬殊的演示精细的仪式总之它的全部机制都蕴藏在刑法制度的政治功能中。</p>
<p class="calibre_5">这样我们便能理解酷刑和处决仪式的某些特点尤其是那种有意大张旗鼓的仪式的重要性。这是在庆祝法律的胜利无须做任何掩饰。这种仪式的细节始终如一但是它们在刑罚机制中十分重要因此在判决书上从来不会忘记将其—列出游街、在路口和教堂门口逗留、当众宣读判决、下跪、公开表示因冒犯上帝和国王而悔罪。有时法庭就决定了仪式方面的细节如“官员们应按下列顺序行进领头的是两名警土然后是受刑者在受刑者后面邦福尔Bonfort和勒科尔在其左侧一起步行随后是法庭的书记以此方式抵达集市广场在那里执行判决转引自Corre7。当时这种刻意安排的仪式不仅具有法律意义而且具有十分明显的军事意义。国王的司法正义被表现为一种武装的正义。惩罚罪犯之剑也是摧毁敌人之剑。在行刑台周围部署着一架完整的军事机器骑兵巡逻队、弓箭手、禁卫军、步兵。当然这样做是为了防止犯人逃跑或出现暴力场面也是为了防范人民可能激发同情或愤怒、防范任何劫走犯人的图谋对图谋不轨者格杀勿论。但是这也是为了提醒人们任何类似的犯罪都是对法律的反叛类似的罪犯都是君主的敌人。所有这些理由——无论是作为特殊环境的防范措施还是作为举行仪式的功能因素——都使得公开处决超出了作为一个司法行为的意义。它是一种力量的显示更确切地说它是君主的令人望而生畏的物质力量在此所伸张的司法正义。公开的酷刑和处决的仪式使所有的人都看到使君主能实施法律的那种权力关系。</p>
<p class="calibre_5">公开处决是展现武装的法律的一种仪式。在这种仪式中君主显示出自己既是司法首领又是军事首领的一身二职的形象。因此公开处决既表现胜利又表现斗争。它庄严地结束罪犯与君主之间胜负早已决定的战争。它必须显示君主对被他打得一败涂地的人所行使的优势权力。双方力量的悬殊和不可逆转的倾斜是公开处决的一个基本要素。被君主的无限权力所抹掉而灰飞烟灭的肉体被一点一点地消灭的肉体不仅是惩罚的理论界限也是其实际界线。在阿维农举行的对马索拉Massola的公开行刑就是一个著名的例子。这是最早激起人们愤怒的事例之一。这次行刑显然是一次荒唐的仪式因为它几乎完全是在犯人死后进行的司法几乎仅在展示其壮观的场面礼赞其对尸体的暴力。当时犯人被蒙住眼捆在一根柱子上。在刑台上四周的柱子挂着铁钩。“牧师在受刑者耳边低语一番为他划了十字然后刽子手手持一根类似屠宰场用的铁律尽其全力对受刑者的头侧部猛然一击后者立即死亡。然后刽子手拿起一把大匕首割开死者的喉咙鲜血喷洒在他身上。这是一个十分恐怖的景象。他切割开死者脚跟附近的肌肉然后割开死者的肚子掏出心、肝、脾、肺挂在一个铁钩上削割成碎片。他似乎是在屠宰一只动物。有谁能忍心目睹这种场面Bruneau259。在这段明确地与屠夫行当相提并论的描述中对肉体的凌迟是与展示相联的尸体的每一块都被悬挂展览。</p>
<p class="calibre_5">公开处决不仅伴有一整套庆祝胜利的仪式而且还包括一种冲突的场面后者是其单调的进程中的戏剧核心。这就是刽子手对受刑者的肉体的直接行动。诚然它是一种有程式的行动因为惯例和判决书后者往往十分明确地规定了主要细节。但是它也保留了某些作战的成分。刽子手不仅在执法而且也在施展武力。他是某种暴力的使用者为了战胜犯罪而对犯罪的暴力使用暴力。他是这种犯罪的有形的对手他既可以表现出怜悯又可以表现得残酷无情。达姆代尔Damhoud6re与许多同时代人一样抱怨刽子手“极其残忍地对待作恶的受刑者摆布他们折磨他们残杀他们似乎他们是他手中的野兽”Damhoudbre219。这种风俗延续了一段很长的时间自。在公开处决的仪式中一直有一种挑战和较量的因素。如果刽子手取得胜利如果他能一下子砍断犯人的头颅他就会“拿着头颅向人们展示将其放在场地中然后向鼓掌称赞他的技术的人们挥手致意”这是格莱特TSGueulette”于1737年在观察处决蒙蒂尼Montigny时所看到的场面。见Anchel6269。反之如果他失败了如果他没有按照要求成功地杀死受刑者他就要受到惩罚。。处决达米安的刽子手便是这种例子。他未能依照规定将受刑者四马分尸只得用刀来凌迟后者。结果原来许诺给他的达米安的头发被充公拍卖所得的钱散给了穷人。若干年后阿维农的一名刽子手把三名强悍的强盗搞得过分痛苦欲死不能便只得将他们用死。围观者群情激奋斥责刽子手。为了惩罚他也为了使他免受群众的殴打他被关入监狱Duhamel25。此外在对不熟练的刽子手进行惩罚的背后有一种我们今天依然不陌生的传统。按照这种传统如果刽子手意外地失败了那么犯人就可得到赦免。这种风俗在某些国家是十分明确的如在勃良第。民众常常期待这种情况的发生有时会保护以这种方式逃脱死神的犯人。为了消灭这种风俗和抑制这种期望人们只得诉诸古老的谚语做刑架从不放过自己的捕获物”在死刑判决书中加入明确的指示如“勒住脖颈悬挂直至死亡为止”。在18世纪中期塞尔皮雍Serp。n和布莱克斯通Blackstone”等法学家认为刽子手的失误并不意味着犯人的生命可以苟全SerPflonIll1100。布莱克斯通在《英国法律释义》一书中指出“显然如果犯人根据判决被处绞刑但没有彻底咽气而又复活那么司法长官应该再次吊死他。因为前一次绞刑没有执行判决。而且如果在这种情况下心慈手软就会贻患无穷”Blackstone199。在处决仪式中有某些令人迷惑不解的神裁法和上帝审判的成分。在与犯人的较量中刽子手有点像国王的斗士但他是没有资格因而得不到承认的斗士。历来的传统似乎是当刽子手的委任状被盖上印里后不是放在桌子上而是掷于地上。众所周知围绕着这个“十分必要”但又“不自然的”职务有各种限制Ioyseau8081。在某种意义上刽子手是国王手中的剑但是他也分担着其对手的耻辱。君权授权地杀戮并通过他杀戮但君权不体现在他身上也不以他特有的残忍为自己的标志。而且它从不出现除非在能造成最轰动的效果的时候即用赦令来中止刽子手行刑的时刻。在判决和行刑之间通常只有短暂的时间往往只有几个小时这意味着赦免通常是在最后一刻才降临。而仪式的进行十分缓慢无疑是为了这意外的变化留下余地见Hardy1769年1月30日1125和1779年12月14日IV229。安舍尔在l世纪的犯罪与惩罚》一书中讲述有关安杜瓦·布列泰克斯的故事当一名骑上带着人们熟知的羊皮纸卷奔驰而来时他已经被带到行刑台下了。“上帝保枯国王”的欢呼声响成一片布列泰克斯被带到小酒馆法庭书记员则为他收拾好东西。犯人总是希望获得赦免。为了拖延时间甚至到了绞刑架下他们还会假装要吐露新的案情。当民众希望看到赦免时他们会大声呼喊要求赦免竭力设法延迟最后的时刻期盼着携带绿色蜡封的赦令的信使在必要时甚至谎传信使正在途中1750年8月3日在处决几名因反抗劫持儿童而暴动的人时便发生了这种情况。君主在处决时的存在不仅表现为实施依法报复的权力而且表现为能够中止法律和报复的权力。他应该始终是独一无二的主宰唯有他能够荡涤冒犯他本人的罪行。尽管他确实授权法庭行使他主持正义的权力但他并没有转让这种权力。他仍完整地保持着这种权力。他可以任意撤销判决或加重判决。</p>
<p class="calibre_5">我们应该把公开处决看作为一种政治运作。公开处决在18世纪依然被仪式化。它合乎逻辑地包含在一种惩罚制度中。在这种制度中君主直接或间接地要求、决定和实施惩罚因为他通过法律的中介而受到犯罪的伤害。在任何违法行为中都包含着一种“大逆罪”。rimenmsjestatis任何一个轻罪犯人都是一个潜在的武君者。而激君者则是彻头彻尾的罪犯因为他不像其他违法者那样只是冒犯君权的某个特殊决定或意愿而是冒犯君主的原则和君主本人。在理论上对武君者的惩罚必须是集一切酷刑之大成。它应该是无限报复的体现。对这种十恶不赦之徒法国法律不限定刑罚方式。为了处决拉维亚克Ravaitac当局必须创造仪式的形式将当时法国最残忍的酷刑组合在一起。为了处决达米安人们试图发明更残酷的肉刑。当时人们提出了各种建议但是这些建议都被认为不够完善。结果还是沿用了处决拉维亚克的方式。应该承认这种方式是比较温和的因为我们可以比较一下在1584年是如何用类似无限报复的方式来处共谋杀奥伦治亲王威廉”的刺客的。“第一天刺客被带到广场那里设置着一个大沸水锅他的那只犯罪的手被浸入锅中。第二天这只手被砍掉因为这只手落在他脚边他就在行刑台前后不停地踢它。第三天用烧红的铁钳烫烙他的胸部和手臂的前端。第四天同样用铁钳烫烙他的手臂上部和臂部。这个人就这样连续受了八天的酷刑。”最后一天他被施以轮刑和锤刑用一根木棒锤击。六个小时后他还在要水喝但没有给他。“最后治安长官在他的哀求下下令绞死他以使他的灵魂不致绝望和迷失”Brant6me11191192</p>
<p class="calibre_5">毫无疑问公开的酷刑和处决所以存在是和某种与这种内部结构无关的东西相联系的。鲁舍和基希海默尔正确地看到这是一种生产制度的后果。在这种生产制度中劳动力乃至人的肉体没有在工业经济中所赋予的那种效用和商业价值。此外这种对肉体的“轻视”当然是与某种对死亡的普遍态度有关。我们在这种态度里不仅可以发现基督教的价值观而且还能窥见一种人口学上的在某种意义上是生物学上的形势疾病猖獗、饿莩遍野瘟疫周期性地横扫人世婴儿死亡率骇人听闻生态一经济平衡极不稳定——所有这切都使得人们对死亡司空见惯而且产生了包容死亡的仪式以使死亡变得为人们所接受并赋予步步紧逼的死亡现象以某种意义。但是我们在分析公开处决长期存在的原因时还应该注意历史的联系。我们不应忘记迄大革命前几乎一直有效的关于刑事司法的1670年法令在某些方面甚至加重了旧法令的严峻性。对此皮索尔ssort广应负有责任。他是起草体现国王意图的文件的委员会成员之一。他根本不顾及拉穆瓦农Iamoignon等行政官员的意见。在古典主义兴盛期频繁的民众起义一触即发的内战阴影国王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而不惜损害高等法院的愿望这些都有助于说明这种严刑峻法延续存在的原因。</p>
<p class="calibre_5">在考虑包括许多酷刑的刑法制度时这些事实是一般性的、在某种意义上是外在的理由。它们不仅可用于解释肉体惩罚的条件和长期延续而且也可用以解释反对意见的软弱性和偶发性。我们应该在这种一般背景下阐述肉体惩罚的具体功能。如果酷刑在法律实践中根深蒂固那是因为它能揭示真相和显示权力的运作。它能确保把书面的东西变为口头的东西把秘密公之于众把调查程序与忏悔运作联系起来。它能够在有形的罪犯肉体上复制罪恶。这种罪恶应该以同样恐怖的方式显现出来和被消灭。它还把犯人的肉体变成君主施加报复之处显示权力之处以及证实力量不平衡的机会。我们在后面将要看到真理一权力关系始终是一切惩罚机制的核心在现代刑罚实践中依然如此只不过形式不同、效果不同。即将来临的启蒙运动将要谴责公开的酷刑和处决是一种“残暴”atrocity。法学家们常用这个词来描述公开的酷刑和处决但不带任何贬意。或许“残暴”观念是最能表示旧刑罚实践中公开处决的经济学观念之一。首先“残暴”是某些重大犯罪的一个特征。它涉及被罪犯所冒犯的某些自然法或成文法、神法或世俗法涉及公开的丑闻或秘密的诡计涉及这些罪犯及其受害者的社会地位和身份涉及他们打算或实际造成的混乱以及引起的恐慌。因为惩罚必须以极其严峻的方式将罪行暴露于众目睽睽之下所以惩罚也必须对这种“残暴”承担责任它必须通过忏悔、声明和铭文揭示残暴它么、须用仪式复制它以羞辱和痛苦的方式将其施加于犯罪者的肉体上。残暴是犯罪的组成部分而惩罚则用酷刑来回击目的在干将其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因为残暴是一种机制的固有现象这种机制能在惩罚本身的中枢产生可见的犯罪真相。公开处决是那种能够确立被惩罚事物的真实情况的程序之组成部分。其次犯罪的残暴也是对君主的激烈挑战。它使君主做出回应这种回应比犯罪的残暴走得更远以便制服它通过矫枉过正来消灭它、克服它。因此附着于公开处决的残暴具有双重作用它既是沟通犯罪与惩罚的原则也加重了对犯罪的惩罚。它提供了展示真相和权力的场面。它也是调查仪式和君主庆祝胜利仪式的最高潮。它通过受刑的肉体将二者结合在一起。19世纪的惩罚实践尽可能地拉开“平和的”真相探求与无法完全从惩罚中抹去的暴力之间的距离。这种实践力图区分应受惩罚的犯罪与公共权力所施加的惩罚表明二者的异质性。在犯罪真相与惩罚之间只应有种合理的因果关系而不应再有其他关系。惩罚权力不应被比它所想惩罚的罪恶更大的罪恶玷污自己的双手。它应当不因它所施加的刑罚而蒙受恶名。“让我们尽快制止这种酷刑吧它们仅属于那些头戴王冠、统治罗马人的怪物”帕斯托累Pastoretj《论对武君者的惩罚》1161。但是按照前一时期的刑罚实践来看在公开处决中君主与罪恶的密切联系由“展示证明”和惩罚所产生的这种混合并不是某种蛮荒状态的产物。使他们结合在一起的是残暴机制及与其必然相关的联系。清算罪过的残暴用无限的权力组织了毁灭邪恶的仪式。</p>
<p class="calibre_5">罪与罚通过残暴联系和结合起来,这一事实并非某种被心照不宣地公认的报复法则的产物,而是某种权力机制在惩罚仪式中的效应。这种权力不仅毫不犹豫地直接施加于肉体上,而且还因自身的有形显现而得到赞颂和加强。这种权力表明自己是一种武装的权力,其维持秩序的功能并非与战争功能毫无关联。这种权力将法律和义务视为人身束缚,凡违反者均为犯罪,均应受到报复。凡不服从这种权力的行为就是敌对行为,就是造反的最初迹象,在原则上,无异于进入内战状态。这种权力无须说明它为什么要推行贯彻法律,但是应该展示准是它的敌人并向他们显示自己释放出来的可怕力量。这种权力在没有持续性监督的情况下力图用其独特的表现场面来恢复自己的效应。这种权力正是通过将自己展示为“至上权力”的仪式而获得新的能量。</p>
<p class="calibre_5">为什么不以“残暴”为耻的惩罚会被力求“人道”声誉的惩罚所取代?对此,有许多原因。其中有一个原因是应该首先加以分析的,因为这个原因是公开处决本身所包含的,是其功能运用的一个因素及其长期混乱失调的根源。</p>
<p class="calibre_5">在公开处决的仪式中主要角色是民众。他们实际而直接的存在是举行这种仪式的必需品。如果处决秘密进行即使广为人知那也几乎毫无意义。公开处决的目的是以做效尤不仅要使民众意识到最轻微的犯罪都可能受到惩罚而且要用权力向罪人发泄怒火的场面唤起恐怖感。“在处理刑事犯罪案件时最棘手的是如何实施刑罚对罪人恰当地实施刑罚发挥做戒和恐怖的作用正是该程序的宗旨和目的也是唯的成果”Bruneau第一部分前言</p>
<p class="calibre_5">但是在这种恐怖场面中民众的角色是多义的。民众是作为观众而被召集来的。他们聚在一起是为了观看公开处决和当众认罪。示众柱、绞刑架、断头台等设立在广场或路旁。有时在犯罪地点附近让被处决的犯人暴尸几日。民众不仅应该耳闻而且应该目睹因为必须使他们有所畏惧而且有必要使他们成为惩罚的见证人。他们还应该在某种程度上参与惩罚。见证的权利是他们所拥有的并要求得到的权利。秘密处决是一种特权。人们往往会怀疑它是否按照通常的严峻方式进行。当受刑者在最后一刻被带走而避开公众时就会爆发抗议。有一名高级邮政官因杀妻而被示众。示众后他被从围观的人群中带走。“他被押上一辆出租马车。民众对他百般侮辱。如果无人护卫的话很难使他免受民众的虐待”HardyI328。当一个名叫勒孔巴Iescombat的妇人被送上绞刑架时她的脸部被有意蒙起来她被“一块头巾包住脖子和头部。民众因此哗然认为这不是勒孔巴”Anchel7071。民众认为自己有权观看处决有权看到被处死的人。当第一次使用断头机时《巴黎记事》ChronltruedeParis报道说民众抱怨他们什么都看不到他们高唱“还我绞刑架”I。awrence自第71页起。民众也有参与权。当犯人被游街示众并被用各种方式显示其罪行的恐怖时他被有意地提供给观众让观众侮辱他有时是让观众攻击他。民众的报复被召唤出来成为君主报复的一个次要组成部分。它绝不是最主要的君主也不是用自己的方式表达民众的报复。毋宁说当国王决定“向自己的敌人雪耻”时尤其当需要在民众中寻找这些敌人时民众应该给国王提供帮助。这种帮助更像是民众为国王的报复所做的“断头台杂役”。这种“杂役”在古老的法令中就有规定。1347年关于读神者的法令规定这种人应置于示众柱“从清早一直展示到死亡为止。除石头和其他伤害身体的物品外泥土和其他垃圾均可掷向其面部。…如果是累犯犯人我们的意见是在重大集市日将他置于示众往并将他的上唇割开露出他的牙齿。”无疑在古典时期这种参与酷刑的方式仅仅是受到容忍而已当时有人在设法限制其原因是它引出种种暴行而且它还包含着对惩罚权力的港越。但是它属于公开处决的一般机制而且关系密切难以根除。甚至在18世纪还有些场面类似于1737年处决蒙蒂尼时的情况。当刽子手进行处决时当地渔妇列队游行高举着犯人的模拟像然后砍掉它的头Anchel63。而且常常有这样的情况当犯人游街通过人群时必须“保护”犯人免遭人群的攻击。对于围观者来说罪犯既是一个做戒的榜样又是一个攻击的目标既是一个潜在的威胁又是一个“猎物”而这个“猎物”既是应允给他们的又是禁止他们捕获的。在召集民众来显示其力量时君主能够暂时容忍暴烈行动他将此视为忠诚的表示但他又用自己的特权严格地限制这种行动。</p>
<p class="calibre_5">于是就出现了这样一种情况民众被召来观看旨在恫吓他们的场面而他们则可能表现出对惩罚权力的拒斥有时会出现暴乱。阻止不公正的处决从刽子手手中抢走犯人用暴力争取对犯人的赦免追打刽子手辱骂法官和喧闹公庭、反对判决——所有这些构成了民众干预、指责并往往破坏了公开处决仪式的实践。当然这种情况往往发生在因暴动而被判死刑的犯人案件中。在著名的劫持儿童案件中就出现了骚动。三名所谓的暴乱者被预定吊死在圣一让公墓“因为那里只需要较少的人来把守人口和警戒游行队伍。”们群众想阻止处决的执行。惊慌失措的刽子手砍死了一个犯人弓箭手乱箭四射。在1775年的粮食风潮之后1786年做散工的工人进军凡尔赛试图解救被捕的同伴时都一再出现这种情况。在这种情况中不满早已酝酿而且不是针对刑事司法的某些措施。此外还有许多例子显示不满是由某项法令或某次处决直接触发的即“断头台周围的骚乱”规模虽小但频频发生。</p>
<p class="calibre_5">就其基本形式而言这些骚乱始于人群对即将处决的犯人发出的鼓励呼喊有时是喝彩。在整个游街过程中犯人得到“温顺善良者的同情和冷酷无畏之徒的鼓掌、赞扬和羡慕”Fieldng449。当民众聚在断头台周围时他们不仅为了目睹犯人的痛苦和激起刽子手的热血而且是为了听到一个已一无所有的人咒骂法官、法律、政府和宗教。在公开处决时犯人将受到人间最严厉的惩罚因此允许他们有片刻的恣意胡为。有了“即将处死”这个保护伞罪犯就可以任意说话而围观的人群则给以喝彩。“如果史籍精心记录受酷刑和被处决的人的临终话语如果有人有勇气读完这种记录甚至如果有人仅仅对那些出于残忍的好奇心而聚在行刑台周围的卑劣民众产生疑问的话那么他将获悉凡死于轮刑的人没有不因使他犯罪的苦难而诅咒上天、咒骂法官的野蛮、诅咒身边的牧师、亵渎造就他的上帝”BoucherdArgis128129。这些处决仪式本来只应显示君主的威慑力量但却有一个狂欢节的侧面法律被颠覆权威受嘲弄罪犯变成英雄荣辱颠倒。与犯人的眼泪和呼喊一样鼓励也只会引起对法律的冒犯。菲尔丁略带遗憾地指出“将死亡观念与耻辱观念结合并不像想像的那么容易。……我要问目睹过一次处决或处决前的游行的人请他告诉我当他看到一个可怜的人被缚在车上处于生死边缘因即将降临的命运而面色惨白、浑身战栗时他可曾产生耻辱的观念如果犯人是一个无所畏惧的无赖那么他在此刻的光荣很少会使观看者产生这种情绪”Fielding450。对于在场观看的民众来说即使君主采取最极端的报复也总是有一种为犯人报仇的借口。</p>
<p class="calibre_5">当民众认为判决不公时或者当人们看到平民因有点理由的犯罪而被处死而出身高贵或富有者犯同样的罪行则可能受到较轻的刑罚时尤其会产生上述情况。在18世纪或稍晚些某些刑事司法实践似乎已不再得到下层民众的支持。这一点有助于解释为什么处决犯人很容易导致社会骚动。有一名司法长官注意到DuPatv1786年247因为最穷苦人的声音不能在法庭上表达因此在公开显示法律、将穷人召来做为目击者和法律的助手的地方穷人会强行干预凭借暴力介入惩罚机制并重新安排其效应”在另外一种意义上接纳惩罚仪式的暴力。当时出现了反对刑罚中的社会阶级差别的骚动。1781年尚普雷Champr6的教区神父被该地庄园主杀死。当局试图宣布凶手精神失常。“农民对这位神父极其拥戴因此群情激奋开始似乎打算对老爷下毒手并焚烧城堡。……人人表示抗议反对大臣剥夺司法机关对这种十恶不赦的罪行行使惩罚手段宽有凶手”。有的骚动是反对对某些常见的违法行为如侵入民宅做出过重的判决或反对对某些因社会所迫而犯的罪行如偷窃所使用的惩罚方式。对这类犯罪使用的死刑引起很大的不满因为在一个家庭中有许多仆人在发生这类事情时他们很难证明自己的清白因为他们很容易成为主人泄愤的牺牲品因为某些主人纵容这种行为这就使被指控、定罪和送上绞刑架的仆人受到更不公正的待遇。处决这类仆人时往往招致抗议见HardyI319367Ill227228IV180。1761年在巴黎发生一次小骚乱起因于对一个偷窃主人一块布料的女仆的同情。尽管这个女仆认了罪归还了布料并请求宽恕但主人拒绝撤回自己的起诉。在处决那天当地民众阻止绞刑洗劫这个商人的店铺。结果女仆获得赦免但有个用针扎那个恶毒主人而未遂的女人被流放三年Anchel226</p>
<p class="calibre_5">人们都记得18世纪的一些重大案件当时开明的思想通过“哲学家”和某些司法长官对这些案件进行干预如卡拉Calas案件希尔万Sirven案件和拉巴尔骑土ChevalierdeaHarre案件。但是人们很少注意惩罚实践所引起的民众骚乱。诚然它们很少超出一个城镇甚至一个区的范围。但是它们具有很实际的重要意义。有时这些起源于底层的运动波及到上层或吸引了较高地位的人的注意后者利用它们赋予它们新的因素如在大革命前夕1785年被错判犯件逆罪的卡特琳·埃斯皮纳CatherinEsPinas的案件1786年迪帕蒂DuPatyy在著名的回忆录中记载的肖蒙Chaumont3名被判轮刑的犯人的案件1782年卢昂法院以放毒罪判处火刑的玛丽·弗朗索瓦斯·萨尔蒙MarieFransoisesalmon的案件——但该犯直到1786年尚未处决。更常见的是这些骚动针对着本应成为一种做戒的刑事司法及其表现形成一种持久的动乱。为了保证刑场的秩序不是常常要采取“令民众痛苦”“令当局难堪”的步骤吗Argenson241很显然惩罚大展示是冒着被民众拒斥的风险的。事实上公开处决的恐怖造成许多非法活动的中心。在处决日工作停顿酒馆爆满当局受到谩骂刽子手、警卫和士兵受到侮辱和石块的袭击。出现各种抢劫犯人的企图有的是要救他有的则是为了更确实地杀死他。斗殴时有发生刑场的好奇围观者是小偷最好的目标哈第Hardy列举了诸如治安长官家中被盗的重大案件。——IV56。最重要的也是这些不利之处为何具有政治危险性的原因是民众在展示罪恶的恐怖和无敌的权力的仪式中感到自己比任何时候都更接近那些受到刑罚的人而且与那些人一样民众感到自己比任何时候都更严重地受到不受限制的合法暴力的威胁。整整一批居民经常表现出与我们可称之为轻微犯法者——流浪汉、奸猾的乞丐、二流子、小偷、窝赃入和赃物交易人——的团结一致抗拒警察的搜索制裁告密者袭击能够提供有关证据的监视者见RIChet118119。因此打破这种团结便成为当局运用司法和治安镇压手段的目的之一。但是通过公开处决的仪式通过那种在瞬间便出现暴力方向逆转的不确定的节日这种团结比君主权力更容易获得新的、更大的力量。18和19世纪的改革者不会忘记实际上作为最后手段的公开处决并不能吓倒民众。他们发出的最初呐喊之一就是要求废除这种手段。</p>
<p class="calibre_5">为了阐明由民众干预公开处决所造成的政治问题我们仅需要举出两个例子。第一个是17世纪末发生在阿维农的事例。这次处决包含着恐怖戏剧的所有基本要素刽子手与犯人之间的体力较量决斗的形势逆转民众追打别子手继之而起的暴动和刑罚机制的急通变化拯救了犯人。被判处绞刑的凶手名叫彼埃尔·迪·福尔PierreduFort。他的腿行动不便在“上台阶时几次绊倒”。“看到这种情况刽子手便用自己的短上衣蒙住他的脸刺他的小腿、下腹和前胸。当民众看到刽子手给犯人造成了过度的痛苦甚至认为刽子手要用刺刀来杀死犯人时……对受刑者的同情和对刽子手的愤慨便油然而生。当刽子手撤掉两个梯子把受刑者摔倒压着他的胳膊踢他时当这个刽子手的妻子在绞刑架下拉犯人的脚时犯人嘴里流出鲜血民众纷纷向行刑台掷石块。石块如雨点般飞来愈来愈密集。甚至有一块砸到被吊起的犯人的头部。刽子手急忙跑向梯子。他下梯子时太匆忙结果从梯子上跌下来梯子倒下砸到他的头部。当一伙人围打他时他站起来手持刺刀威胁说谁敢靠近他他就杀死谁。他又跌倒了几次终于站起来他只能听任殴打在泥地里翻滚差点被人淹死在小河里。后来他被激愤的人群拖到大学和科德利埃公墓。他的仆人也遭到毒打遍体鳞伤送到医院几天后就死了。与此同时有些姓名不详的人爬上梯子砍断绳索而另一些人则从下面抱住被吊起的犯人。犯人吊在那里的时间已经比念完《上帝传我》还要长了。然后人群捣毁了绞刑架和刽子手用的梯子。……孩子们把拆散的绞刑架抬走抛进罗纳河。”犯人被送到一个公墓“为的是使他不再受到法律的追究和将他从那里送到圣安东尼教堂”。主教宣布赦免他的罪并让人把他送进医院要求医院给予他特殊护理。最后记述者说“我们给他做了一套新衣两双袜子和两双鞋。我们给他从头到脚换了一身新装。我们的同伙还送给他衬衫、裤子和一套假发”Duhamel这类情况在19世纪仍时有发生见I</p>
<p class="calibre_5">awrence56195一198</p>
<p class="calibre_5">第二个事例发生在一个世纪后的巴黎准确地说是在粮食暴动后不久的1775年。由于民众的气氛非常紧张当局唯恐处决犯人时受到干扰。在行刑台与民众之间站立着两排负责警卫的士兵使二者保持较大的距离。一排士兵面向即将开始的处决场面另一排面对民众以防暴动。民众与处决的直接联系打破了虽然这是一次公开处决但是其中展示的因素被消除了更确切地说被简化成抽象的恫吓。司法正义是在武力保护下在一个空旷的场地上悄悄地完成其工作。如果说它展示了它所带来的死亡那么这是在又高又远的地方发生的“为了发挥做戒作用两个绞刑架都有18英尺高。这两个绞刑架直到午后三点钟才架设好。从两点开始格列夫广场和四周的街道都被一队队步兵或骑兵占据。瑞士人和法国人卫兵在毗邻的街道持续巡逻。在处决时任何人都不得进入格列夫广场。人们所能看到的是两排刺刀出鞘的士兵他们背对背站着一排面向外面另一排面向广场。两个犯人……路上呼喊他们无罪在登上梯子时也不断发出抗议的呼喊”Har勿Ill67。在废弃公开处决的仪式这一问题无论人们对犯人的恻隐之心起了何种作用国家权力对这些多义性仪式效果的政治职忧无疑也是一个因素。</p>
<p class="calibre_5">这种模棱两可的态度在“绞刑架前的演讲”中表现得更鲜明。处决仪式在安排上想使犯人宣布自己有罪其方式是大呼“公开悔罪”展示一块牌子以及被迫发表声明。此外在处决之时他似乎再次有机会说话但不是宣称自己无辜而是承认自己的罪行和判决的公正。在编年史上大量地记述这类言辞。但是它们是真的吗有些肯定是真的。难道它们不是虚构的事后为了笑世而传播的吗无疑更多的属于这种情况。譬如关于马里昂·勒高夫MarionleGoff之死的记载有多少可信度呢勒高夫是18世纪中期布列塔尼一个著名的强盗头。据说她在行刑台上大喊“做父亲的和做母亲的人们你们听我讲注意你们的孩子好好教育他们。我从小就爱撒谎专做坏书。我是从偷一把六分钱的小刀开始变坏的……后来我就抢劫小贩和牲畜贩最后我成为一个强盗头。因此我落到这个下场。把这些都讲给你们的孩子听让他们以我为戒。”Corre257。这种讲演甚至在语调上都近似于传统警世小册子宣传的道德。但是“犯人遗言”的存在本身就意味深长。法律要求它的牺牲者在某种意义上证明其受到的酷刑的正当性。罪犯应该通过宣布自己罪行的邪恶来向惩罚自我献祭。他必须像三个凶杀案的罪犯让一多米尼克·朗格拉德JeanDominiquelanglade那样宣称“请大家听一听我在阿维农城犯下的可怕、可耻、可悲的罪行。阿维农城的人们提到我就感到厌恶因为我毫无人性地亵渎了神圣的友爱风俗”Duhamel32。在某种意义上传单和死者遗言是这种仪式的余绪。或者更确切地说它们追随一种机制即公开处决能够将审讯程序中秘密获得的书面案情转移到罪犯的肉体、姿态和言论上的那种机制。司法正义需要这些轶闻传说使自己具有真理的依据。因此司法判决就被这些死后“证据”笼罩着。有时在审1之前也有些关于犯罪案情和罪犯劣迹的记述报道作为宣传品刊行目的在于对人们怀疑过干宽容的法庭施加压力。为了打击走私“农场协会”CompagnledesFermes发布“简报”报道走私者的罪行。1768年它散发传单揭露一个叫蒙塔涅Montagne的盗贼头目。传单作者写道“有些尚未搞清的窃案据认为是他干的。……蒙塔涅被人们说成是一头野兽一个阴险残忍的家伙对他必须穷追不舍。奥弗涅Auvergne某些性急的人也坚持这种看法”见Juilard24</p>
<p class="calibre_5">但是这类文献的影响如同对这类文献的使用一样都是模棱两可的。犯人发现由于对他的罪行的广泛宣传有时由于对他事后悔罪的认可他变成一个英雄。在反对法律、反对富人、权势者、官吏、警察和巡逻队方面在抗交捐税、反对收税人方面他似乎是在从事着人们很容易认同的斗争。公布罪行的做法将日常生活中不引人注目的微小抗争变成了英雄史诗。如果犯人公开悔罪承认指控和判决要求上帝和世人原谅他的罪过那么他就好像是经历了一种涤罪程序以独特的方式像圣徒一般死去。英勇不屈则是获得荣耀的另一种方式。如果他在酷刑之下毫不屈服他就证明了自己具有任何权力都无法征服的力量“人们可能不会相信在处决那天我在当众认罪时镇定自若当我最后躺在十字架上时我毫无惧色”176年4月12日在阿维农被处决的朗格拉德的申诉。传单、小册子、史书和冒险故事所描述的罪犯就是这种黑道英雄或认罪的罪犯、正义或不可征服力量的捍卫者在把他们当作反例的警世道德说教的背后隐藏着关于冲突和斗争的完整记忆。个罪犯死后能够成为一种圣人他的事迹成为美谈他的坟墓受到敬仰1740年前后在布列塔尼被处决的坦圭呼angu厂便是一例。诚然在被判刑以前他已在忏悔牧师的指示下开始长时间的忏悔。但是这是刑废司法与宗教忏悔之间的冲突吗见CorreZI。罪犯几乎完全变成了正面英雄对这些人来说荣辱皆备于一身不过是以一种相反的形象结合在一起。或许我们在考察这种围绕着少数典型形象历繁衍出来的犯罪文献时既不应把它们看成一种自发的“民心表现”也不应把它们看成来自上面的宣传和教化计划。它们是对待刑罚实践的两种介入方式的汇合点是围绕着犯罪、惩罚和关于犯罪的记忆的战场。这些报道之所以被允许刊印和流传那是因为希望它们能具有一种思想控制的效果。这些历书、传单的印刷和散发原则上是受到严格控制的。但是这些关于常人历史的真实故事之所以受到热烈欢迎它们之所以成为下层阶级基本读物的一部分那是因为民众在这些故事中不仅发现了往事而且找到了先例。这种“好奇心”也是一种政治兴趣。因此这些文本可以被当作双关话语来读解不论是它们所叙述的事实还是它们赋予这些事实的效果或是它们赋予那些“杰出的”罪犯的荣耀更无须说它们所使用的词句都是如此。人们应该研究诸如《关于吉莱里及其同伙的生平、大劫案和骗局及悲惨下场的历史》。这种记述中所使用的“不幸”、“可增”之类的概念以及“著名的”、“令人痛心的”之类的形容词。</p>
<p class="calibre_5">或许,我们应该将这类文献与“断头台周围的骚动”加以比较。在后者中,宣判权力通过罪犯的受刑肉体与民众相冲突,民众不仅是处决的目击者、参与者,而且可能是间接的受害者。在一次不能充分体现力图仪式化的权力关系的仪式后,会出现一大批继续这种冲突的话语。罪犯死后的罪状公告既肯定了司法正义,也提高了罪犯的声誉。这就是为什么刑法制度的改革者们急切要求查禁警世宣传品的原因了’。这也是为什么民众对那些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关于非法活动的民间传说的东西兴趣盎然的原因。这也是为什么当民间非法活动的政治功能变化后,这些警世宣传品失去意义的原因。</p>
<p class="calibre_5">当新的犯罪文学发展起来后它们就消失了。在新的文学中犯罪受到赞美。犯罪文学的发展是因为它们是种艺术因为它们完全是特殊性质的作品因为它们揭露了强者和权势者的狰狞面目因为邪恶也成为另一种特权方式。从冒险故事到德·昆西dekuncey从《奥特兰托城堡》Castleofot。nto——到波德莱尔Baudelaire有一系列关于犯罪的艺术改写。这也是用受欢迎的形式来占有犯罪。表面上这是对犯罪的美与崇高的发现。而实际上这是在肯定崇高者也有犯罪权利犯罪甚至成为真正崇高者的独占特权。重大的谋杀不属于那些偷鸡摸狗之流。自加博里欧Gaboriau“以来犯罪文学也追随着这第一次变化这种文学所表现的罪犯狡诈、机警、诡计多端因而不留痕迹不引人怀疑而凶手与侦探二者之间的纯粹斗智则构成冲突的基本形式。关于罪犯生活与罪行的记述、关于罪犯承认罪行及处决的酷刑的细致描述已经时过境迁离我们太远了。我们的兴趣已经从展示事实和公开仔悔转移到逐步破案的过程从处决转移到侦察从体力较量转移到罪犯与侦察员之间的斗智。由于一种犯罪文学的诞生不仅那种警世宣传品消失了而且那种山林盗匪的光荣及其经受酷刑和处决的磨难而变成英雄的荣耀也随之消失了。此时普通人已不可能成为复杂案情的主角。在这种新型的文学样式中不再有民间英雄也不再有盛大的处决场面。罪犯当然是邪恶之徒但也是才智出众之人。虽然他受到惩罚但他不必受苦。犯罪文学把以罪犯为中心的奇观转移到另一个社会阶级身上。与此同时报纸承担起详细描述日常犯罪和惩罚的毫无光彩的细节的任务。分裂完成了民众被剥夺了往昔因犯罪而产生的自豪重大凶杀案变成了举止高雅者不动声色的游戏。</p>
</div></div> <div class="mbp_pagebreak" id="calibre_pb_5"></div>
</bod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