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ook/examples/最好的告别/text/part0095_split_003.html

45 lines
7.9 KiB
HTML
Raw Permalink Blame History

This file contains ambiguous Unicode characters

This file contains Unicode characters that might be confused with other characters. If you think that this is intentional, you can safely ignore this warning. Use the Escape button to reveal them.

<?xml version='1.0' encoding='utf-8'?>
<html xmlns="http://www.w3.org/1999/xhtml">
<head>
<title>最好的告别</title>
<meta http-equiv="Content-Type" content="text/html; charset=utf-8"/>
<link href="../stylesheet.css" rel="stylesheet" type="text/css"/>
<link href="../page_styles.css" rel="stylesheet" type="text/css"/>
</head>
<body class="calibre2" id="2QJ5E0-155a22e9ffee4181abf9264c2176ccf6">
<div class="calibre3" id="x-">
<div class="calibre3">
<h2 class="bt2" id="sigil_toc_id_11"><span class="cn_kindle_hei">“关”在救济院的“犯人们”</span></h2>
<p class="x8">曾经如果一个人住在朗沃德这么舒服的地方还觉得不开心人们会觉得可笑。1913年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梅布尔<span class="x9">·</span>纳索Mabel Nassau对格林威治村100位老人65位女性35位男性的生活状况进行了研究。当时还没有退休金和社会保险大家都很穷。其中只有27个人能够养活自己——靠存款过日子或者接收房客做些卖报纸、打扫清洁、修补雨伞之类的杂活。大多数人因患重病或太衰弱无力干活。</p>
</div>
<div class="calibre3">
<p class="x8">例如纳索称为C夫人的女士是一位62岁的寡妇她做家佣挣的钱刚够她在合租屋租住一间小小的、带煤油炉的里间。然而最近她因病不能工作——静脉曲张引起严重的腿部肿胀她卧床不起。S小姐“病得很重”而她72岁、患糖尿病的哥哥在那个还没有发明胰岛素疗法的时代很快瘸了。 糖尿病最终令他命丧黄泉从而解脱了他。67岁的M先生曾经是爱尔兰的码头工人因中风瘫痪而失能。大量的人仅仅是“虚弱”——纳索的意思似乎是说他们都太老了没有办法照料自己。</p>
<p class="x8">除非家人能够收容这样的人否则他们只得去通常所谓的救济院poorhouse或者济贫院almshouse。这类机构几百年前在欧洲和美国就有了。如果年事已高、需要帮助但是又没有子女或者独立的财富可资依靠那么救济院就是唯一的庇护所。救济院是冷酷、可憎、地狱般的地方——这是当时的人的用词。这里住着各种类型的穷人——老乞丐、背运的移民、年轻的酒鬼、精神病人其功能是令这些“犯人”改正他们被假定的酗酒放纵行为以及道德败坏。监管人员在布置工作的时候对老年乞丐一般比较宽大但是他们仍然像其他人一样被视为犯人。这些地方通常又脏又破。在这里丈夫和妻子被分开缺乏基本的身体保健。</p>
<p class="x8">伊利诺伊州慈善机构委员会1912年的一份报告这样描述一个县的救济院“给老鼠住都嫌不够体面。”男男女女住在这些仅仅12平方米、爬满臭虫的屋子里根本没有考虑过根据年龄或者需要把他们进行分类。“这里老鼠泛滥成灾……食物上密布着苍蝇……没有浴缸。”1909年弗吉尼亚的一个报告说老年人死于无人照顾、营养不良或因不受控制的感染而染上肺结核。提供给残疾人护理的资金总是不够。报告提到一个例子看守眼见他看管的一位妇女可能会走失又没人照顾她于是在她身上拴了一条重25斤的锁链。</p>
</div>
<div class="calibre3">
<p class="x8">再没有什么比这样的机构更让老年人恐惧的了。尽管如此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当时爱丽丝和里奇<span class="x9">·</span>霍布森都还年轻2/3的救济院居民是老年人。镀金时代的繁荣让社会对这类情况感到尴尬其后的大萧条引发了全美范围的抗议行动。中产阶级老人工作、攒钱一辈子到头来发现他们的存款被洗劫殆尽。1935年社会保险法案获得通过自此美国和欧洲一样创立了全国性的养老金制度。突然之间一个寡妇的未来有了保障过去仅仅属于富人的退休成了大众现象。</p>
<p class="x8">终于,救济院在工业化国家成为回忆,但是,在其他地方仍然存在。在发展中国家,救济院普遍存在,因为经济发展摧毁了大家庭,却并没有产出足够的财富使老年人免于贫困和被忽视。我在印度注意到,官方往往不承认存在这样的救济院,但是,最近一次去新德里,我不经意间就发现了几所,它们同狄更斯小说里(或者那几个州报告里)描述的一模一样。</p>
<p class="x8">韦氏拉姆<span class="x9">·</span>乌立德赫修行院是一所老年之家,位于新德里南部边缘的贫民窟,由慈善机构运营。这里,污水在街上肆意流淌,瘦弱的狗在垃圾堆里觅食。老年之家由仓库改造而成—<span class="no-style-override3"></span>一间巨大的屋子里几十个残障老人躺在简易小床的床垫上床和床垫互相抵得紧紧的像是巨大的邮票一样。经理巴加特四十来岁脸部轮廓分明显出很专业的样子。他的手机每两分钟就有电话进来。他说8年前他蒙神的召唤开办了这所依靠捐款运行的老人院。只要有一张空床他就从来不曾拒绝接纳任何人。大约一半的居民由于不能支付账单而被养老院和医院扔到这里。另一半是志愿者和警察在街上发现的都是些有病的穷人。</p>
<p class="x8"><span class="no-style-override3">我到访的时候这里住着100多人最年轻的60岁最老的已经100多岁了。一楼的人只有“中等的”需要。在这里我遇见一位锡克族的男士他笨拙地在地上爬行像一只步履缓慢的青蛙双手双脚交替前进。他说他曾经在新德里一个繁华的地段拥有自己的家电商店。他的女儿是会计儿子是软件工程师。两年前他的身体出了状况——胸痛从他的描述看他曾连续中风。他因瘫痪在医院住了两个半月。随着账单往上涨家人不再看望他。最终医院把他扔到了这里。巴加特通过警察给他的家人带话说他想回家而电话那头说不认识他。</span><br class="calibre3"/></p>
</div>
<div class="calibre3">
<p class="x8"><span class="no-style-override3">爬上狭窄的楼梯就来到二楼,这里住着老年痴呆症患者及其他类型的严重失能病人。一位老者靠墙站着,声嘶力竭、左声左调地在唱歌。他旁边,一位有着白色的白内障眼珠的妇人轻声地自言自语。几位工作人员穿梭在病床间照顾病人,给他们喂吃的,尽最大努力保持病人的清洁。环境很嘈杂, 有一股浓浓的尿骚味。我试图通过翻译和几位病人交谈,但是他们都太糊涂了,没办法回答问题。附近一位躺在床垫上的聋盲妇女一遍又一遍地反复吼叫着几个词。我问翻译她在说什么。翻译摇摇头——那些词没有意义,然后就冲下了楼梯——她实在是受不了了。这是我见过的最接近地狱的景 象。</span><br class="calibre3"/></p>
<p class="x8">“这些人处于生命旅程的最后阶段,”巴加特望着那堆身体,“但是,我无法提供他们真正需要的那些设施。”</p>
<p class="x8">在爱丽丝的生命历程中,工业化世界的老年人得以脱离这种命运的威胁。经济繁荣使得即便穷人也能够指望入住提供一日三餐、专业健康服务、理疗和宾戈游戏的疗养院,它们使几百万人缓解了衰弱和老年之苦。适当的照顾和安全成为范式,其程度是救济院的“犯人”无法想象的。然而,大多数人仍然觉得,作为度过生命最后一程的地方,老人院是恐怖的、孤寂的、可憎的。我们需要、我们想要的更多。</p>
</div>
</div>
</body></html>