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lines
7.0 KiB
HTML
30 lines
7.0 KiB
HTML
<?xml version="1.0" encoding="UTF-8"?><!DOCTYPE html><html xmlns="http://www.w3.org/1999/xhtml" xmlns:epub="http://www.idpf.org/2007/ops">
|
||
<head>
|
||
<title>政治哲學的12堂Podcast:現代國家如何成形?民主自由如何誕生?性別平等如何發展?一探人類文明邁向現代的關鍵時刻</title>
|
||
<link href="css/idGeneratedStyles.css" rel="stylesheet" type="text/css"/>
|
||
|
||
<!-- kobo-style -->
|
||
<script xmlns="http://www.w3.org/1999/xhtml" type="text/javascript" src="../js/kobo.js"/>
|
||
<style xmlns="http://www.w3.org/1999/xhtml" type="text/css" id="koboSpanStyle">.koboSpan { -webkit-text-combine: inherit; }</style>
|
||
|
||
</head>
|
||
<body id="Podcast-1" lang="zh-TW" xml:lang="zh-TW">
|
||
<div id="_idContainer001" class="_idGenObjectStyleOverride-1">
|
||
<h1 id="_idParaDest-1" class="preface"><span xmlns="http://www.w3.org/1999/xhtml" class="koboSpan" id="kobo.1.1">譯 序 </span></h1>
|
||
<p class="preface-H1"><span xmlns="http://www.w3.org/1999/xhtml" class="koboSpan" id="kobo.2.1">讓思考政治成為理解政治的窗</span></p>
|
||
<p class="text"> </p>
|
||
<p class="text-name"><span xmlns="http://www.w3.org/1999/xhtml" class="koboSpan" id="kobo.3.1">陳禹仲</span></p>
|
||
<p class="text-r"><span class="kai"><span xmlns="http://www.w3.org/1999/xhtml" class="koboSpan" id="kobo.4.1">(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助研究員)</span></span></p>
|
||
<p class="text"> </p>
|
||
<p class="text"> </p>
|
||
<p class="text"> </p>
|
||
<p class="text"><span xmlns="http://www.w3.org/1999/xhtml" class="koboSpan" id="kobo.5.1">這是一本關於如何思考政治(how to think about politics)的小書。</span></p>
|
||
<p class="text"><span xmlns="http://www.w3.org/1999/xhtml" class="koboSpan" id="kobo.6.1">作者大衛.朗西曼(David Runciman)是英國劍橋大學著名的政治學學者。以學術界對政治科學這個學術研究的領域分類來說,人們也許會說他的研究專長是政治理論之中的政治思想史這個次領域。但如果撇除這樣的學科分類不談,也許更恰當的說法,是稱呼他為一個研究人們如何思考政治,以及這些思考政治的方式是否存在著特定的模式(patterns)的學者,而這點也恰恰表現在他的諸多研究裡。</span></p>
|
||
<p class="text"><span xmlns="http://www.w3.org/1999/xhtml" class="koboSpan" id="kobo.7.1">中文世界的讀者對朗西曼的著作與研究應該不會感到陌生。不過短短數年之前,歐美的憲政民主遭遇了所謂民粹的席捲。英國這個奠基於深遠政治文化的議會民主遭遇脫歐公投、美國這個奠基於憲政建制的民主選出了川普。在當時一片對於自由主義式的民主該何去何從、對於民主是否從此淪為多數暴政無法保障自由的恐慌當中,朗西曼發表了一系列的演講,進而改寫成《民主會怎麼結束:政變、大災難和科技接管》(</span><span class="Italic"><span xmlns="http://www.w3.org/1999/xhtml" class="koboSpan" id="kobo.8.1">How Democracy Ends</span></span><span xmlns="http://www.w3.org/1999/xhtml" class="koboSpan" id="kobo.9.1">)一書出版。在這本書裡,朗西曼以他一貫的、奠基於對現實人們如何習慣性地思考、理解、實踐政治的觀察與分析裡,以平靜到近乎有些冷嘲般的語調指出:我們不用過度恐慌,民主不會因為這些看似不尋常的政治事件就結束,這不過是民主社會的中年危機而已(冷嘲之處在於,就因為這是一場中年危機,所以我們的恐慌全然在情理之中)。</span></p>
|
||
<p class="text"><span xmlns="http://www.w3.org/1999/xhtml" class="koboSpan" id="kobo.10.1">《民主會怎麼結束》也反映了朗西曼對許多政治宣稱與解釋的一貫態度。他對這些宣稱,始終抱持著一種適度的懷疑立場。政治構成了我們的生活,我們的生活也構成了政治。除非發生了徹底使生活斷裂的情況(例如戰爭),政治會持續變動著,宣稱它會如何改變人們的生活、引領更美好的未來。而人們也會不斷地對政治的宣稱投注熱誠、對政治的變動發出警告(有時甚至是近乎歇斯底里的吶喊)、對那個美好的未來不曾到來而感到憤怒與心灰意冷。這都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也因此,在他看來,政治哲學或政治理論這個學科所應該做的,並非再為政治規劃出一個美好的理想政治的藍圖(那不過是另一種政治宣稱),更有助於社會大眾的或許是為人們分析、解釋,當人們接觸政治、思考政治時,在表層的標語與議論之下所伏流的是什麼樣的思維與問題。</span></p>
|
||
<p class="text"><span xmlns="http://www.w3.org/1999/xhtml" class="koboSpan" id="kobo.11.1">這本書就是這麼一本著作。它是由朗西曼的另一個系列的podcast講座集結而成,內容同時具備了兩個特質。一方面它是一本政治思想史的導論課程,為人們深入淺出地解釋了從湯瑪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到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再到凱薩琳.麥金農(Catherine MacKinnon)這些著名理論家的思想;但另一方面,它是一部考掘人們(尤其是西方)如何思考政治的模式、以及這些思維模式如何仍舊根深柢固地影響著現今人們(至少在西方)對政治的認識的著作,而這些模式尤其體現在人們如何構思那些關於政治的基本問題:政治的本質是什麼?為什麼社會充斥著不平等?國家憑什麼以安全為名干涉我的生活?</span></p>
|
||
<p class="text"><span xmlns="http://www.w3.org/1999/xhtml" class="koboSpan" id="kobo.12.1">也正因如此,這是一本問題導向的著作。以這些著名哲人是怎麼思考政治的這個問題,引領著讀者一步步反思自己又是如何思考政治。這也意味著這本書的特質,在於朗西曼如何重建人們在思考政治時分別認為什麼樣的問題,才是政治的真正核心問題,並從各自的理論立場與政治關懷得到針對這些問題的回應。換句話說,朗西曼的工作,是「重建問題與論述」而不是「整理論點」。誠如朗西曼在原書前言所說的,他並沒有嚴格地依據各個思想家的文本爬梳整理他們的想法。有部分原因在於,當朗西曼錄製這一系列的講座時,英國正因為新冠肺炎疫情封城。這使得他沒有辦法隨手取得這些書籍。他所能做的,是憑藉身為政治思想學者,對這些經典文本的閱讀記憶與對這些理論的專業認識,對應到他所身處的現實政治處境裡,反思在疫情政治中,政府所能做的、所應該做的、所受人讚揚的、以及所引人非議的一切。</span></p>
|
||
<p class="text"><span xmlns="http://www.w3.org/1999/xhtml" class="koboSpan" id="kobo.13.1">它既是一本引領著讀者一同思考政治的著作,也是一本朗西曼將他如何思考政治的過程,攤在讀者眼前的著作。這就是這麼一本關於如何思考政治的書籍。</span></p>
|
||
</div>
|
||
</body>
|
||
</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